在大刀阔斧的城市化进程之中,一个幽灵,一个叫“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幽灵,不知道何时起在中国城市竞争的氛围中游荡。在整个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个幽灵留下了众多扰乱我们视线的影像。由于一些城市决策者政绩观的偏差,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盲目追求GDP增长,成为城市恶性竞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珠三角、长三角、西部开发、环渤海、东北振兴等国家区域战略提出之后,中部战略似乎并不十分起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部已经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事实上,深处中国腹地的6省一直处于尴尬境地。什么原因?由于GDP的增长速度,它们各自都遭遇着不同程度的“成长的烦恼”。
传说中“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国内有6个城市在争;关于“梁祝故里”究竟在何处,更是有十几个城市谁都不肯善罢甘休。在新一轮的GDP竞争中,各城市为了争夺“文化遗产”打得不可开交。
深圳与广州的竞争,在国内区域城市的竞争中最引人注目。不管如何,广州还是在GDP方面超过了深圳,广州作为华南中心城市,不管是地位还是脸面均被保住了。
徐州、济宁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且都属于淮海经济区范围。难分伯仲是对济宁与徐州竞争态势的较好概括。
新世纪到来之后,随着城市竞争日益激烈,GDP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最权威的经济指标。多年来,中国城市GDP总量前4位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正是这国内城市的“四大天王”,进入新世纪后,以会展经济为主题的“会”战全面打响。北京的奥运会、上海的世博会、广州的亚运会、深圳的大运会等陆续登台,一时热闹非凡,夺人眼球。在这一阶段,4城市的GDP随之猛升。
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为了追求GDP,很多城市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完成城市积累,问题已经严重到何种程度,我们不会不心知肚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的代价支撑了GDP翻两番。专家预计,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消费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
要什么样的GDP,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几乎成为所有中国城市一道难以破解的难题。问题成堆,积重难返,解决问题也难以一蹴而就。中国城市的自我革命何时才能完成,并将盲目追求GDP增长这个“幽灵”彻底驱逐?这个时间表我们尚未确定。
城市每天在长高,财政收入越来越多,GDP越来越高,但我们不能否认,随着城市越来越强大,我们愈发感到自己已经成为生活在“套子里的人”。
由于中国内地的各种城市病在近年来集中爆发,GDP的高增长早已使你我的幸福感越来越少,甚至GDP越高,我们的幸福指数越低。
众所周知,2010年政府出台了所谓“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然而国内一线城市房价逆势而涨,有些一线城市上涨达40%。应该说,这个调控对我们很多希望房价降下来的打拼者是当头一棒,导致很多人在大城市生活下去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烦恼陡增不少。
近些年来,人们不难发现,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都开始了建设高楼的大比拼,各式各样号称“第一”的城市建筑此起彼伏,当我们在城市高楼的办公室里环顾四周,会猛然发现,这个盲目追求雄伟、高大的城市,已经不是宜居的城市。
不难想象,多少年后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将会更加拥挤不堪,环境、人口、交通以及其他设施的失衡,给城市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我们也会品尝到大城市病带来的苦果。
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差异将长期存在,现实会让我们面临抉择。事实上,规模不大的中小城市更宜居。排污量小,空气清新。土地稀缺性较小,房价更为合理。人口不多,人情味更浓,民风更淳朴。竞争压力小,居民的幸福指数自然更高。
(摘自山西人民出版社《大困局:中国城市危与机》 作者:汪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