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跑电视口的几位记者聚餐,除我之外都是要跑“春晚”的,说起“春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大概只有在中国,一台晚会居然有专人跑专线。更有甚的是,东三省的报纸有跑“赵本山线”的记者。为一个人开一条线,真是“春晚”特色。
通常各种晚会都由电视台的总编室或晚会节目宣传组负责,负责组织记者,召开发布会,信息共享,资源公开,生怕记者不理会。而可笑的是,这台晚会的收视率逐年下降,今年给几乎所有当红艺人(包括影视界)都发了邀请函,真正愿意来的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像前几年上节目还需要各种潜规则。
各家地方平面媒体的主任多在四五十岁,他们的惯性思维里春晚还是有关注度的,况且这段时间政通人和,没有选题,只好写这个。
彩排要5场左右,每场都要报,各悲催的记者第一关要混进中央电视台的大门。这道大门我进去过,守门的是武警,必须有出入证或里面的人出来开条子。我亲眼见过一个全国知名主持人,在门口被拦下时,用响彻云霄的中音斥责警卫为何不认得自己,警卫无动于衷。总跑央视的记者总有些门路,通过里面的熟人开条把自己带进去;没有熟人的就得花钱,买通保安。
进了大门不代表可以采访,他们都竖着耳朵观察着出出入入的熟脸们,看看能不能发现谁和谁不和之类的小插曲。演播厅的保安不像武警一丝不苟和认证不认人,他们看见名人会不加拦阻。
有位军旅歌手带着一个助理,助理手里捧着水杯,有个记者灵机一动,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假装是歌手的另一个助理,尾随着大摇大摆进去了……
被迫跑“春晚”的记者多是长江以北的日报,这两年网络媒体不再硬性要求跑“春晚”了。真难为这些记者,他们赶在“春运”高峰期来到北京,大年二十八最后一次联排结束后,他们还买不到回程票。演员没法和家人过除夕是自愿的,可以从中获得得以走穴的知名度。早在“春晚”还有影响力的10年前,有位小品演员拿着一箱子现金来到“春晚”现场,吹嘘说,这是他上一年的那个小品挣来的。
即使记者不图利,他们也感觉自己在做着一件于国于民都很没有价值和建设性的工作。
(摘自群言出版社《今日不设防》 作者: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