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2012年12月2—3日,“国际儒学论坛·2012”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儒学与生态文明”,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的150余名学者出席该次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总裁朴仁国,亚洲和平贡献中心理事长、日本早稻田大学原校长西原春夫,台湾辅仁大学原校长黎建球,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邵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陈红军等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的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主持。
开幕式之后,围绕“儒学与生态文明”的主题,共进行了18个场次的分组会议,分别从“儒家生态理论”、“儒家生态理论的现代意义”、“儒家生态智慧与实践”,以及“儒家思想与学术”四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始至终都是儒家所关心和思考的主要问题。与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儒家思想之中一以贯之的基本生态理论进行了阐释。
南开大学乔清举教授归纳了儒家生态哲学的生生、尽性的基本原则,进而从宗教、道德、政令三个层次对儒家的生态哲学展开了全面的论述。中国政法大学林存光教授从对早期儒家的天人关系话语的分析入手,论述了儒家仁道理念的历史演化与仁道情怀的生态学意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施炎平教授以天地人“三才之道”、敬天贵人等命题立论,集中表达了人文主体和自然环境之间相须互动的观念,明确了儒家生态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余治平研究员对儒家传统的“生生之道”进行了存在论意义上的解读,是对“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金春峰从对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的知和行的层次分析入手,论述了儒学对生态美的欣赏及如何达到生态美。苇杭书院山长杨汝清先生从儒家传统的天人关系视角出发,论述了儒家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立场。
儒家的基本生态理念虽然有其一贯性,但不同时代的儒学大家们却也提出了不少与其时代相适应的独到之见。
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从“人上有天”、“以天论政”、“天人感应”三个基本论点出发,系统阐释了董仲舒的生态政治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姜日天教授通过对朝鲜朝实学集大成者丁茶山的“昊天上帝”天道观的层级分析,强调了以具体的人合于无限的自然的一种独特的生态论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向世陵教授将儒家“生生”哲学的实质与“原始反终、屈伸相感”的气化机制联系起来,论述了正是在气化屈伸相感的平衡中,包括人类生存在内的宇宙生命系统这一最大的“利”和最高的价值才得以实现。中国人民大学张云飞教授以探讨李退溪生态观的生态人文主义、环境机能整体主义和普遍道德理想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为起始,系统论述了韩国性理学大师李退溪的生态观。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教授从具体分析邵雍提出的“以物观物”理念入手,探讨了该观点在动物议题上的应用以及在中西哲学的广阔背景下其观点可能遇到的挑战。青岛大学王成儒教授论述了上古社会的早期生态意识、上古社会维护生态的行政管理和上古社会维护生态的法令规范。长安大学商原李刚教授系统分析了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天命思想、山水之乐、比德方法以及社会理想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念。陕西师范大学许宁教授从天地之礼、敬畏之心、“物与”之道三个方面阐释了张载关学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韩国忠南大学金世贞教授通过对韩国性理学者李栗谷“诚”的生态意识、阳明学者郑霞谷的生道和仁体的生态意识、实学者洪湛轩的生态意识以及实学者朴燕岩的相生的生态意识的系统阐释,论证了韩国儒学的生态意识对抑制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人类中心主义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梁世和研究员通过对比史怀哲的敬畏生命伦理与儒家伦理,论述了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可融通性。复旦大学邢丽菊副教授通过对韩国儒学史上的“人物性同异论”及朝鲜名儒洪大容、李栗谷思想的关联性分析,从韩国儒学的角度诠释了儒家的生态伦理意识。中南大学陈力祥副教授从王夫之的生态和合思想研究入手,凸显了王夫之在生态文明方面重论证的品质个性,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何以可能的一种实现方式。江西师范大学李丕洋副教授论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仁”所内含的生态文明理念。山东师范大学吴圣正副教授论述了儒家宇宙论由“命”到“仁”,又由“仁”到“天”的逻辑上的闭合回路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生态宇宙论思想。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冯琳编辑以王船山的“太和说”的概念分析为起始,系统阐释了船山哲学的生态意蕴和船山的生态实践观。
儒家生态理论的现代意义是我们研究儒家生态思想之精微所必将落之的归结点之一。与会专家学者们就此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从儒家传统的三才观念入手分析,论述了儒家的天人一体观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当代世界生态文明的实现的重要现实意义。安徽大学王国良教授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人与自然的本质同源”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儒家的自然观,并探讨了这种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对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探索现代环境伦理的积极意义。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教授针对中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冲突与生态问题,系统总结了儒家历代以来的生态环保理念,进而揭示了其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的林乐昌教授以张载的宇宙论哲学为基础,从“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以及张载人与自然和谐观的现代意义的三个方面,论述了张载生态伦理观对中国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发性意义。江苏师范大学梅良勇教授通过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生态思想的具体展现,论述了孔子的生态思想对中国当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价值。安庆师范学院罗本琦教授和人民出版社方国根编审对天人关系思辨下的和合思维模式与儒家生态伦理价值进行了探讨,进而总结了儒家生态伦理的普遍意义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看法。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近年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传统儒家的生态智慧以及其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也不失为一条可能性的解决途径。与会专家学者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从当前人类与生态之间所存在的严峻的、全面的冲突的现实境遇着手思考,系统总结了儒家思想之中的天人合一、敬畏尊重、仁民爱物、中和并育、顺应自然的五大智慧,并提出了和合生态建设作为通往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大本达道。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曾春海教授透过张岱年先生对儒家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天人关系论,呈现了儒家思想可切入当代环境伦理之衔接点及其可展开的具启发性之精神要义,并提出了对治当前环境伦理问题的妥适实践方针。浙江大学李明友教授论述了王阳明及其弟子以“人与万物为一体”的生态哲学、“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间”的游学特色以及所营造的自由活泼的学习气氛对现代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意义。中南大学吕锡琛教授论述了儒学天人感应论中的生态智慧以及其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良性运行的积极作用。上海大学朱承副教授阐述了《礼记》中所蕴涵的儒家贯通自然、生活与政治的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林坚编审论述了儒家“天人合一”、“中和位育”、“仁民爱物”、“厚德载物”、“取物顺时”、“合于礼义”等生态智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启示。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柳河东先生在对儒家的三才之道、仁民爱物、礼法并举等卓越智慧作出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当代儒家生态伦理建设乃至未来建构的可能性思考。
国际儒学论坛自2004年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业已成为很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