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任何一代青年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历史进程中成长起来,形成特定的社会特质,拥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政治态度和行动能力,尤其是青年知识精英,对社会的未来走向有着现实或者潜在的重要影响。目前,中国的青年群体主要是指“80后”和“90后”,而“80后”则是完全伴随着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成长起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中,相对于“90后”,“80后”是非常独特的一个群体。从与时代变革的关系角度看,相对于“90后”,“80后”是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面临的问题正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社会热点议题,其社会政治态度既是既往社会变革型塑的结果,也影响着未来社会变革的方向。从生命历程的角度分析,相对于刚进入大学教育阶段的“90后”,“80后”是比较成熟的群体,大部分人已经走向社会、成为白领,只有极少数人仍在高校读书。据已有调查,在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群体中,重点大学(例如985高校)的“80后”学生与普通高校的“80后”学生也不甚相同,他们堪称为知识精英。其家庭背景中来自城市中上阶层的比例更高,接受精英教育,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就业机会相对普通高校学生更好,更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而社会政治态度是影响人们的社会政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80后”知识精英当前的社会政治态度是影响我国未来社会政治走向的重要参量,了解其当前的社会政治态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回答以下问题:“80后”知识精英拥有怎样的社会政治态度?最关注哪些社会话题?其眼中影响个人发展的社会问题有哪些?对个人现状是否满意?如何评价当下社会?对国家的历史和未来有什么看法?持有什么样的制度观念?
社会政治态度是个人对社会政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与心理倾向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对社会话题的关注,对社会和政府作为的评价,对国家与社会制度的评价。著名的政治文化研究学者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态度可作如下两个操作性定义:“一是政治取向模式,包括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二是政治取向对象分类,包括作为一般对象的政治系统、输入对象、输出对象和对象自身”[1]。目前,国内对“80后”知识精英社会政治态度的探讨主要分布于两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政治观研究领域和中产阶级政治态度研究领域。
在当前时期,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研究“80后”和“90后”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观成为青年社会政治态度研究的主题。已有研究分析表明,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现实政治具有较高的认同,但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动摇。例如,大多数青年学生对国家、政党、政体认同感强烈,有较强的忠诚感和爱国意识,但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困惑和疑虑;对法律政策等政治工具有着较为务实的认同感;对公共政策的经济绩效作出较为理性的肯定,但同时因社会不公正等不合理现象的存在而对政府效能产生质疑与失落感[2]。也有学者定性分析了影响青年学生政治观的主要因素,如宏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家庭因素[3]、网络因素[4]以及独生子女因素[5]等。在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研究中,“80后”青年大学生是中产阶层的后备军或是边缘中产阶级,能否顺利转变为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和获得相应的社会经济地位,极大地影响着其社会情绪和政治态度。张翼发现“文化程度”是影响中产阶层政治态度的一个重要变量,文化程度越高的群体,对当地政府的信任程度越低;大学生毕业之后不能顺利转变为白领阶层,是导致这个群体社会不满的主要原因[6]。李春玲也认为,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房价压力阻碍了熟练掌握网络交流工具和积极参加公共事务的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80后”青年的“中产阶级梦想”的实现,“梦想与现实差距导致的焦虑心态有可能激发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并且也有可能成为激进政治自由主义的温床”[7]。
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专门以“80后”知识精英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为对象,对比分析“80后”知识精英的社会政治态度。本文将社会政治态度分解为社会态度和政治态度两个部分进行分析。社会态度包括个人与生活地区满意度和社会评价;政治态度包括国家历史评价、外交观念和制度观念。“80后”知识精英平时的话题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评价与其社会政治态度密切相关,故本文首先介绍这部分内容,然后再分析社会态度和政治态度。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的“2010年6所985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抽样追踪调查数据”。由于在校生样本和毕业生样本中出生于1980年之前和1990年及之后的人员各占有一定比例,因此本文只选取了出生于1980年至1989年期间的人员,①本文中“80后”知识精英是指中国出生于1980—1989年的重点大学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其中在校生有效样本数为5 192人,毕业生有效样本数为4 134人。表1是“80后”知识精英的基本人口状况。
表1 6所985高校“80后”在校生和毕业生的人口特征 单位:%
1.关注话题。不同的社会群体平时关注的话题不同,对同一话题的关注程度也不同。针对重点大学的“80后”在校生和毕业生,本文选取时事政治、就业问题、恋爱及两性问题、娱乐八卦、文化时尚、新兴时尚、新兴科技和培训考证等七个话题,考察其平时对这些话题的关注情况。
表2 6所985高校“80后”在校生与毕业生的话题关注情况 单位:%
表2显示,“80后”知识精英平时最关注的三个话题是就业问题、时事政治和新兴科技。但是在校生和毕业生对这三个话题的关注结构不同,在校生最关注的依次是就业问题、时事政治和新兴科技,毕业生最关注的则依次是时事政治、新兴科技和就业问题。这反映了在校生和毕业生在社会角色和所处人生阶段的任务等方面的差异。在校生和毕业生对其他四个话题的关注程度排序是一样的,依次是文化时尚、恋爱及两性问题、培训考证和娱乐八卦,而且对这四个话题的关注程度没有较大差异。
2.社会问题评价。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出现了受到各个社会群体广泛关注的诸多社会问题。每个社会群体都面临特定的社会问题,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对其发展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那么作为“80后”知识精英,985高校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如何看待影响其个人发展的社会问题,两个群体在对社会问题影响其个人发展的看法上有何异同?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当前房价过高、社会诚信衰落、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等12个当前主要的社会问题,由6所985高校“80后”在校生和毕业生按照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程度分别对其评估,如表3所示。
表3 6所985高校“80后”在校生与毕业生对社会问题影响个人发展程度的评估 单位:%
从表3可作以下归纳:总体上来说,除了社会不公正问题外,在校生和毕业生在评估其他11个社会问题影响其个人发展的严重程度排序上是一致的。在列出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评估影响其个人发展的12个问题中,除了政商权钱交易、社会不公正和就业困难等三个问题外,在校生和毕业生对其余9个问题的看法相近。在校生认为影响其个人发展程度最严重的3个社会问题依次是房价过高、社会不公正和社会诚信衰落,而毕业生则认为房价过高、社会诚信衰落和社会保障缺乏是依次影响其个人发展程度最严重的3个问题。可以看出,“80后”知识精英都将有关社会正义、道德和民生的社会问题视为影响其个人发展的最大问题。
以上分析表明,重点大学的“80后”在校生和毕业生在对当前主要社会问题影响其个人发展的看法上呈现出相对较为一致的模式,反映了“80后”在校生和毕业生作为同一代群体的共性。但是,在校生和毕业生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例如,也许由于年龄、工作经历和社会角色的不同,在校生更倾向于将社会不公正、政商权钱交易及就业困难等有关社会正义的问题对其个人发展的影响看得比较严重,而毕业生则认为社会保障缺乏是影响个人发展的第三大社会问题。虽然在校生并未像毕业生那样将社会保障缺乏作为影响其个人发展的第三大社会问题,但是认为该问题影响其个人发展的在校生比例仍然比毕业生高出1.4%。总体上,在校生比毕业生将有关社会正义和民生的社会问题对其个人发展的影响看得更加严重。
1.个人与生活地区满意度。相对于其他“80后”群体,“80后”知识精英拥有最好的就业机会和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他们对其个人现状和生活地区是否满意?
“80后”知识精英对个人现状满意度并不高。如表4所示,在校生对个人现状感到满意的比例只占五成,而毕业生的个人现状满意度低于五成,为47.2%。
重点大学“80后”在校生与毕业生在生活地区的各项满意度指标的排名结构上是完全一致的。按照满意比例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这些指标依次是生活地区的总体情况、生活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生活地区的个人发展机会、生活地区的社会风气与道德、生活地区的政府行政作为和生活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在校生和毕业生最满意的是生活地区的总体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和个人发展机会,满意比例均在六成左右;而对生活地区的政府行政作为、社会风气与道德及人居环境质量等问题的满意度最低,满意比例均在五成左右。另外,除生活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之外,在校生比毕业生在生活地区各项指标上的满意比例都要高。
2.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是“80后”知识精英对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正与道德风气三大领域和官员、富商、学者三大群体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评价结果能够反映“80后”知识精英对社会各主要构成要素及社会总体的态度倾向和印象。
表4 6所985高校“80后”在校生与毕业生的个人现状与生活地区满意度 单位:%
表5 6所985高校“80后”在校生与毕业生的社会评价情况 单位:%
在表5中,“80后”知识精英持肯定性评价比例最高的是知识界的知识素质和知识界的道德素养。过半在校生与毕业生均对知识界持肯定性的评价态度;77.8%的在校生对知识界的知识素质持肯定态度,远高于毕业生68.8%的比例。然而,在校生与毕业生对知识界的道德素养评价要低很多,62.9%的在校生认为知识界的道德素养是好的,毕业生的比例更低,只有55.4%。
均有不到五成的人分别对当前政府、企业、社会公正与道德风气、官员、富商等持肯定性评价态度。在政府行政作为方面,47.6%的在校生持肯定态度,而毕业生的比例则更低,只有37.4%。在社会公正方面,持肯定态度的在校生只有30.9%,而毕业生只有25.9%。在社会道德风气方面,39.3%的在校生认为较好,毕业生的比例是34.1%。43.3%的在校生认为党政官员的知识素质是好的,高于毕业生的35.0%。在“80后”知识精英心目中,企业并没有履行好社会责任,仅有三成的人——36.4%和31.9%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践行持肯定态度。对富商阶层的知识素质,仅有38.4%在校生和32.6%毕业生持肯定态度;在富商阶层的道德素养上,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评价更低,分别只有26.9%和22.9%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认为富商阶层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
通过以上分析,可归纳出以下三点:一是在校生与毕业生在社会评价的态度结构上具有完全一致性;二是除了对知识界的知识素质和道德素养持肯定性评价态度外,占多数的985高校“80后”在校生与毕业生对社会公正状况与道德风气、企业社会责任、党政官员与富商的知识素质和道德素养等方面趋向否定性评价态度;三是在社会评价的态度结构相一致的前提下,与毕业生相比,更多的在校生倾向于对社会各个领域和群体的评价持肯定性态度。
本文政治态度主要包括对国家历史评价、外交观和制度理念。对国家历史评价的测量采用以下四个指标: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国家未来前途。对外交观念的测量采用以下两个指标:中国的国际立场和对西方针对中国发展态度的判断。对制度理念的测量采用以下两个指标:美国社会制度体现民主与人权和中国今后应学习美国经济模式。
图1 6所985高校“80后”在校生对国家历史成就的总体评价
图2 6所985高校“80后”毕业生对国家历史成就的总体评价
1.国家历史评价。图1和图2分别是6所985高校“80后”在校生和毕业生对中国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与成就的评价。从两幅图的对比中发现,大多数在校生和毕业生均对毛泽东时代与改革开放三十年持正面评价,而且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持正面评价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更多;与毕业生相比,更多的在校生对两个时代给予肯定性评价。例如,65.3%的毕业生对毛泽东时代持正面评价,而在校生的比例达到71.1%;毕业生对改革开放总体持肯定态度的比例高达87.0%,而在校生的比例更是高达92.1%。
大多数在校生和毕业生均认同(包括“较同意”、“同意”和“很同意”三项总和,下同)“新中国的建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说法;但是在校生的比例稍微高于毕业生的比例,前者为86.5%,后者为81.1%。在问及“您对未来中国社会前途是否有信心”时,大多数“80后”知识精英表示有信心,在校生的比例为82.2%,毕业生的比例为72.1%。总体上看,“80后”知识精英对国家的历史成就和前途持有较高水平的认同;相对于毕业生,在校生更加认可国家的历史成就和前途。
2.外交观念。如表6所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与中国国家利益相关的矛盾的大量增加,绝大多数“80后”知识精英认为今后中国在国际上应采取强硬立场、更加坚决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在校生94.5%的比例稍微高于毕业生91.4%的比例。同样,在对西方针对中国发展态度的判断上,多数“80后”知识精英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始终在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在校生79.4%的比例稍微高于毕业生76.6%的比例。总体上来说,“80后”知识精英持有一致的外交观念,在校生在维护国家利益态度方面表现得非常坚定和强硬。
3.制度观念。表6显示,总体上来说,在校生和毕业生在美国社会制度同意度和学习美国经济模式同意度等两个指标上也很接近,但是毕业生显得更加激进些。对于“美国的社会制度体现了民主与人权”这一说法,49.3%的在校生表示认同,而毕业生表示认同的比例更高,为51.8%。关于今后中国经济改革,多数“80后”知识精英赞同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只有两成的人赞成学习美国经济模式。
以上分析表明,“80后”知识精英总体上对国家历史和未来发展高度认可。他们高度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大多数人认可毛泽东时代并肯定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80后”知识精英一致主张在国际上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强烈感受到国家发展受到来自西方的威胁和压力,这有利于强化其对国家的认同和增强中国社会的内部团结。在校生和毕业生在政治态度上也存在细微差异。相对于毕业生,在校生更加认可国家的历史成就,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高;在捍卫国家利益和外交观念方面,在校生比毕业生表现得更加警觉和强硬。
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拥有最好就业机会的“80后”知识精英,985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平时最关注的话题均是就业问题、时事政治和新兴科技,但是这两个群体对三个话题的关注结构是不同的,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生命阶段和社会角色。“80后”知识精英认为影响其个人发展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有关社会不公正、诚信衰落与民生缺乏等社会问题。其中,在校生认为影响程度最严重的三个社会问题依次是房价过高、社会不公正和社会诚信衰落;而毕业生认为影响程度最严重的三个社会问题依次则是房价过高、社会诚信衰落和社会保障缺乏问题。由于个人发展受到社会不公正、诚信衰落与民生缺乏等问题的影响,“80后”知识精英对其个人现状和生活地区的满意度并不高。其中,令“80后”知识精英感到较满意的是生活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个人发展机会和总体状况,而较不满意的是个人现状和生活地区的政府行政作为、社会道德风气与人居环境质量;所不同的是,相对于毕业生,在校生对个人现状和生活地区等各项内容感到满意的比例更高。“80后”知识精英对当前社会(包括企业、社会公正与道德风气、官员和富商阶层等主要社会构成元素)产生了一种否定性评价的态度;但是在校生对社会的评价比毕业生要积极一些。“80后”知识精英总体上对党领导的国家的历史、成就、未来和国际立场有着高度的认同,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保持高度的一致和强硬的外交态度。
简而言之,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不断富强,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巨大改善。这些成就和历史都获得了“80后”知识精英的高度认同,而且“80后”知识精英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但是,由于其个人发展受到一些社会问题——房价问题、社会保障缺乏问题、就业问题、社会公正问题、社会诚信衰落问题和腐败问题等的影响,“80后”知识精英对个人现状产生不满意心理,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怀疑否定性评价态度。这意味着“80后”知识精英(尤其是毕业生)成为有可能影响当前社会发展稳定的风险群体。为了降低这一群体的社会政治风险,政府需要启动社会建设系统工程,解决“80后”知识精英关切的民生问题,创新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机制,促进社会的公序良俗,同时加强针对该群体的思想政治宣传和教育。
表6 6所985高校“80后”在校生与毕业生的外交观念与制度观念 单位:%
[1]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4-15.
[2] 郎翠艳,卢阳.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32-33.
[3] 李奋生.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244.
[4] 刘冬梅.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探究[J].南方论刊,2010,(3):63-64.
[5] 田毅.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现状及致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5.
[6] 张翼.当前中国阶层的政治态度[J].中国社会科学,2008,(2):126-131.
[7] 李春玲.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J].社会,2011,(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