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方言地名的文化意蕴

2013-04-10 20:32张军香
史志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宁武方言文化

张军香

宁武方言地名的文化意蕴

张军香

文章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宁武的方言地名进行了梳理、分析,揭示了宁武方言地名所蕴涵的历史文化。

宁武方言 方言地名 文化意蕴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符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自然实体、行政区划及居民点所命的名称。是人类生产、生活、交往以及进行各种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每个地区的居民生活在相同的文化圈内,他们所起的地名往往反映该地域的社会形态、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民俗风情、自然风貌等文化现象。所以,从沿用至今的地名中可以透视当地的一些文化现象。

宁武县是山西省北中部的一个多山县份。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聚居,商、周时为古娄烦国属地,北魏时曾在此设立过“广宁”和“神武”两郡,后两郡合二为一,“宁武”始得名。宁武历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是纵贯晋北的车马通衢。宁武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宁武的方言地名蕴涵了当地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一、地名反映了宁武多山多谷的地形地貌特征

宁武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东部边沿,境内山峰高耸,群山林立,有大小峰峦99座。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山地占总面积的95%。中部以分水岭为界,向西南为汾河流域,向东北为恢河流域,沿河多峡谷和丘陵。许多村镇分布期间,它们大多是以其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来命名的。常见的地名用字有:“坡、峪、梁、坪、山、岭、顶、崖、石、川、河、湾、岔、沟、滩”等,如“车道坡、染峪、张家梁、炭窑坪、寺耳山、霸王岭、沙沟岩、回官石、韩川、张家崖、暖水湾、西红河、牛头岔、赵家沟、陈家滩”等。具有方言色彩的通名用字有:“峁、窊、背、墕、洞、嘴、洞、圪洞、坨、圪坨、阳坡、背、庄窝”等。

峁: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丘陵。如:黄土峁、牛槽峁。

窊:三面环山,中间低洼、面积较大的地带。如:水泉窊、高桥窊。

背:由于山的阻挡,不见阳光的地方。如:韩家背、刘家背。

墕:两山之间山头相对低而平缓的地带。如:苗家墕、朱家墕。

嘴:山梁向沟底延伸并呈条状的部分。如:糜查嘴、石嘴。

阳坡:朝向太阳的山坡。如:戴家阳坡、李家阳坡。

洞、圪洞:四周为山地、中间为盆地的山地。如:梅洞、李家圪洞、程家圪洞。

圪嵺:高低不平的山地。如:圪嵺乡、圪嵺沟、圪嵺村。

坨、圪坨:山梁上突出的地方。如:秃兰坨、黄草圪坨。

庄窝:三面环山,中间低洼、面积较小的山地。如:梁家庄窝、石碣庄窝。

二、地名反映了人们重宗族的社会心态和重方位的观念

中华民族向有重宗族的观念。从上到下,都把宗族看成是社会构成的主要支柱。广大农村长期处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中,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村落,这些村落便以聚居的大姓家族命名,在宁武县的449个村名中,带有姓氏的村名占30%多,涉及了张、王、李、赵、刘、贾、周、顶、段、殷、宋、郭、茹、姬、薛、袁、冀、马、冯、贺、邱、江、弋、渠、朱、韩、孟、苗、谢、程、戴、支、黄、丁、高、阎、宫、郑、姚、吴、余、唐、耿、潘、温、陈、沈等47个姓氏。姓是宗族的专名标志,家族的旗帜。用姓作地名,充分表现宁武人重宗族的社会心态。如“茹家窑、薛家洼、童家沟”等村,是在明嘉靖年间,为修筑长城,被朝廷从外地调来的移民和当地戍边将士的居住地。这些迁入者,在当地经年累月地点窑烧砖,修城守备,以至定居屯垦,繁衍滋生,祖辈相袭,延续至今。其村落名称,即由当年迁入者的姓氏来命。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人们想光宗耀祖与江山同在的心理。

当然,由于时代的变迁,有些姓氏在当地已无传人,地名早已名不符实了,但它们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叫法。

中国人对方位词有特别的爱好,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的相互对应是中国方位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宁武县带有方位词的地名很多,它们充分表现了宁武人重方位的观念,主要分布在村、乡、镇的名称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称型,常见的是两个一组成对出现,三个一组出现的较少。用得最多、最能体现方位文化的字眼莫过于“前、后、东、西、上、中、下”等,如:前凤凰、后凤凰、前西梁台、后西梁台、前马仑、后马仑、前石湖、后石湖、上鸾桥、下鸾桥、东张家沟、西张家沟、上榆庄、下榆庄、上于建沟 下于建沟、西栈沟、东栈沟、前黑豆沟、后黑豆沟、上白泉、下白泉、中白泉、东马坊、西马坊、中马坊等,这也反映出宁武人对立统一的思维习惯和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另一类是不对称型,较少见,它们主要用“东、西、南、北、里、底、上”等字。如:北新窑、东庄、南干沟、西庵、东楼沟、大北沟、高崖上、坝里、阎家崖底、大泉上等。

三、地名反映了当地历史驻军情况和军事活动

宁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不少朝代在此都有驻军和军事活动。据雍正版《山西通志》记载,清代在宁武建有43堡。《三关志》载明嘉靖24年在宁武设有51屯。《清一统志》载宁武境内古城堡关塞有15所。随着时光流逝,有的军事设施已不复存,有的只留有遗址,但它们在地名中留下了永久的印痕。

赵长城,筑于战国时的赵国,经秦、隋、明等朝代的重修加固,是历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犯的主要屏障。

宁武关,于明代修筑,是历史上著名的山西“三关”(偏关、雁门、宁武关)之一。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因此三关总兵常驻宁武关,统领三关军务。

宁化古城,自古为晋西北的军事要塞,古称阖峪口,与阳方口(古称九牛口)互为犄角之势,素有“南守阖峪,北控九牛”之说。宋为防辽和西夏侵扰,在此设宁化军。

宁武境内的汾河源头及两岸村庄绝大多数以“屯、营、堡、寨、关”等军事术语命名,如“化北屯、川湖屯、南屯”曾是军队屯田的地方;“头马营、二马营、三马营、蘑菇营”曾驻扎过军营;而“周家堡、大河堡、新堡、旧堡、萠屯关、阳方口、大水口、东寨、山寨、大寨”等地名与历史军事防御工程有关,它们多数是在北宋时期宋辽边界南移于宁武分水岭以及明代设宁武关与宁化军之后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里都有过重要的军事活动,如1940年在萠屯关发生过抗日地方武装和日伪军的伏击战;1944年9月在山寨有过县武工队拔除日伪据点的战斗。

四、旅游景点的命名反映了当地的民间文化

宁武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汇聚了山、水、林、洞、谷、石、瀑、寺、关等自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品种之多、密集度之高在全国少有。它们的命名反映了当地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

支锅奇石:因石头的形状而得名。一块高约3米,阔约2米的巨石以两小石为支脚,立于倾斜的峭崖边沿的平滑石面上,支脚间的空隙处可并坐三个成人。巨石状似加盖的锅,支脚小石如同锅腿,故称“支锅奇石”。民间传说这块奇石是我国古代治水大师台骀指挥治水大军的点将台,所以又叫做镇魔石。

棋盘山:民间相传,天上北斗星君和南斗星君在山上对弈,一牧羊人巧遇观棋,一盘棋毕,仙人不见,牧羊人拄着的羊铲早已腐烂,羊群早无踪影。回到村里,无一人认识,仔细打问,方知已过去几百年。棋盘山便由此得名。现在山顶上仍有一块形似棋盘的石头,石头两边还有下棋者坐下的痕迹。

天池:古名祁连池、祁连泊,因唐代曾在此设立天池牧监,为朝廷饲牧军马,年饲牧战马70万匹,又名马营海。天池水“阴霖不溢,阳旱不涸,澄亭如鉴”。天池周围山环树合,芳草萋萋。湖水清澈可鉴,波光粼粼。传说,每遇树叶杂草飘落湖面,便有灵鸟飞临噙去,朝阳初升,池水浴金,波光耀目,霞映四山,鱼跃水面,池水通红。人们把此美景命名为“天池锦鳞”、“天池映霞”。

老师傅海:民间相传,老师傅海的命名与唐代名相李德裕有关。据说,李德裕曾在太原做官时游管涔山遇一隐士,二人谈吐投机。隐士预言李会当大官,后来李果真被提升为宰相。待李再度游管涔山访隐士时,隐士已去世多年,葬于天池附近。李在隐士的坟前礼拜再三,连声呼喊师傅。此后,隐士墓附近的小湖泊就被称为“老师傅海”。

五、宁武方言地名所表现的其他文化现象

宁武先民把凤凰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这种文化心理表现在地名中,如宁武城又名凤凰城,上鸾桥村和下鸾桥村中的“鸾”本为凤凰的一种。宁武人的宗教观念对地名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南沟庙、万佛洞、雷鸣寺等地的命名就与佛教相关。宁武有丰富的矿藏资源,这也反映在地名中,如硫磺沟、铁炉沟、西炭沟等地蕴藏了硫磺、铁和煤。而黄松沟、桦林沟、榆树坪等地名则反映了宁武的森林资源。黄花岭、芦草沟、管涔山则说明了宁武的植被情况。鞑子营、鞑子店、鞑靼店中的“鞑靼”表明了历史上宁武人和蒙古人的接触与往来。山只会、石窑会、牛心会中的“会”说明这些地方在古代是通衢要冲之地;李家庵、西庵、达茅庵中的“庵”反映了宁武人旧时的房屋建筑结构;小庄子、下庄子、歹口子、石窑子说明了宁武方言中有“子”尾词现象。

总之,宁武方言地名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研究地名的文化内含,不仅有助于认识宁武的文化历史,也可以为社会语言学、民俗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

[1]宁武县史志编撰委员会.宁武县志[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1.12.

[2]山西旅游景区志丛书总编委会.管涔山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11.

[3]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4.

[4]李小平.临县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J].语文研究,2004,(2).

[5]温端政,张光明.忻州方言俗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7.

张军香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副教授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宁武方言文化
方严的方言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新探宁武子之愚
浅析宁武县“二人班”音乐的演唱风格
深化改革增活力 创新管理促发展——山西宁武大运华盛老窑沟煤业公司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