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何永志 摄影_何永志
重建高中生的生活方式
本刊记者_何永志 摄影_何永志
几近专业的话剧团和戏剧教育,几近专业的体育配置和运动项目,几近专业的合唱团和音乐舞蹈课程……
保够的课时,列入必修的艺术诸科。福州一中在教育上的内行在于,艺体之自豪和自足。
正是周一,午饭后,记者发现同学们纷纷往一间阶梯教室走去,有的甚至带着饭盒,啃着面包。记者也跟了过去,10分钟后,教室里满满当当坐了一千多人,抬头看横幅,正在举行“校园十佳歌手大赛”。
记者在后排坐下,一位短发黄衣少女过来问:“请问,你们是校领导还是教师?”
我们略显尴尬,这才发现,这里几乎没有老师,只有前排评委席里有三个老师,因为她们很容易辨认——留着长发,而学校的女生全是短发。
这是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比赛,讲坛布置成了“超级女声”的舞台,背后的投影播放每一位出场选手的VCR,从VCR里看出,选手们历经海选、晋级、PK,今天是十强选手决出前三名。这与近年来流行的电视选秀节目并无二致,选手多以组合形式登台,诸如“柳夏荟组合”“汤匙兄弟”等等;演唱时有“帮帮唱”,其中有一位斯文帅气的男生不止一次受邀,他可能是学生心目中的明星了;歌曲唱罢,选手还得接受综合素质考验,设置有才艺表演、视频模仿、古诗现场编歌等内容。
在一所有考试压力的高中校园里,公然举办如此大规模的“超女”比赛,成何体统?流行的俗文化堂而皇之地占据了学生的午休时间,班主任为什么不过问?
随着比赛的进行,记者发现与“超级女声”还是稍有一些不同,选手们较多选择英文流行名曲,流行的港台歌曲和民歌较少。的确,庸俗影视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校园也不例外,正所谓“堵不如导”。与其让少男少女们哭着喊着去追星、发短信,还不如自己选星、造星,在选星造星的评选和评价过程里,完全可以做到引俗为雅。
我们从学校的校本课程中看出,一中深信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人格的熏陶锻造方面的作用,所以会有课本、课程,还大方地给予课时。对就当下庸俗的流行文化,学校不提倡,但并不封闭,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艺体丝毫未影响福一中的高考成绩,几年来,一中高考文理科总平均成绩均居全省第一。2012年高考,综合文、理本一上线率为93.65%。省文、理科状元均为福州一中学生摘得,福州市文、理科前3名均被一中学子囊括。
周二中午,食堂外,一阵阵高声的叫卖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围观。这是“牧岩话剧社”的同学在卖演出光碟,为话剧社筹集活动经费,25元一盒,还附赠“明星演员”的生活照及签名海报。
记者买了一盒,一看是《我在天堂等你》,这是话剧社今年的最新作品,而剧社排演的剧目不只是这类主旋律作品,也有《雷雨》、《胆剑篇》等传统经典话剧,更难得是还有《暗恋桃花源》等当代经典话剧作品。
记者找到“牧岩话剧社”指导老师胡冰,希望能到社团“探探班”。在体育馆二楼,话剧社拥有一间独立的活动室兼排练室,面积足有一间常规教室大小,这是学校给话剧社的特殊待遇。活动室花哨而凌乱,刀剑、幕布、戏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话剧社的家什真不少。
“这就是演《暗恋桃花源》时留下的道具。”胡冰老师拿着一把纸制菜刀说,“这些道具、服装、舞美、化妆之类的事儿,可都得学生自己做!”胡冰从小在福州长大,一副北方人的魁梧身板,又是小眼睛,笑容比较腼腆,说话时的样子还真有点戏剧效果。
胡冰老师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语文,军区文工团家庭出生,耳濡目染之下,他成了一个地道的文艺特长生。“但老师参与其中只是给予大致指导,舞台完全属于学生。每出剧目,排练得花半年时间,一场演出,从头到尾一般得演两个多小时。演出时全校师生都会主动前来捧场。”胡冰老师向记者介绍。
问及话剧社成立的初衷,胡冰说当然起源于学生的想法,“文科学生认为,一中的学生不能只会读书。因为语文课本中有《雷雨》节选,学了之后他们就想去演。”
2005年,话剧社成立。学生花了半年多时间排练曹禺经典《雷雨》全剧,并于当年6月3号,赶在毕业生高考之前上演,带给全校师生极大的震撼。每年六月初的演出自此成为牧岩话剧社的一大传统,也成为校园里的一个节日。
此后,话剧社分别上演了曹禺的《日出》、《家》等两部传统经典。话剧社也借此逐渐壮大,学校的大小演出自然少不了牧岩话剧社的演员,他们也会时常受邀参加福州市里的演出活动。
2009年,话剧社开始到生活中去寻找新的剧目,他们排演了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的经典:《暗恋桃花源》。“其实要想理解赖声川的这部戏,需要对时代背景有深刻的理解,也需要观众自身具备一定的阅历。当然,后来这一部戏最受师生欢迎,因为戏里有比较丰富的喜剧元素。”胡老师说,毕竟是学生社团,不会在表演领域做多高要求,重点仍然是语文教育。“我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排演过程有无勇气与毅力,有无去体会戏剧之中的丰富的情感内容。学生将来能否成为话剧演员,不是福州一中的追求,但希望他们因此而热爱戏剧,具备高雅的审美情趣。”
在西方,戏剧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即是一门必修课。而在国内,戏剧在语文课本中所占比重不大,这主要跟高考体制有关,所以目前只会以社团形式存在。但话剧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去年得到校长李迅的实名推荐就读北大的学生正是出自牧岩话剧社,他就曾在《窝头会馆》中承担主要角色。”胡冰老师说。
就在记者准备起身告辞时,两个学生抱着空纸箱走进了活动室,他们正是刚才在食堂门口叫卖光碟的同学,他们兴奋地向胡老师汇报:“早卖完了,都抢疯了!有学姐还想要一些照片,我们回来再找找!”
在福州一中,学生活动的确非常活跃,仅仅社团就有40多个,涵盖文学、艺体、科学等,牧岩话剧社只是其中之一。
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可以自由选择或者发展社团,学校不会直接干涉。丰富的学生活动是否会影响考试成绩?几年前,也有部分家长如此质疑学校,尤其在一中考试成绩略滑落时。可为什么福州一中的教育方式一直不愿意为应试让路?在与体育老师李青、艺术老师刘苏的交流中,记者渐渐找到了答案。
名校抓升学率很正常,但在李青老师看来,校长李迅对待应试,可谓超脱,花在体育方面的心思似乎更多,也很内行。
今年,学校花重金购买了一批新的体质标准测试仪。学校要求高一新生都得测试,目的之一是建立跟踪健康档案,三年之后检测学校的体育教育水平;目的之二则可为学生开“运动处方”,帮助老师为学生开展针对性运动指导。
福建是排球强省。一中在多年前就成为国家级排球后备人才基地。记者在福州一中老校区的校史馆内,也曾看到前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赠送学校的签名排球。李青老师正是排球专业出身,目前是学校排球队的总教练,就在上周,福州一中男排去漳州参加福建省赛,获得9连冠。李迅校长也去了现场“督军”。
相比排球,福建的足球水平要差许多,一直被称为“足球沙漠”。但记者注意到,学校建有一座标准足球场,并且是天然草皮,其养护费用自比人工场地昂贵许多。这也意味着,在草皮养护期,学生无法使用球场,于是学校又专门修建了三块人工草皮的专业场地,供学校开展五人制足球以及练习。
“大小球类、健美操等等各类比赛会贯穿全年。此外,我们还有体操课,这也是学校的传统项目。”李青老师说。
清政府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类学堂设“体操科”,提倡“尚武”。所以,福州一中在全闽大学堂时代,除开设读经、国文、修身、外国文、数学等课外,就开设了体操课。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小学校园,体操课程还比较常见,可时至今日,体育课程在校园内被不断压缩已成常态,坚持体操课程者实属罕见。
“学校在经费、师资、设备以及课时方面的确给予体育充分的支持。体育组老师都是高配。现在是21位,明年招新后将达到25位。而学校目前总共有66个教学班。球类、体操、武术、田径等等项目,均是专业配置。”李青说。
体育锻炼与学习成绩是否冲突,李青老师所带的排球队说服力极强:今年刚刚毕业的这届队伍,高考平均分高达630分。福建文科第三名正是男排的主力队员。而体育特长生常常成为校长实名推荐的重点。今年校长向北大实名推荐的学生既在参加全市3000米竞赛时获得第三名,也是乒乓球校队队员。
刘苏老师温婉和蔼,谈及一中的艺术教育传统,如数家珍,满含深情。
“一中浓郁的艺术氛围,活跃的校园文化,绝非三五年就能形成,这是几代一中人的积淀。”刘苏老师回忆说,她在学校从事艺术教研工作已经30多年,从陈君实到李迅,她跟随了五任校长,他们或许出身不同,专业背景也不同,但共同点却是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很高的文学修养与国际视野,对于教育有着超前的理解。刘苏老师的这番讲述,正是福州一中选择校长的一大原则。
所以,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专门设立了艺术教研组。学校的音乐、美术课,从初一至初三,是最早按照国家教委全部开足、开齐的,并从未出现为应试而任意被占课、听课的现象。学校的音乐学科,是福建省最早实施五线谱教学的试点单位。90年代初,福州一中又率先在全省开始高一、高二每周一节的艺术欣赏课。2006年,福建省开始进入高中新课程,学校艺术教育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都得到充分保证,例如,舞蹈、健美操等课已是初中、高一、高二的必修课,初中的舞蹈校本课程大纲已经形成,正计划编一套校园活力舞蹈,取代课间操。合唱、声乐、器乐等领域也配备专业老师,通过社团、选修课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学校的合唱团以“三牧”命名,这有一段光荣的历史。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他们就积极参加抗日爱国宣传。在福州解放前夕,他们通宵达旦在街头唱歌、宣传,迎来福州的解放。一些老校友对合唱团有着深厚的情感,每逢校庆或重大活动,还会回到母校,用歌声感染青年学子。
“现在,合唱团已经列入校本课程,保证了合唱团活动的长期坚持。”刘苏老师说,多年前的一场艺术演出,她尤其难忘。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福州一中向社会举办了一场专场音乐会,演出包括合唱、独唱以及钢琴、小提琴、手风琴、扬琴等等器乐演奏,集中展示了一中艺术教育的水准。在演出进行到中场时,帷幕徐徐拉开,100多位年近古稀的老校友“常青”合唱团和少年“三牧之声”合唱团呈现在观众面前,一时青丝白发,老少同台,这感人的一幕让她切身感受到艺术赋予一所学校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力量。
“我就快退休了,我希望后来者能够坚守并传承学校的精神。”刘苏老师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