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赵志雄
白气球
文_赵志雄
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善于把小事件拍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白气球》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除夕,漂亮得像个小天使一样的女孩纳西亚想要买一条金鱼,因为家里的鱼太瘦了,而市场上的鱼“摆动起来就像跳舞一样”。她用各种理由哀求一直忙碌的妈妈,都没能成功。最后她用气球作为交换,求哥哥帮忙。终于让妈妈拿出了仅有的一张500元钱纸币(她只能用其中的100元),小女孩奔出家门,却又被街头耍蛇的艺人吸引。钱差点被蛇王“留”下;她好不容易把钱要回,来到卖鱼的店。金鱼由100元涨到200元,而且要命的是钱不见了。一位好心的奶奶跟她沿路寻找,终于找到了钱,但纸币又被驶过的摩托车弄得掉进了下水道。
小女孩到下水道旁边的裁缝店寻求帮助,却遇到店主正在跟对他的活计不满意的顾客争吵:“亲爱的朋友,……你的领子,你的脸,你的头,这一切都与我毫无关系!别烦我你的领子太大或太小……这不是我的工作,我对你的头不负责任!”
大人们的世界与小女孩单纯的愿望是如此截然不同。影片的镜头不断在大人们的身影和纳西亚可爱的脸庞间转换。小女孩的期待和大人们的忙碌、喋喋不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制造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使得影片没有因为表现的是“小事件”而平淡乏味,反而张力十足。
只有那个没钱回家、看上去像个流浪汉的士兵肯停下来跟纳西亚说话,但遇到的是纳西亚的警惕和拒绝。身处这个忙碌而喧嚣的世界,纳西亚幼小的心本能地开始学习世故。
好在这个城市里还有那个卖气球的男孩。他一开始差点跟纳西亚的哥哥打起来,明白了纳西亚的需要后,不但主动帮忙,还买来粘纸币的口香糖。三个人嚼着口香糖开心地笑了——这应该是整个故事里最温暖的镜头了,就像阴沉的下午里出现了短暂的一抹阳光。
纳西亚的故事有很强的象征意味:在大人们繁忙、喧嚣的生活中,孩子的想法、愿望往往是被忽略的。人们被各种事务、关系、各种观点和欲望所包围,很少停下来,倾听自己内心——那里有一个被视为幼稚、无知的“孩子”。人们用各种“大人”的理由拒绝、敷衍这个孩子的要求;用世故和沧桑装扮自己,直到自己都难以认识自己。而当“大人”停下来时,“孩子”却又用怀疑和抗拒面对他。——然而,这些“哲理”并不是《白气球》所要表达的全部。
从整个故事来看,影片的关注点似乎一直都集中在纳西亚和她的心愿上,她的期待、难过、兴奋、焦急,伴随着大人们的忙碌、冷漠、热情,直到她终于如愿以偿。但是最后,镜头定格在卖气球的男孩身上:他转身离开,扛着自己的杆子——上面挂着一只卖剩下的白气球。
在一个貌似圆满的故事的结尾,留在观众视线里的却是一个孤单、落寂的身影。就像一首诗的意味深长的结尾,影片用含蓄的镜头语言,把观众的心引向另一个、需要想象的空间:又有什么事曾发生在男孩身上呢?他有怎样的生活和渴望?这个除夕夜他又将如何度过?他帮助兄妹两个时的笑容,该是平时少有的吧?男孩身上破旧的衣服、很久没有洗过的头发、画外音(可能是广播或电视)对新年即将到来的倒计时般的播报、还有那个卖剩下的、挂在杆头的白气球,都在传递着暗示。
电影赋予纳西亚的心愿以圆满的结局,但把同情和关心留给了卖气球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