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绿色情商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对策

2013-04-10 21:38张晓光赵宝新王永利
关键词:情商伦理素质

张晓光,赵宝新,王永利

(1.河北北方学院 图书馆,河北 张家口075000;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3.河北北方学院 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一般认为,情商是一种自我认识、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绿色情商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衡量人们生态智慧高低的指标。最初,绿色情商被用来评价企业是否具备最强劲的循环经济动能,并提倡企业发展应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状态。丹尼尔·戈尔曼认为,绿色情商“是我们适应生态环境的能力”,“能够让我们了解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并将这些知识加以运用,最终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就像以前那样……可持续地生活下去”[1]44。在当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面临失衡矛盾的背景下,绿色情商对于人的道德与心智发展而言已成为一种社会应然的诉求,并对人的生态文明素质具有重要影响。

一、绿色情商对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意义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在创造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人类开始理性地反思自身的价值理念与生产行为。在此前提下,绿色情商概念应运而生。绿色情商与一般的情商概念相比而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明显的创新品格。绿色情商将情商的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以全新的视域探究人对自然理性认识、科学利用、有序循环等方面的自觉心理及道德能力。

作为承担社会未来发展责任的大学生,如何看待并处理人与物、社会与自然、物质力与责任心等生态关系,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体系和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因而,在大学的教育体制中探索、建构有效的大学生绿色情商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情商的内涵

绿色情商是人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它拓宽了人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的范围,不仅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衡量情商,也从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能量关系着眼调节人的心理和行为。长期以来,人对自然的认识普遍反映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层面,鲜见于回报自然或延续自然,这就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人仅注重从自然获取物质能量,而忽视对自然的回馈,最终造成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严峻后果。马克思在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122自然对于人而言,是人赖以生存的能量源泉,与人进行着连续的物质交换,并且在这种给予与获取的对立之中,人已然成为了自然之体,与自然形成统一。就是这样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存在规律,并对人的实践形成了约束。这种约束,一方面来自于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应当成为驻守在人内心中的戒律,决定人的道德,影响人的情感,控制人的行为。绿色情商,正是人对自然产生道德、情感和行为的评价标准,适用于任何个人以及任何社会群体。

总之,绿色情商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平衡发展的诉求中产生,它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其评价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而且为人的具体实践方法和生产方式提供了指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也为人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开辟了新的思考维度。

(二)绿色情商是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内在动力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推动者,其生态文明素质的具备程度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十分必要。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建立是外部环境与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在于大学生从自发至自觉地建立起一系列的生态道德、生态情感与生态行为。这是一个自内向外的过程,是一种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相对过程中逐步培养的素质。因而,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在生态发展中的善恶对错是非观念及价值标准,促使大学生在内心建立正确的自我判断和评价体系,进而控制行为。

绿色情商的本质,是基于人对自然建立全面的感知,从而让人有能力“了解自身的行为及其对地球、人体健康和社会系统的潜在影响之间的内在联系”。绿色情商以一般情商为界限,是在从他人角度出发、考虑他人感受、向他人表达关心的能力的基础上建立面对所有生命的“通感”之心,一旦人们感知到自然生态系统发出的“报警”信号并为此感到不安,进而决心改进行为的时候,人也就获得且体现出了这种“通感”之心——绿色情商。

可以说,绿色情商是人培养生态文明素质的核心因素,它既是建立于人内心的评价标准,同时也是驱动人改善生态意识、行为的内在动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则应当从绿色情商教育入手,结合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通过人与自然生态良性关系的内化,使其建立自觉的生态行为习惯,并最终将绿色情商升华为一种生态信仰。

二、大学生绿色情商开发与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对策

培养大学生的绿色情商并非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要全面提高人的生态文明素质,让人在自觉、自为的意识形态下,辩证地对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文明的诉求旨在建立一种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资源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循环交互的大自然发展状态。而绿色情商则是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目标和提升个人生态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实施中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方式应当被综合运用,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群体及个人进行培养。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大学生绿色情商开发与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一)加强绿色情商认知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能力。生态文明的认知能力是大学生对一系列生态文明现象、规范、价值等范畴的认识程度,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起点,它与生态文明素质本身成正比关系。在实践中,主体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越高,其生态责任感就越强,越能从道德自律的层面约束自身的生态行为。

大学生必须明确认识到,在人发现和利用自然生态的价值活动中,哪些原则必须遵循,什么行为才是正确的,怎样选择符合道德良心等,即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和是非辨别能力,才能最终确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并自觉与违背生态文明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二)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绿色情商与生态文明素质

生态伦理是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使其能够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升到道德意识的层面。因此,在大学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至关重要。

1.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注重生态伦理教育

在大学课程体系中,“两课”教学应当成为生态伦理教育的主阵地,使生态伦理教育有正规的途径和方式,确保教学内容完整呈现,并且可借助“两课”实践改革的契机,将生态伦理教育与大学生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践行,实现理论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3]。同时,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加以辅助、深化,通过更为灵活的教学安排提升生态伦理的教育效果,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感与责任感。

与其他理论教学相区别的是,在生态伦理教育过程中,首先应本着伦理教育“以己及人”、“以己推人”的原则展开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能动意识、有情感判断的人,大学生一方面会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作出评价,另一方面还会对教师的人格、道德、态度、行为等作出反应。因此,教师的言行示范均对处于身心成长中的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学中,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生态伦理意识,能自觉地遵循生态伦理的原则、规范,树立榜样,时时处处体现合理的生活态度、消费观念、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生态伦理的要求[4]。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及家庭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营造全面的生态文明环境。

2.发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绿色情商开发的启迪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光辉一页,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实践得来的智慧,这些智慧包含了先祖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关系的理解,尽管在传统文化中并未明确体现生态的概念,却以“心”、“理”、“物”、“德”、“循环”等范畴诠释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并在其中寻求一种平衡。这种诉求正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状态的高度重视与肯定。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生态的理念始终体现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和谐,这是对自然的宽容与对人的要求,是中国传统生态理念的基本精神[5]。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留下的财富需要继承发扬,其中对自然生态的和谐理念和以此种理念为信仰的循环不息的生存方式更值得后人思考。当代大学生应主动学习国学精髓,发掘先祖对自然理解的智慧结晶,从而继承优秀成分,引导自身形成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生态理念,丰富和完善绿色情商。可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借鉴对当代大学生绿色情商的开发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作用。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绿色情商修养

大学和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绿色情商修养。“打铁还需自身硬”,一种精神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自我观念不断提升的过程,它内化于主体的人格完善中。生态文明素质作为一种修为和规范的体系,只有在外部因素正确引导的前提下,通过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总结以及自我约束才能形成内在的生态信念和践行动力。绿色情商既是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综合评价标准,也是对大学生提出的生态价值要求。因此,大学生自觉完善自身的绿色情商,提高自我的生态文明修养,是其具备生态文明素质的核心要素。

(三)发挥现实教育对大学生绿色情商开发的警示作用

任何一种教育都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脱离现实则偏离了教育的初衷。从生态环境的现实看,当今社会的生产方式让人在与自然的对立中错误地以“主人”的身份自居,并对自然采取掠夺式的物质攫取。水质污染、空气恶化、气候失常、灾害频生,种种生态失衡现象时常提醒人们调整自己的生态意识,改善生产方式,改进生活行为。人们也充分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正在寻求改变,防止矛盾激化而产生严重后果,因为人们已经在与自身生活相关的诸多领域感受到了来自自然的警告。

现实是人最好的“老师”,人在现实的“教训”下越来越懂得审省自我。大学生是处在社会意识前沿、掌握知识并具有理性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绿色情商一方面要从有序的系统教育中获取,另一方面更要通过对具体生态现象的对比、分析与总结逐渐完善。大学生只有在广阔的现实体验中接触自然,感受生态失衡造成的恶劣影响,才能从标榜天然的产品中、污浊死寂的河道里、雾霾昏暗的天空下、干涸龟裂的土地上真正体会生态系统失衡的畏惧与期许。在感受现实的过程中,绿色情商也会在大学生的内心里自然觉醒并发挥作用。

(四)发挥法制规范对大学生绿色情商开发的导向作用

法制为社会发展与人的成长树立了刚性的维度,法制规范一方面对“出界”的行为具有惩戒作用,更重要的是,法制规范也对人的思维与行动具有导向性意义[6]。

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相应的绿色情商,并能够以此为标准适当地对待自然,重视生态平衡,这首先需要从社会层面形成正确有力的导向,确保舆论和意识趋向于理性。大学生的绿色情商既是一个情感培养过程,也是一个理论学习过程,同时又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不论是对情感倾向的引导,对理论品质的确立,还是对实践行为的规范,都离不开社会的认同[7]。因此,在社会范围内建立健全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一系列法制规范,既能体现社会对生态文明的统一导向,又能促进和巩固绿色情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养,为社会未来的生态发展趋势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绿色情商是符合当代社会生态发展需要的重要任务,大学、社会、家庭应当给予充分重视。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健全法制体系等途径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绿色情商教育,并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拓宽视域,综合运用多样方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为建设和谐美好的自然及社会生态关系提供意识形态保障。

[1]〔美〕丹尼尔·戈尔曼.绿色情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周兰珍.生态伦理与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3):404-406.

[4]范虹.论我国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J].云梦学刊,2009,(5):128-130.

[5]张连春,赵宝新,赵丽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情商素质开发的启迪作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93-95.

[6]胡晓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途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8):113-114.

[7]陈新亮,王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59-60.

猜你喜欢
情商伦理素质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低情商的6个原因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二则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没有表达,哪来的情商?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