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瑞萍,叶会昌
(河北北方学院 文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仇兆鳌《杜诗详注》向以引证广博备受推崇,也因纰漏较多而为历代学者所批驳。如:杨伦、浦起龙、施鸿保、津阪东阳(日)、徐仁甫、成善楷、邓绍基、郑文、信应举等人,都曾对仇注释义作过补充和纠正,大多言之成据,提出不少纠谬意见。但是,已有的对于仇注的指谬,大多针对内注,虽也涉及仇注引文,而对于仇注杜诗中引文与杜诗原意的贴合关系,还没有引起学界同仁的注意。
“欲浮江海”语出《送韦书记赴安西》,原诗如下:“夫子欻通贵,云泥相望悬。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芒然。”仇注:“曹冏《六代论》:‘欲浮江海’。”[1]133
曹冏《六代论》中言:“秦观周之弊,将以为以弱见夺,于是废五等之爵,立郡县之官,弃礼乐之教,任苛刻之政。子弟无尺寸之封,功臣无立锥之土,内无宗子以自毗辅,外无诸侯以为蕃卫。仁心不加于亲戚,惠泽不流于枝叶,譬犹芟刈股肱,独任胸腹;浮舟江海,捐弃楫棹,观者为之寒心,而始皇晏然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岂不悖哉!”[2]722李善注曰:“法言曰:‘灏灏之海,济楼航之力也。航人无楫,如航何?通俗文:棹,谓楫也’。”[2]722此言秦始皇刻薄寡恩,“班固汉书赞曰: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于是削去五等”[2]722。秦始皇自号皇帝,而子弟为匹夫,“仁心不加于亲戚,惠泽不流于枝叶”,“班固汉书赞曰:秦窃自号谓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蕃翼之卫”[2]722。“浮舟江海,捐弃楫棹”于此形容秦始皇专断独行执政之危险,“航人无楫,如航何”?言执政无左右手也。由此可知,《六代论》“浮舟江海”之江海仅为江海而已,别无深意。
杜甫《送韦书记赴安西》这首诗离别送友,见友人赴书记之任,念己白头无藉,“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心中酸辛失望。诗人于天宝十载向皇帝进献三赋,并于此后召试文章,待制集贤(“公车留二年”即言此事),但如今却一事无成。诗人望友人思自己,不觉得便有云泥之叹,“云泥相望悬”,不免便“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失望之余,诗人忆起归隐之念,从此浮舟逍遥江海,远离尘寰。杜诗之“欲浮江海去”乃孔子所言“乘桴浮于海”之意,与曹冏“浮舟江海,捐弃楫棹”之“航人无楫,如航何”之意不同。两者相对,虽字形相似,但意义差之千里。曹冏的《六代论》中的“浮舟江海”作注杜诗《送韦书记赴安西》之“欲浮江海去”,有些牵强,如用孔子“乘桴浮于海”之典,较为合适。
杜诗中“却略”语出《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原诗为“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坡陀因厚地,却略罗峻屏……”[1]232“坡陀因厚地,却略罗峻屏”作何注解,各家说法不一。
“却略”一词出自汉乐府《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3]542很明显,“却略”在此处为退身之意,言该妇对客人的礼貌,持杯的时候稍稍后退行礼。另有《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周侯未悟,却略下阶”[4]305,“却略”也为退身之意。既然“却略”本意已明,杜诗中之意应不难得到确解。
仇兆鳌注为:“状山背后拥。”这与“却略”之本意不合,也与前句失之联系。由上文可知“却略”为退身之意,“退”之方向指向后,而“拥”之方向则指向前,非一向也。“退”与“拥”又为这两句的中心语词,语词中心语意相反,如何能互解?再则,两句的主语不同。如依仇注,“却略”的主语就为山,但是以原文“坡陀因厚地,却略罗峻屏”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诗意就会失之连贯而断开。“坡陀因厚地”,意为起伏不平的山丘凭借着大地,凭借着大地怎么样呢?这句诗意未尽,还应有下文,换言之,下句仍要讲“坡陀”而非“山”,否则,依常理,诗人定不会作出如此断意之句,“却略罗峻屏”只能承接上文之意,它的主语仍旧是“坡陀”。“坡陀”重在言其不平而非高,这与前之“崇山拥象设”之崇山非同指也,“崇山”应为山坡、山丘。总之,“却略”在这首诗中与山并无直接对应关系,又与“拥”意相背,仇注值得商榷。
杨伦在《杜诗镜铨》中注曰:“古乐府:却略再拜跪。”并引赵次公所言“却略乃退身之意,言山之退而在后,其势亦然”[5]99。“言山之退而在后,其势亦然”,诗意含糊未明,也犯了与仇兆鳌同样的错误,不知“却略”在言“陂陀”而以为在言“山”也。王士菁的《杜诗便览》注“却略”时援引《草堂诗笺》与孙绰诗句为证,“草堂诗笺:却略,森列貌。孙绰诗:远山却略罗峻屏”[6]170。王士菁此论无版本根据,且“森列貌”与“却略”原意差距甚大,不足为信。还有一个问题,王士菁转引的“远山却略罗峻屏”句,在孙绰存世之诗集中,均未得见。除《草堂诗笺》,笔者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孙绰这句诗的记载或评论。孙绰所作以玄言诗居多,如此动人的描写风景的诗句,应该不会逃过诗论家的眼睛,这颇令人费解。还有今人李寿松编著的《全杜诗新释》注“却略”:“背后和两侧。”[7]168语意不通。
笔者以为,杜诗化用“却略”原意可联系前几句而观。“崇岗拥象设,沃野开天庭。”这两句已讲高山环抱陵墓,沃野在陵前展开,这是一幅远观图,它与“坡陀因厚地,却略罗峻屏”是有联系的。试想诗人站在陵墓前,那么他看到的只有对面和左右两侧,“坡陀”应在左右两侧或任何一侧。如若“坡陀”在陵墓后面,陵墓高大的建筑物会挡住诗人的视线,诗人不会看到陵墓后面的“坡陀”。至此可以断言,“却略”乃状陵墓侧的“坡陀”。杜甫所用甚妙,用“却略”状诗人在向前走时,“坡陀”就缓缓后退之景,给人以动感的画面。这是动态描写,整句诗意应为:(随着诗人的脚步)起伏的山丘凭借着平沃的土地,缓缓后退如同罗列的屏风。
“骚屑”语出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原诗如下:“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1]264
仇注“骚屑”:“刘向《九叹》:‘风骚屑以摇木兮。骚屑,纷扰之貌。’”
仇注引刘向“风骚屑以摇木兮”,注“骚屑”为“纷扰之貌”似不妥。联系前后诗文观之,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诗人自京赴奉先,刚进门便闻家人“号咷”,便闻儿“饥已卒”。对于一位父亲,因无食而让孩子活活饿死,可想诗人之悲痛。而杜甫伟大的地方正在于:自己遭遇如此不幸,尚念天下受苦的人民。诗人念己尚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景况却已如此酸辛,而那些“平人”,那些还不如自己的人,又该如何的凄惨?“固骚屑”,正是在言此时此刻“平人”,“骚屑”还应与前之“酸辛”相对,再联系“号咷”、“呜咽”、“忧端”等词,“骚屑”该作何解?
刘向《九叹·愍命》:“冥冥深林兮,树木郁郁。山参差以崭巖兮,阜杳杳以蔽日。悲余心之悁悁兮,目眇眇而遗泣。风骚屑以摇木兮,云吸吸以湫戾。”[8]306洪 兴 祖 《楚 辞 补 注》注 曰:“骚 屑,风 声貌。”[8]306既然“风骚屑以摇木兮”原注“骚屑”为“风声貌”,再看此声为何声呢?此句前有“悲余心之悁悁兮,目眇眇而遗泣”,句后有“云吸吸以湫戾”,“风骚屑以摇木兮”,风声必为悲声矣,正可喻诗人心中伤悲。杜甫化用原意,用“骚屑”直言平人之悲痛,妙在其中。
后世有陆游《书逆旅壁》“百忧袭暮年,怀抱日骚屑。虽云归故乡,何异万里客”,和黎廷瑞的《清平乐》:“秋怀骚屑。卧听萧萧叶。四壁寒蛩吟不歇。旧恨新愁都说”,“骚屑”用法与杜诗相似。
“草草”语出《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原诗如下:“骢马新凿蹄,银鞍被来好。绣衣黄白郎,骑向交河道。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1]362
“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仇注:“《诗》:‘劳人草草。’”
仇注所引“劳人草草”语出《诗经·小雅·巷伯》,原诗句为:“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9](321《巷伯》之“劳人草草”,据多家《诗经》注本,均注“草草”为劳心之意。“骄人好好,劳人草草”,“骄人”之得意与“劳人”之劳苦相对。既然《诗经·小雅·巷伯》“劳人草草”之解已明,那么,再看杜诗《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中的“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诗意亦不难理解,诗人送别友人,意有不舍,“草草”即言与友人分别太过于匆忙,隐含有留恋之意,“草草”在此与“匆忙”之意相近。两诗中“草草”用法如此迥异,怎可互解。
在杜甫的另外两首用到“草草”诗中,仇兆鳌仍以“劳人草草”注之。一为杜甫的《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1]526。“士卒何草草”,仇仍注:“《诗》:‘劳人草草,劳苦貌。’”杜甫的《壮游》:“翠华拥吴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1]1444“大军载草草”,仇也注:“《诗》:‘劳人草草。’”
前者“士卒何草草”之“草草”与《诗》“劳人草草”之“草草”意同;“大军载草草”之“草草”与完备、详尽等词相对,为军备不周之意,仇注之引文与原意相去甚远。
杜诗3处用到“草草”,意思各不相同,但仇兆鳌始终只用一典,其中缘由引人深思。
“苍然”语出《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原诗如下:“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1]365
“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仇注:“谢眺诗:‘平楚正苍然。’”
谢眺诗“平楚正苍然”出自《宣城郡内登望诗》:“借问下车日,匪直望舒圆。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威纡距遥甸,巉嵒带远天。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怅望心已极,惝怳魂屡迁。结发倦为旅,平生早事边。谁规鼎食盛,宁要狐白鲜。方弃汝南诺,言税辽东田。”[2]430
《文选》李善注谢眺“平楚正苍然”为:“毛诗曰:‘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说文曰:‘楚,丛木也。’郑玄毛诗笺曰:‘蒹葭在众草之中,苍苍然也。’”[2]430所引毛诗之文前句之“楚”语出《诗经·国风·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9]23-24,后句之“苍然”出自《诗经·秦风·蒹葭》。知谢眺“苍然”的渊源所自,则其意自明,即为青苍、翠郁之意。
杜诗之“苍然”与此意显然不同,“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结合上下诗文,应与“仓促”、“急切”之意近。李白《古风·其五》与此用法近似:“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10]95王琦《李太白全集》注“苍然”为“忽遽貌”[10]96,也有时间短暂之意。这与《蒹葭》之“苍苍然”差之甚远,不可互解。
“苍惶”语出《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原诗如下:“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1]425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仇注:“《北山移文》:‘苍黄反复。’”
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夫以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盼,屣万乘其如脱。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固亦有焉。岂期终始参差,苍黄反复,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呜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2]612-613
《文选》李善注《北山移文》:“苍黄反复,素丝也;翟,墨翟也;朱,杨朱也。淮南子曰:‘杨子见歧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高诱曰:‘闵其别与化也’。”[2](613)由李善所注“苍黄反复”可知,这个词中心意思在于“变”。“苍黄”本意为青色与黄色,《墨子·所染》载“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11]47-48后来,“苍黄”一词多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正是用其意,言事情变化反复,悲“终始参差”,哀世事没有定数。
杜诗“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中“苍惶”之意,显然与上述“苍黄反复”之“苍黄”不同。它同“仓皇”,意为匆忙,慌张。言郑公走得太过匆忙,以至于诗人来不及为他饯行。此“苍惶”非彼“苍黄”也,如若不明此意,则会对诗意理解产生障碍。
上述几例对于仇注杜诗中引文与杜诗原意关系的探讨,旨在完善解决仇注引文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但是,它应该引起学界同仁的注意。对于仇注中“外注引古”的部分,除了要注意它的出处是否属实之外,能不能解意也很重要。
[1](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梁)萧统.文选[M].(唐)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清)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王士菁.杜诗便览[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7]李寿松.全杜诗新释[M].北京:中国书店,2006.
[8](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王焕鏕.墨子集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