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花
(河北北方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中国高校大类招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一些重点院校试行,其优势已凸显并被认可,因而近些年发展迅速。河北北方学院是河北省省属本科二类综合性院校,工商管理大类(具体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等3个专业)招生始于2010年,现专业分流已完成。通过对25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试图对学生在专业选择中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分流方式和对今后学生的相关选择提供指导。此次调查共收回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26,占被调查者的89.68%。对数据的分析采用的是SPSS11.0软件。
选择意愿影响着选择行为,而选择意愿不是一成不变的。
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原因(多选题):自己的爱好108人,占被调查者的47.8%。家里人的建议49人,就业前景好58人。而家人的建议更多的考虑是将来的就业,因而可将两者合并为看好就业前景,共107人,占47.3%,比例与自己的爱好及其相近。其他原因如调剂等占很小比例。因而在高考志愿填报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对未来就业前景的预期。
对“近两年的学习你是否改变了原来的专业选择”与“如没有条件限制你最想选择的专业”两因素进行交叉列表分析,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近两年的学习是否改变了原来的选择*如没有条件限制最想选择的专业
由表1可以看出:
1.部分学生改变了原来的选择意愿
被调查的226人中有66人(占被调查者的29.2%)通过近两年的大学学习改变了原来的选择意愿。这也正是大类招生表现出的优势之一,即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减弱了高考志愿一锤定音的不良影响。
2.学生在3个专业中的选择意向并不均衡
一半以上(54.9%)学生的理想专业是财务管理,而认为市场营销专业是理想专业的学生仅占18.6%,相当于财务管理专业的1/3。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大类中仍存在着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
如果完全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那么教学资源如何在这些专业中进行调整分配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而实际情况是原计划专业分流后每个专业是两个班级,这样必然存在着部分学生的专业选择意愿得不到满足。
对“假如专业选择意愿没有被满足是否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的调查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选不到理想的专业对今后的学习影响
对今后学习影响大甚至会厌学的占21.7%,应注意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和引导。
专业分流方式是大类招生模式的关键点,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
在尊重学生选择意愿的前提下依据3个学期必修课的考试成绩进行专业分流。但有一门或多门课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只能在其他学生选择完成后如有机会再行选择,否则只能是服从调配,不再有选择权(在论文写作过程中,2011级学生的分流方式有了改变,即考试成绩不再区分及格或不及格,而是对实际成绩按照学分进行加权平均后排名)。显然,“成绩”是决定学生的专业意愿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
调查数据分析显示:139人认为这种分流方式合理,占61.5%;认为不合理的有87人,占38.5%。
对调查资料(该题是多选题)的分析显示,认为合理的原因依次为,能促进学习(占61.15%)、公平竞争(占58.27%)、合理分配名额(占30.94%)、选择理想专业(占13.67%)、其他(占20.14%)。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合理原因是这种方式能促进学习和公平竞争。而认为利于选择到理想的专业只有13.67%,所占比例很小。
将学生对这种分流方式的评价及其是否会带来学习压力进行交叉列表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意愿+成绩”的分流方式合理*这种分流方式给你带来的学习压力大
不论这种专业分流方式是否合理,均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种方式给自己带来的学习压力大。
在第四学期按照“意愿+成绩”的方式完成了对学生的专业分流。因为引入了“成绩”这个限定因素,使得部分学生的专业意愿没有得到满足,被分入非理想专业,具体如表4所示:
表4是对“如没有条件限制你最想选择的专业”和“最后被确定的专业”两因素进行的交叉列表分析。
表4 如没有条件限制最想选择的专业*最后被确定的专业
从表4中的两个“合计数”可以看出专业选择意愿和结果存在的差异:依选择意愿,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3个专业的学生数分别为124、60和42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54.9%、26.5%和18.6%;最终结果是3个专业的学生数分别为102、65和59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45.1%、28.8%和26.1%。
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专业分流方式及其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学生对这种分流方式的理解与引申。由此会使学生在专业选择过程中受不同心理的作用形成不同的选择行为。
在调查问卷的最后设有两道开放式问题,其中一题是:请写出对专业分流方式的意见和建议。有89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回答。再结合其他相关问题的数据和对个别学生的深入访谈资料,可将学生在专业选择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分为以下类型:
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优势和就业等因素综合分析评价后对专业作出理性选择,同时部分学生的行为属于非理性的选择。非理性选择行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备选专业不了解
就问卷中“对分流后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了解程度”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对专业了解程度的频率表 单位:%
对分流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完全了解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小。对自己选择的对象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选择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相关信息,对他们的选择行为影响最大的信息来源是:同学之间的讨论占25.7%;学长的建议占12.8%;学校召开的专业介绍会占3.5%;自己通过其他途径了解的占58.0%。学校是提供相关准确信息的重要一方,而实际学校给予这方面的信息影响面不大。
2.非逻辑性引申形成的心理虚荣
通过深入访谈得知:在往届的3个专业中,财务管理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最高,市场营销专业最低,进而得出的结论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该专业是热门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该专业是冷门专业。又进一步引申出的结论是:“我在财务管理专业,证明我学习好;你在市场营销专业,证明你学习差。”因而部分学习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即使理想专业是市场营销专业也不会选择该专业,这种引申暗示引起的群体导向较为显著。
在“意愿+成绩”的分流方式下,取得在专业选择上主动权的途径就是“成绩”。而成绩或分数的高低由多环节决定,包括学生学习和考试环节,教师授课、监考、阅卷环节等。为了尽可能达到公平竞争,在授课、试卷、阅卷和监考等环节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约束监督机制,所以学生自身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
而使用“成绩”这一限定因素的前提是分流后各专业有着人数的限制(有的高校是完全根据学生意愿进行专业分流的,这样就不会存在被动选择行为)。如分流前已确定的各专业为两个班,即各专业平均学生数为80人左右。前述的分析已显示:第一,大类内的专业存在着热门与冷门之分。第二,部分学生的选择意愿和结果是不匹配的。因此,在专业分流中必然存在着主动选择型行为和被动选择型行为之别。被动选择型行为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财务管理专业被调剂到其他专业
在专业分流时影响学生选择专业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如表6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注重的是“将来的就业”,而依“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的仅占1/4。这和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考虑的因素(考虑就业和爱好的学生比例相当)有着明显变化。说明学生比以往更加关注就业,自己的爱好相对不重要了。
表6 选择专业注重的方面
综合3个候选专业的信息后,学生普遍认为(不排除学生的从众心理)财务管理专业是热门专业,就业前景最好,市场营销专业最不好。因而财务管理专业是首选。而班级容量的有限性决定了部分学生要被调剂到其他专业。
2.被迫选择市场营销专业
分流方式将学生分为了两个群体:一是3个学期必修课成绩全部及格的学生;二是3个学期必修课有一门或多门不及格的学生。前者比后者有优先选择专业的权利。对于后者,无论选择意愿如何最终都将被分配到市场营销专业。所以,凡是前3个学期有不及格的学生均在市场营销专业(这种情况在2011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
专业分流的最终结果:第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人数超出计划数;市场营销专业人数不足计划数。第二,财务管理专业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市场营销专业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大学入学时男女生所占比例持平)。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参考建议:
1.学生的专业选择意愿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从众性。
2.影响学生专业选择意愿的因素具有动态性。
3.当选择意愿没有满足时部分学生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
4.大类内部的专业也具有相对冷热门之分。
5.专业分流方式是关键环节,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6.学生的专业选择行为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应更加关注非理性行为。
7.只要备选专业有人数的限定,就可能存在被动选择行为。
1.明确大类招生模式的培养目标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具有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分流,即增加选择机会,目的是避免高考志愿的一锤定音,减少盲目性,提高学生专业选择的可适性[1]。
2.完善专业分流方式
“意愿+成绩”的分流方式是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按照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流,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但“成绩”包括哪些方面以及如何评定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完全依据必修课考试成绩有其片面性:第一,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第二,大类招生的目的就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选修课的学习是重要途径,不容忽视;第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形成单就必修课的成绩也是无法体现的。所以应设立全面的、完善的考核体系和评定体系。
3.对备选专业应客观评价、科学引导
学校方应对备选专业提供详尽、客观的介绍,包括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对每个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前景给出科学分析和预测[2]。为学生的专业选择提供可靠的支撑,减弱非理性选择成分的作用。
4.指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
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培训,学生的职业测试,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明确自身优势、性格特点等。结合各备选专业的特点,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5.专业分流时间可适当提前,分流过程可分阶段进行
大类中的备选专业是由学生来选择,专业的学习也是由学生来完成,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选择的时间。因此,建议由第4学期中后期进行的专业分流工作可适当提前至第4学期初,是学生第一次专业选择;给学生留出近1学期的再选择时间,第4学期末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并最终确定选择结果,以减少学生被动选择的比例,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此外,从中长期来看,应根据社会发展适当调整大类中的专业构成。
[1]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2]段莹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实证分析及专业分流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0,(1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