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中国微型小说英译中意义空白的填补

2013-04-10 21:38丹,宋
关键词:译者原文译文

陈 丹,宋 梅

(江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接受美学视角下中国微型小说英译中意义空白的填补

陈 丹,宋 梅

(江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小小说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英译方面的理论研究却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结合微型小说简练、留白的创作特征,译者在对其进行英译时应心系隐含读者,在迎合读者期待视野、保持文本内容的召唤性的前提下对文本中存在的意义空白进行创造性的填补。

微型小说;接受美学;意义空白;隐含读者;填补机制

网络出版时间:2013-06-26 16:40

微型小说或曰小小说,是小说大家族的成员之一。它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已经稳稳地立于当今文坛。其发展速度之快,文学成就之高令人瞩目。但纵观当今翻译领域的研究,以微型小说作为语料的少之甚少。受篇幅和文体特征的影响,小小说的创作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理应被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进行研究。

一、接受美学与文本意义空白

接受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它深受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阐释学与英伽登现象学的影响。接受美学扬弃了传统的将文本与历史与读者割裂的“文本中心论”,它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强调读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文学作品的调节机制。来自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Robert Jua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是该理论建立的先驱人物。本文主要以伊瑟尔的美学理论为基础,探讨小小说英译中意义空白的填补问题。

(一)文本的召唤性结构

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吸收了英伽登的现象学理论,他把文学作品分为艺术和审美两极。艺术极指文学的本文,审美极则指由读者完成的对本文的实现。从艺术极,即文学文本来看,伊瑟尔提出了文本的召唤性结构用以说明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因素。他认为文学文本只提供给读者一个“图示化方面的”框架;这一框架无论在哪一方面和层次都存在许多“空白”,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和充实。具体来讲,文本空白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文本内部的空白,即可以从语言表达上明显感知到的空白,如语义、逻辑、连贯等方面表达不够明确,并由此造成的理解的不充分;另一种是文本外部的空白,是背景性的未感知到的空白,如文本中因众所周知或不言而喻未提及的社会文化背景、常识等[1]27。

正如伊瑟尔所说,这种“空白”是一种“寻求缺失连接上的无言邀请”,即吸引与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本文的一种动力因素。在召唤性上,文本意义的空白与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的留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使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得到很好的发挥和满足,为审美思维提供空间;留白可调动欣赏者的经验和感受、知识和体验,乃至整个心灵的投入,窥斑知豹,叶落知秋;留白处给人丰富联想,让人“无”中生“有”,“虚”处见“实”。

(二)隐含读者

从审美极——读者来看,伊瑟尔提出了隐含读者的概念。“隐含的读者”既非现实的读者,也非理想的读者,而是一种可能出现的读者,一种根植于文本结构中、与文本结构暗示方向相吻合的读者[2]268。现实读者的阅读状况和信息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作家。作家会从读者的反馈中感受到现实读者的需要和倾向,然后不自觉地进行心理筛选,在心头积累成一个他自己独有的潜在读者。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会无意识地受到其潜在读者的“操控”,这是因为文本意义得以实现是以被读者阅读为基础的。为了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思想,译者在翻译时要兼顾读者的期待视野,具体针对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来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这一理论反映在对文本中意义空白进行填补上更是如此。是否“填补”、“补”多少?这无不受到译者意识中隐含读者的影响。

二、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是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其短小精悍、以小见大的特点迎合了快节奏时代背景下读者的审美期待。小说理论家江曾培指出:微型小说的字数一般控制在1 500~2 000字左右[3]。在文学创作上,微型小说不同于长篇和短篇小说等,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有其独到之处。它的文体特征十分明显:篇幅精短,选材精粹,内蕴丰富,发人深省,写作手法多用白描,语言精练,善于留白[4]。小小说这种特殊的审美追求使它较之其他文学作品,更讲究对“空白”美的艺术追求。小小说的创作往往要通过作者精心设计的空白来增大作品的容量、丰富作品的内涵,用有限的文字传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用预留的空白调动读者的参与,激发读者的想象,达到中国画中“计白当黑”的艺术效果,形成“无字处皆成妙境”的审美境界[5]。

鉴于微型小说独特的艺术价值,单独对其翻译进行理论研究十分有必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小小说翻译中的接收过程和单语的接受过程涉及到两套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性、文学语言的模糊多义性、意象特有的文化内涵等造成了语符之间转换的许多差距、空缺。而且,小小说创作又讲究简练和留白的艺术。因此,文本的意蕴更显丰富,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文学作品的空白和不确定性正是连接作品和读者的纽带,在追随潜在读者、保留审美价值的指引下,如何对文本中的空白进行填补显得尤为重要。

三、意义空白的填补策略

译者黄俊雄先生在加拿大任教期间,曾对英文读者就译文的质量问题进行过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56%的英语读者偏爱某一译文是因为它明白易懂。关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译文有着不同的要求,黄俊雄先生认为译作首先要有较强的可读性。他把自己的隐含读者定位为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英语读者。隐含读者无形中“操控”着黄俊雄先生在译介时对意义空白填补策略的选择。通过对原文和其译作的对比分析,黄先生对意义空白进行填补的方式主要归为3种。

(一)原文空白,译文填补

英汉两种语言属不同语系,本身差异较大。同时,小小说语言精炼平实,口语性较强。而且其取材也多来自民间生活,涉及到很多中国民间文化方面的内容。所以,译文对原文空白进行填补的现象最为普遍。

有时,目的语文化中的读者可能不甚了解源语文化中读者所具备的普通常识。所以,为了把原文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和文本的意图表露出来,译者需在文中增添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和认知的表达方式。

例1.每到夏日傍晚,陈州内便火艾熏天。(《蚊刑》)

译文:Throughout the summer evenings,smoke curled up into the sky over Chenzhou from households’ burning mugwort to repel mosquitoes.[5]

在中国,人们素有通过燃烧艾草的叶子来驱赶蚊虫的传统习惯。国外虽然也有艾草,但读者未必了解中国人对艾草的妙用。在《蚊刑》中,可驱蚊的艾草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也为后文土匪为何绑架知府埋下了伏笔。译语的接受者无法通过已有的理解来对原文进行填补,因此,译者翻译时有必要增补背景知识,对隐含的文化信息进行“显化”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读者带入故事情节。所以,译者在burning mugwort后面增补了to repel mosquitoes 这一背景知识,巧妙地填补了英语读者先前理解上的空白。

译者除了需要对读者的文化心理关照外,还应兼顾到读者的语言习惯。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衔接机制不同,翻译时也需做填补处理。汉语叙事发展结构简练,只要整体意思表达清楚,无需全盘托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多隐藏在上下文中,而鲜用外显的关联词直接挑明。相比而言,英语句子间的连接关系严谨,忠实句子间外显的连接。

例2.洗澡要带火艾,一手举在头上绕圈儿,一手搓灰洗身,稍慢一时,便黑压压落满前胸后背,搭手一拍,鲜血满掌。(《蚊刑》)

译文:You have to bring your burning mugwort when you took a bath.As soon as you make a circle overhead with your mugwort in one hand,you began to rub your body with the cleaning powder with the other.If you were a bit too slow,you would find a black coat over your chest and back.[5]

汉语原作并未用表示时间的关联词来连接句中的一系列动作,中文读者也不会觉得这段描写语意不连贯。而在其译文中,译者则填补了when、as soon as、began to、if 等一系列表示时间或假设关系的关联词,不仅将隐性的语义关系外显化,帮助读者能够快速理清逻辑关系,在头脑中建构原作中的场景;而且突出了原作中连贯动作的紧凑性,体现了英语语言的逻辑美。所以,译者在汉译英时要考虑译语的语言习惯,对译文做适当的填补,避免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影响其对作品内容的接受。

(二)原文空白,译文空白

考虑到隐含读者的接受,译文需对原文中不易为读者理解的“空白”进行填补。但有时,保留原文的空白,让目的语读者通过认知努力和想象来理解原文,可以使其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文本的召唤性决定了文学作品活动的目的,即要创造一个有较多较强召唤性(即意义空白)的语符结构,以引导读者投入积极的语符——意象思维活动,来充实、完善、实现作品的召唤结构,使文学作品真正获得现实的存在[2]307。

例3.你一路上只顾在我身上下功夫,却不知我施金蝉脱壳这个小技,早将诱物转移到了你身上。(《老人与扒手》)

译文:All the way you kept searching my pockets,but forgot the little tricks I played—the‘cicada’that had sloughed off his skin was hiding in you。[5]

金蝉脱壳为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此处译者既想要保留金蝉脱壳这一形象的比喻,在译文中创造陌生化,加强译文的召唤结构;又不想额外增添文字进行解释,保留微型小说简练的语言风格。译者巧妙地用金蝉直接代指下文中的“诱物”(即小说中所提的金色钢笔),将小说中老人将钢笔藏于“小偷”身上这一情节和金蝉脱壳联系在一起。这种对译语读者而言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召唤译文读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填补,促使他们自行推断出“cicada’that had sloughed off his skin”这一意象所隐含的深层含义,使其获得了“新鲜”的审美体验。

译文对召唤结构的创造也可体现在句法的层面。

例4.而仅剩我那性格孤僻的邻居——一个退休的园林工人,他那庭院里各种花卉竞相怒放,鲜艳夺目。(《鲜花盛开的庭院》)

译文:Only those—great varieties of them—in the yard of my eccentric neighbor,a retired gardener,were in dazzling bloom.[5]

一般来说,英语中句子的正常顺序是SVO(主谓宾),这样的安排可以减少人们的认知难度。看到主语,人们会期待谓语的出现,而谓语背后则应紧跟着宾语。当然,有时主谓宾间会插入其他成分,对句子意思做进一步明确[7]80。在例4中,原文使用破折号放缓主要信息出现的速度,激发读者进一步进入到之后的阅读活动中。译文保留了原文的这一手法,在主谓间插入了很长的其他成分,加大了意群间的空白,使句子产生了特殊的效果。

(三)原文无空白,译文空白

有时,原文中的原有寓意没有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反而会在译文中形成新的意义空白。译者在翻译时,会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有意略去原文中的某些内容。

例5.二爹借着灯光一瞧,什么道路建设费,计划生育费,防疫费20项总共890元整。(《回家过年》)

译文:In the light,Er Die saw more than twenty fees,including“road construction fee,”“family planning fee”and“ immunization fee,”totaling 890 Yuan.[5]

由于英美一些国家的读者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他们常会认为、甚至指责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侵犯人权。在例5中,译者委婉地将计划生育费译为family planning fee,表达较为模糊,只是非常笼统地概括了“计划生育”的内容。这样,译文读者的理解是相对抽象的,译文相对于原文来说造成了空白。但从整体来看,此处的空白处理并未影响到小说情节的推动,不会对外国读者对整篇小说的接受造成障碍。

综上所述,微型小说无论是在情节的构建上还是语言的风格上都讲究“留白”艺术。对其进行英译时,必须考虑到隐含读者的接受问题。所以,译者应对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的知识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审美情趣等进行揣摩。在感知到读者对原文中某些文化背景或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时,应填补这些空白,帮助读者剔除理解上的障碍。但这种填补并不代表译者可以无度地发挥审美想象,对原文的意义空白进行填充。对于一些在译入语语境下也可被推知的信息,译者应尽可能地保留其在美学上的意义空白,保留一段审美距离,让读者通过想象来进行填补。

[1] 瞿宗德,魏清光.翻译中意义空白填补机制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 张学岚.留白的艺术与构思的精巧——略论微型小说的审美属性和创作特征[J].中州学刊,2001,(1):112-115.

[4] 赵晶.文体学视角下微型小说英译个案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0,(4):1-5.

[5] 邓艳斌.无字处皆成妙境——论小小说中的空白美[J].零陵学院学报,2003,(5):51-54.

[6] 黄俊雄.英译中国小小说选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7]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StudyontheTranslationofSemanticBlankinChineseMini-NovelsBasedonReceptionAesthetics

CHEN Dan,SONG 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22,China)

With a unique artistic glamour,mini-novels are concise in style but rich in its meaning.While as a special literary genre,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in the area of its translation.Considering its pithy and dapper style,during the process of filling the textual blanks,translators should take the implied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ry to remain its appealing structure.

mini-novels;reception aesthetics;semantic blanks;implied readers;filling mechanism

2013-04-27

陈丹(1990-),女,江西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H 059

A

2095-462X(2013)04-0023-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30626.1640.030.html

(责任编辑乔志杰)

猜你喜欢
译者原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