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鲁建
(天津社会科学院 天津 300191)
八国联军给中国带来的伤害,无论是昔日的日记、见闻录,还是今日之研究成果,都已经明白无误,昭示着侵略者的残忍,其罪行可谓“罄南山之竹而难书”。不过,其在侵略过程中,八国集团也并非一团和气,国与国之间利益的不同,使其在侵略中也伴随着争斗。而这些争斗,从另一层面又昭示着当时的国际关系。
日俄之间的矛盾,源于两国对中国东北的争夺。甲午战争后签订的是《马关条约》,其中有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的条款。此举遭到早就觊觎中国东北的俄国大力反对,并纠集德法两国进行所谓的“三国干涉还辽”,最终使日本将到嘴的肥肉,不得不吐出来。而俄国却以“还辽有功”为借口,1896年诱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约》,随即索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1897年底,俄国舰队擅自闯进中国旅顺口;翌年3月,沙皇政府以军事压力为后盾,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域,霸占整个辽东半岛,从而在远东取得了梦寐以求的不冻港。由此,日俄两国在远东的利害冲突进一步加剧。日本开始加紧战备,卧薪尝胆,希望以十年之功打败俄国。
日俄两国的这种矛盾和争夺,在此次义和团事变中也显露无余。由于日本急于在西方列强面前表现自己,在此次联合出兵解除北京领事馆之围的运动中,积极出兵,成为联军之主力。并率先攻入天津,赢得欧美列强的好感。这让俄国颇为不爽,处处与日军为难,以显示自己的存在。首先是1900年8月15日联军占领北京后,为标榜联军的武功,决定在紫禁城内举行阅兵。关于行军序列问题,日俄双方发生争执。“福岛少将曰:‘日军自进攻天津以来,一直作为联军核心进行战斗,故此理所当然日军应该排在纵队的最前面行进’。俄军指挥官曰:‘俄军亦在此事变之初甚是尽力,故此排在前行进之荣誉应归于俄军’。法军指挥官支持俄国,说:‘最先攻破城门进入北京城的是俄军,故此俄军理所当然排在前面’。英军及美军提出应由日军排在前面,对此议论纷纷。”最后几经磋商,最终以日军的让步而告终,山口素臣中将认为“鉴于俄军强要占据先头便决定让与之,命福岛少将通知俄军指挥官。”但俄国并未放松对日本的防范,他们深知俄国在远东的陆军设备还不完整,其东洋舰队对日本的海军也不占优势。此次事变中,在清国的兵力上能和俄国对抗的唯一国家就是日本,应努力避免与之发生冲突。日本也曾得意洋洋地说,“俄军也对日本产生颇为敬畏之念。彼之满洲条约中最终让步,这也是一个原因。”
1900年9月初旬,俄军决定进攻北塘,“不过,实际上俄军想尽量不让各国军队加入北塘进攻。如此说,是因为俄军18日已经在军粮城和塘沽车站附近集合,19日夜到达距北塘5至10千米之地,进行进攻准备,其企图秘不泄漏。通告各国军队指挥官是在18日,各国军队已经没有参与的时间。因此,当时除了依次正在大沽登陆和在天津的德、法两军和奥地利的一小部分部队勉强得以加入此作战外,其他国家的军队都未能参与。”
山海关作为军事上和外交上各国所共同关注之地,特别是英、俄为甚。于是,当俄军少将马齐耶夫斯基成为该地司令官,英军少将克里心中不平,双方就其指挥权限发生冲突。俄国在满洲获得好的结果,无法掩盖俄国几年来的宿愿。乘此好机会,避免各国的干涉,独自和清国缔结关于满洲的议和条约,不仅可以巩固先前已经获得的权利,还可以进而扩张。不过由于俄国企图提出的暗中缔结俄清密约问题,为各国多知,遭到反对,终破产。但俄国的让步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因此事变大大稳固了在满洲的立足地。俄国从一开始就对日本进行防范,但是由于“俄国熟知在远东的陆军设备还不完整及其东洋舰队对日本当时的海军还不占优势。因此,关于此事变,认为在清国兵力上能和俄国对抗的唯一国家是我日本,应努力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但这种争夺却为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出现了侵略亚洲的苗头,首先是征韩论。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征伐清国策》,1890年山县有朋有发表了著名的保护利益线的《施政方针》,将矛头直指中国东北和朝鲜。国家利益是任何国家的外交主旋律,英国也不例外。为维护国家利益,英国近代以来采取一贯奉行的均势外交政策,凭借大英帝国的经济优势和海上优势,不让欧洲大陆的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的力量过于强大,已达到欧洲势力均衡的目的。近代在欧陆争夺对手主要为法、俄、德。为遏制俄国在远东扩张,又放弃“光辉孤立”与日本结盟。19世纪80年代俄国开始向中亚扩张,与向该地区渗透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展开了角逐。1868年合并了撒马尔罕,1873年占领基发,1884年夺取谋夫,所占地区有外里海铁路连接。俄国占领谋夫后,距离阿富汗境内的赫拉特便不到200哩,对英属印度的西北边疆构成严重的威胁,几乎引起英俄战争。
1898年英殖民大臣张伯伦鉴于远东局势的严重性,公开提出,假如还将继续保持孤立政策的话,那么中华帝国的命运从此就不会再按照我们的意愿,而且是在损害我们利益的情况下决定。为了保住英国在华利益,张伯伦倡议同美国和其他列强订立同盟,以阻止俄国扩张。
明治维新以来,虽然日本经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顺利完成了产业革命,但日本仍然不具备与俄国相抗衡的实力。但日本看到英国与俄国在远东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所以一意攀结当时号称世界头号强国的大英帝国,指望利用英国在外交和财政上的支持,来实现自己的侵略计划。而英国在处处碰壁的情况下,也想把日本拉到自己一边,并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加强自己在远东的地位,集中力量与德国争斗。最终,两国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于1902年结成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这为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从此次的联军行动中,我们还看到了日英之间多有联合,在日俄争斗之时,英国多采取支持日本之做法,既让我们看到了日英联合的端倪,也为以后的日英同盟打下了基础。事变之初,在进攻天津城的时候,英军也非常支持日军的计划,并最终采取之。但是再商定后,俄军却以马玉昆率领的众多士兵到达三叉口及其以北之地,处处增设炮台,突然增加其抵抗力和到水师营的侧背,破坏铁桥为由,没有执行总进攻的计划。
在占领天津车站的扫荡之中,6日下午6点20分,英国中将西摩及少将多伦多和其幕僚一起来营,说:“由于敌人屡屡来袭击车站守备队,决定明天早晨从其左侧攻击之,贵意如何?”司令官回答道:“我亦表示同意,听说英军在武备学堂和东机器局中间备有重炮(12厘米)二门,果真如此的话,依靠此火炮的威力或许能使敌人撤出阵地。但是,如果为使最厉害的铁道线路及其两侧的敌炮哑火,需要用火炮进行毁灭性的攻击,才能到达最好的目的。”
在进攻天津赛马场和西机器局的时候,也采取协同作战,即7月8日日、英、美军联合击退赛马场及西机器局附近的敌人。日军步兵四个中队和两个小队及山炮12门,英军步兵900名、山炮4门及机关炮4门,美军步兵100名。
为解北京之围,英国甚至考虑在财力上给予日本支持。这是因为“英国对此事变的态度是想尽快结束时局,拥立良善的清国政府,且保持南清的和平,专门保护奖励英国通商上的利益。”俄军在议和之初,首先提出撤兵之意,但英国表示反对,日本看清俄国的目的后,也表示反对立刻撤兵。前述英国对清国政略的主旨和救援北京之际大力依靠日本的位置、兵力的关系,最终成为东洋日英同盟的端绪。1900年7月29日上午英军指挥官盖斯里派副官前来请求同福岛少将会谈。福岛少将遂到英军司令部会见盖斯里中将。中将曰:“英美两军愿随贵军行动,一起向北京进军。”在八国联军修理被破坏的铁路时,日军不但借给英军材料,还给予诸多帮助。
无论是日俄争斗,还是日英结盟,都是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呈现,这对中国来说是一种伤痛,更是一种自省。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警钟。
[1]日本参谋本部编纂.明治三十三年清国事变战史(1-6卷)[M].博文馆,1904.
[2]北京市政协,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京津蒙难记——八国联军侵华纪实[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义和团史料(上下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