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红
信用是每个经济主体长盛不衰的必要保证。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在交易过程中,卖方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对买方进行质量、价格或者服务上的欺骗,以谋取超额利润。现在中国市场上比比皆是的假冒伪劣商品就是典型的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这与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契约经济。要求所有从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诚实经营,信守承诺,如果参与者不守信用,会使交易成本大大上升,经济活动陷入混乱,每个参与者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严重的甚至会威胁经济的发展,破坏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社会的稳定。
据商务部报道: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 亿元。由于失信现象的严重性,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发展难、融资难的问题。随着企业生产及规模的扩大,企业避免不了会发生借贷和融资业务,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贷或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中小企业拖欠货款或贷款已是屡见不鲜,这些成为我们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关键在于企业的信用管理缺失或不到位。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比较滞后,信用管理水平较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比较单一,这与当前经济发展和我国的贸易大国形象是不相称的。统计表明,中国仅11%的涉外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信用管理制度,此外,我国企业的信用销售能力和西方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美国90%的企业是采用信用赊销的方式和手段;欧洲的信用销售率也达到了80%以上,而我国的企业信用销售率平均在50%以下。由此可见,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不仅仅是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美国,有一句谚语“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无法避免,就是死亡和纳税”,而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偷逃税收现象依旧大量存在,企业的信用失守致使国家监管无效、税收流失。还有三鹿集团本是中国500 强企业,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品牌价值也超过百亿。然而由于三聚氰胺事件,这个历经几代人形成的资产顿时化为乌有,集团3万职工被迫下岗。不仅如此,该事件对于整个奶制品产业可谓是灭顶之灾。在诚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些不诚信行为不仅对人民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也在考验着政府的工作效能,更对扩大内需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以上现象原因在于企业信用缺位,行为脱离政府监管。首先政府对企业进行信用监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政府行为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如果没有政府对企业的信用监管,那么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建设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这是企业信用管理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
加强企业信用管理首要从道德源头抓起,加强全社会信用意识,树立社会良好信用意识观念和诚实守信原则;从道德观念上,培育企业由被动接受转为积极主动的“诚信”观念;从法律制度上,加强对违约失信行为的惩处和执法,增加失信成本,逐步完善信用法规制度,从而构建秩序优良的经济社会诚信空间。
逐步建立并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平台体系,建立适应企业信用管理的信息网络平台,通过信息网络把企业的银行、税务、工商、海关、商检、质检等信用记录进行征集并互联起来,从而建立一个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评价、管理的完整信用信息披露平台体系。例如早前中国人民银行对企业的银行信用信息设立的征信管理数据库系统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资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监管方式等具体内容,同时要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通过实施机构资质和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认定制度,完善评级机构统计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机制,强化对评级机构执业行为的检查和督导等措施,防止个别信用中介的诚信危机导致整个信用评级行业失去应有的社会功能。要完善评级机构的制度建设,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应当从规范其收入来源、制定评级收费统一标准、建立评级人员回避制度、评级职业守则的监督机制等方面,完善评级机构的制度建设,从而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社会信誉和可信度。
深化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坚持商业化运作为主导和政策性补偿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制环境,明确加强行业监管,大力发展地方性独立法人的担保公司,鼓励担保公司充实资本实力,规范运作,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同时优化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并加快国家与省级的再担保制度建设。
实现企业诚信,需要全社会诚信经营的氛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企业自身要把诚信管理摆在企业文化和竞争力发展的核心位子,规范其市场契约行为,同时要发挥政府在信用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法规体系,强化信用监管,构建信用激励机制,着力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