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如,郭 宾
(1.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 250014;2.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济南 250101)
在新的战略机遇期下,山东外贸发展面临的外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山东进出口增速同时放缓,对外贸易整体呈现下行走势。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倒逼机制下,山东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外贸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推动外贸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1.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经济虽呈现出阶段性领跑的态势,并维持温和增长态势,但受财政悬崖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失业率依然偏高等因素的影响,未来能否大步向前,仍是未知数。欧盟受欧债危机的影响,2012年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分别衰退0.5%和0.3%。虽然种种迹象表明2013年受外内需和投资的逐步恢复,欧盟经济正走出低谷,经济增长有望有0.1%的微弱增长,但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短期内仍难以解决。[1]日本经济受安倍政府扩张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2012年实现1.9%增长速度。然而,产业空洞化程度加剧、灾后重建对投资需求的拉动力度逐步减弱、资源短缺、外需乏力、钓鱼岛争端等成为阻碍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制约因素。整体来看,日本经济仍将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主要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通过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使得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受财政政策调控空间有限、国内投资率低、金融稳定性差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普遍减缓。2012年金砖四国(除中国)加上印尼、南非、土耳其、墨西哥7个主要新兴经济体GDP 增速从2011年的5.4%下降至4.7%。[2]从总体看,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世界经济完全走出低谷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将处于缓慢复苏和“弱增长”的格局,连带国际贸易增长步履蹒跚,进出口市场呈现萎靡之势。世界经济的低迷对山东出口贸易和外需的增长带来严峻的挑战,山东出口贸易短期内将难以再现21 世纪初期的高速增长态势。
2.国际贸易壁垒盛行。国际市场竞争空前加剧,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壁垒日益增加。数据显示,山东已成为贸易壁垒的“重灾区”。2012年1-7月份,我国产品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46起,山东产品就涉案29起,涉案金额4.5亿美元,涉案企业397家,涉案产品主要包括钢铁及制品、服装及配饰、轮胎、日用陶瓷、草甘膦、铜版纸、电绝缘体等。当前山东国际摩擦呈现如下新特点:一是发达经济体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对山东影响较大。山东产品遭受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12起,涉案金额3.1亿美元,占全部涉案金额的68.9%。其中,欧盟对山东有机涂层钢板、玛钢和陶瓷餐具反倾销、反补贴案中,产品涉案金额达2.3亿美元,占全部涉案金额的51%。二是发展中国家频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山东产品共遭受发展中国家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17起,占全省案件总数的58.6%,印度和巴西分别以5起和4起居前两位。三是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优势领域。山东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钢铁及制品、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领域,其中,化工类10起,钢铁及制品9起,纺织服装类2起,涉案金额合计3.7亿美元,占全部涉案金额的82.2%。四是贸易救济方式多样化。反倾销仍然是对山东贸易救济的主要方式,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使用频率不断提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案件分别为21起、5起、1起、2起。[3]
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我国宏观经济在2010年成功实现“V 型”反弹后,于2011年步入增速下行区间,我国潜在GDP 增速已出现“阶梯式”回落。从全国范围来看,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正在加速实践,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山东也不例外。目前,山东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正由前几年的“高速增长期”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放缓期”,经济增速放缓的预期将会导致进口需求的减弱,进而影响外贸的发展。
2.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低成本竞争优势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力武器。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这些“要素红利”已呈现趋势性弱化,特别是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趋严峻,我国已进入了“高成本时代”。中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凸显,一些外商开始将投资从中国转向这些具有更低成本的国家。加之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推动,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大幅收窄,出口行业和产品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3.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外贸将难现多年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已迫在眉睫。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反映到对外贸易发展方面,就是要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对外贸易绿色转型,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目前,山东外贸发展中仍延续能源依赖和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高消耗、高污染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与生态文明的理念相悖离,对外贸易的运行质量亟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坚持对外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入21 世纪,山东出口总额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2009年到2010年两年间,山东外贸出口突破千亿美元,成为继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后第五个出口过千亿美元的省份。2012年,山东实现出口额1287.3亿美元,居全国第六位。与此同时,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山东外贸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对外贸易出口整体呈现下行走势。2012年山东实现出口增长2.4%,低于全国5.5个百分点,较2011年同期下降18.3个百分点。
1.山东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剩。最近几年,山东的纺织服装和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由于山东人口多,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及传统外贸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的拘束和产业战略的需要,上述两种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仍然偏高,2012年的比例为27%,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
2.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商品比重过高。近年来,山东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为78.3%,2008年为86.9%,这显示工业制成品占据山东出口产品的主导,山东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但从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进一步分类分析发现,山东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太低,2000年为20.6%,2008年为34.3%。山东省制成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的状况反映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低度化特征。
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缓慢。近年来,山东高新技术产品没有出现跨越式增长的态势,其出口比重仅为11.2%。高新技术产品仍未成为山东出口贸易的主导产品,而且其出口范围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讯设备等少数类别,并没有培育起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群体。
按照比较优势定位的国际产业分工,山东大多数产业处在低端分工层次,多数属于中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由此导致企业出口效益整体不高。[4]
1.产品档次低。山东的工业制品大部分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低、档次低、附加值低,不具备明显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从总体上改变以低附加值的初级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状况。
2.出口产品中缺乏自有品牌。尽管山东对外贸易在数量竞争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自主创新品牌的缺乏使得生产性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据统计,到2010年底,仅有20%的山东出口企业拥有自主品牌,高新技术产品拥有自主品牌更少,导致出口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3.本土出口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么多年来,山东年出口额一半以上是靠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这表明山东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主要靠低廉的劳动力和非关键的料件,而国外跨国公司则成为实际贸易主体和实质最大获益者,山东本土企业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缺乏优势和竞争力。
多年来,山东外贸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少数国家和地区,2012年对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出口额分别为19.74亿美元、18.54亿美元、15.75亿美元、11.03亿美元,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4%。近几年,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山东对新兴市场出口额不断提升,2012年,山东对东盟、印度、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为10.11亿美元、2.94亿美元、2.57亿美元、1.08亿美元,但出口额占比仅为14.58%。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分散市场风险、减少贸易摩擦、提高外贸整体经济效益。
1.基础比较薄弱。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服务业的产业地位不断前移,2010年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4429.0亿元,比同期增长13.0%,占全省GDP 的36.6%。但相对广东的44.6%、江苏的40.6%、浙江的39.9%、福建的39.2%,全国的43.0%,发达国家70%的比重来看,山东服务业仍有明显差距。
2.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偏低。近年来,山东外贸总量在省份排名中居于前五之列,但服务贸易比重不到10%。2010年山东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174.5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总量的9%,全国服务贸易比重的5%,与广东、江苏、浙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3.服务贸易企业国际竞争力偏低。受服务业基础薄弱影响,山东服务贸易企业实力也不尽强大。服务贸易企业代工现象多见,且业务大都处于中低端服务层面;与国际知名企业差距大,对接难,导致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利用外资偏少。[5]
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倒逼机制下,山东必须坚定不移的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外贸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推动外贸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对三次产业的调整要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并鼓励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提高内部结构水平,发展多元化服务业,使其比重增加、结构齐备、功能优化。同时,鼓励创汇和服务业及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二是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相融合,通过产业调整形成传统技术、适度技术、高新技术三大技术群,并建立梯度发展态势,逐步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转移。三是加快工业制成品的换代升级步伐,重视科技创新对商品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提高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推动出口产品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向新的核心竞争优势转变。四是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与深度开发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东盟、俄罗斯、南美、南非等新兴市场,尤其是利用俄罗斯入世的契机,重点开拓俄罗斯市场。
一是强化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促贸”理念,推动对外贸易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二是完善品牌自主培育机制。在品牌的自主培育方面,关键是要抓住品牌的内外在质量的统一。内在质量培育要以科技创新、追求卓越为核心,重点要突出出口产品的知识产权,突出环保绿色意识,和人性化理念。而外在质量的培育一定要抓住时代特色,外观吸引人,同时也要符合目标市场的需求,以此不断提高产品的美誉度与赞赏度。三是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支持企业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争取在轮胎、纺织、石油化工三个主导产业中培育一批国内外、行业内优质品牌。四是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内,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含量,力争培育产生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一是加快加工贸易从“技术依赖型”向“创新带动型”转变。注重调整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技术含量,突出抓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二是加快加工贸易从“产业雷同型”向“特色竞争型”转变。树立“求变”意识,谋求产品差异化,培育产品特色优势。三是加快加工贸易从“OEM 为主型”向“ODM-OBM 为主型”转变。抓好技术研发,向产品生产上游挺进;抓好销售渠道建设,向产品生产下游延伸;抓好品牌内在质量建设,夯实品牌基础;抓好品牌外在质量建设,增强市场视觉冲击力。四是加快加工贸易从“区域失衡型”向“区域协调型”转变。实行东西部差别性政策,建立租赁园区或“飞地”,鼓励东西部企业联合与协作,完善物流条件,注重转移中的技术门槛。
一是优化传统服务贸易,稳定基础。建筑工程承包与劳务输出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和发展态势,开拓进取,再创佳绩。旅游业作为后发产业,要立足山东大好山河,突显其人文魅力。运输业要通过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努力向现代化、集约化的方向转型,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二是新兴服务贸易重在拓展提速,谋求后劲的发展。服务贸易要继续壮大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其他城市外包产业聚集区为辅助的“双核多点、特色发展”的发展格局;金融服务贸易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要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推动有竞争实力的金融保险机构“走出去”。充分发挥文化服务贸易的资源优势,实现由文化资源向文化精品的转换。三是商业存在重在双轮驱动,互动发展。利用服务业外资方面:要逐步提高山东商业存在的开放度;要抓好服务业投资环境建设;加大对国外研发中心、社会中介、金融机构、地区总部、研发外包等外资的招商力度,把握引资重点;要建设承接服务业转移的特殊功能区。境外服务业投资方面:对国外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区域优劣势做深入分析与了解,以产业互补度最高与盈利前景最佳为前提,选择山东服务业境外投资战略构想和遴选境外合作伙伴。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与市场冲击力的服务品牌,增创品牌优势,为山东服务业“走出去”插上品牌的翅膀;对本土化战略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协调融合当地政治、文化、习俗、规范,有机衔接产品与市场偏好,有效利用当地的人力、财力、资源、营销网络等条件,以此来开启境外投资的大门。强化风险信息的分析与预警手段,完善风险应急与防范机制,特别是要学会利用当地法律和国际通行规则来规避投资风险,争取资金投向、投量、投效的最佳化。
一是紧密围绕“十大产业集群”,进行产业链招商项目的推出,加强产业的链化延伸,对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进行提升。二是对招商重点进行锁定,制造特色的产业。有效推动地方产业的网络整合、对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关联度等方面进行提升,为实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做好准备;重点培养骨干企业、外资企业、外贸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四大产业链招商主体;多渠道做好国外大企业本地化与本地企业国际化的结合,加强大企业在集群中与产业价值链中的中小企业紧密联系,实现大中小企业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集群集聚发展态势。三是完善载体的建设和配套服务。规划产业功能布局,资源整合,协调发展;建设产业链招商服务体系;加强产业组织及服务创新。
一是降低企业出口成本。针对当前外贸企业要素成本快速提高、利润下滑的问题,认真落实国家对企业收费优惠政策,进一步全面清理涉及进出口环节的各项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出口成本。二是是壮大经营主体。虽然山东贸易主体已逐步在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但仍有很多生产企业还没有取得外贸经营权,为了确保与国际惯例接轨,按世贸组织有关规定,应适应外贸经营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转变,积极下放经营者备案登记权限,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三是保持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力军作用不动摇。对外贸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战略性重组进行不断的推进,构造外贸企业的“航空母舰”,形成组合效应。通过产品代理、收购、经销等多种方式,实现工业企业与外贸公司的契约式联合,优势互补,从而充分利用外贸公司的国外网络营销国内产品。四是大力推动集体私营企业扩大出口。一方面,对山东集体私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申报、审批和登记工作进行加强;另一方面,重点支持配额许可证发放、人员出国、参加国内外展销等方面的新获权的集体私营企业,使其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扩大全省对外贸易规模的发展。五是是扶持骨干企业。加快实施“扶优扶强”工程,推动一批优势企业(集团)做大做强。
[1]严恒元.欧元区经济今年将继续陷入衰退[N].国际商报,2013-02-26.
[2]卢锡龙.世界经济增长难现强劲复苏[J].中国投资,2013(3).
[3]崔滨.1-7月山东遇29起贸易摩擦,涉案金额4.5亿美元[N].齐鲁晚报,2012-08-21.
[4]宁国玉.当前中国出口贸易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卷宗,2012(7).
[5]王爱华,荀克宁.服务贸易壮大山东楼宇经济的着力点[J].山东社会科学,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