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健,胡鸿
(安徽合肥市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 230039;安徽合肥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 230601)
致使构式(Causative Constructions)又称使役结构或使动结构,在语言学界一直颇受关注。语言学家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语言中使役意义的表达进行过探讨。Lakoff&Johnson(1980:69)将其看作是“人类的基本概念”。比利时卢旺大学 Gaëtanelle Gilquin博士的著作《语料库、认知与致使构式》一书,2010年由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出版。该书融合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利用BNC语料库与启发式数据(elicitation data),对英语中的致使构式进行了全面分析。该研究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展现了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全书共分十一章,现择要介绍其主要内容。
第一章为引言(Introduction),简单说明致使的概念,阐释研究目的和全书的结构。作者强调本研究目的有三:全面而可靠地描写英式英语中致使构式的使用情况;探索结合自然语言语料与实验数据进行研究的可行性;阐明如何综合利用语料库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构筑语料库-认知融合模型(Corpus-Cognition Integrated Model,CCI)。Gilquin指出,现有文献中迂回致使构式(periphrastic causative constructions)的研究并不全面,其缺陷在于忽略了语体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致使构式的各个层面开展研究。Gilquin还认为,自然语言语料与实验数据能相互验证或互为补充,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致使构式。此外,尽管语料库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前者关注对语言的使用,而后者则探讨对语言的认识——但语料库所反映的数据依然能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得以解读。
第二章“语料库语言学与理论”(Corpus linguistics and theory)介绍了语料库语言学及相关理论。本章首先讨论语料库语言学定位的问题,即语料库语言学到底是理论还是方法论。作者认为,即使在语料库语言学面世40年以后,关于其定位的问题依然未达成共识。大多数语言学家(包括作者本人)认为,语料库语言学是一种方法,为语言学家提供了很多分析语言的工具,而非普通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更准确地说,语料库既可以作为语言研究的出发点,也可以用来验证业已形成的理论。前者从语料到理论,又称为自下而上的、语料库驱动(corpus-driven)的研究,后者则从理论到语料,又称为自上而下的、语料库验证(corpus-tested)的研究,而最理想的状态是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由于单纯的语料库语言学往往注重定量研究,存在描写有余而解释力不足的弊端,因此有必要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对种种语言现象加以解释。在给出认知语言学的诸多不同定义之后,作者探讨了融合语料库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认为这种结合一方面能拓展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能强化认知语言学“基于语言使用模型”的特征(P16),并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作者阐释了英语中迂回致使构式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视角,并解读了相关概念。
第三章“英语中的致使构式——数据收集”(English causative constructions:collecting the data)论述数据收集过程。本研究的数据包括语料库数据和实证研究数据。本章首先解释从语料库提取致使构式的困难,并介绍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库语料提取方法。本研究选取的语料库为BNC,语料库提取工具为BNCweb。在进行正式研究之前,作者进行了先导性试验,以决定如何选取最恰当的检索项,提取致使构式。对此加以描述之后,详细说明了如何从BNC中自动提取致使构式及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选的过程。接下来作者介绍了实验数据收集的过程。本研究的实证研究数据主要通过问卷获得,其形式为要求受试补全致使构式,或对某个构式是否为致使构式作出评判。Gilquin详细论述了问卷的设计理念、问卷结构,研究对象的构成,数据收集过程,并探讨了将语料库数据与实证研究数据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Gilquin指出,“语料库数据能够保证充分的描写,而启发式数据则能提供心理上的支持”(P57)。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语料库-认知融合模型。
第四到第九章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可根据内容,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第四到第六章采取了自上而下的语料库验证性方法,从理论出发,观察数据;第七到第九章则采取自下而上的语料库驱动方法,从数据出发,得出结论。
第四章“致使构式的行为:行为链的实现”(Causative constructions in action:The realization of the action chain)重点讨论行为链的问题。本章阐释行为链的概念,明确所有的致使构式都暗含行为链,象征着不同实体间的能量传递过程。作者分析了Jealousy caused the Queen to kill Snow White、The Queen caused Snow White to die以及The Queen killed Snow White三句的异同,指出施事的存在与否决定了行为链的具体形式。本章讨论了不同类型的致使构式,行为链的长度以及行为链的语言实现形式。Gilquin指出,由于行为链在语言层面上的实现形式不同,致使构式的形式和结构也不尽相同。作者以BNC语料为例证,分析了行为链的重要构成元素,包括参与者、致使事件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者发现,在绝大多数致使动词为get和have的构式中,“往往缺少明确的致使事件”(P.95)。这一发现在启发性数据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作者还以语料库-认知融合模型为理论框架,讨论了启发性数据中的行为链问题。
第五章“致使构式的句法与语义:无同义原则”(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causative constructions:The Principle of No Synonymy)阐述致使构式的句法和语义问题。本章从Goldberg的“无同义原则”着手,通过卡方检验和递阶特征选择法(hierarchical feature selection),讨论不同致使构式句法和语义特征。Goldberg(1995:67)认为,“如果两个构式在句法上不同,那么它们在语义上或语用上也必定不同”。Gilquin据此推断,不同致使构式的形式不同,其句法和语义必定不同。作者列出致使构式中的所有参数,如使役动词、致使者、被致使对象、致使后果等,通过卡方检验,对BNC语料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每个参数可能导致的差异,并进行显著性检测,同时利用递阶特征选择法,探讨所有参数的共同作用。最后,作者分析了启发性数据中致使构式的句法及语义特征。
第六章主要分析致使构式的原型(Defining the causative prototype)。本章首先论述认知语言学的原型概念,接下来归纳了以往文献中讨论过的三种致使构式原型模型:弹子球、序列象似、直接操控。作者探讨了与这三种模型有关的致使构式的参与者的顺序及本质等问题,并通过BNC语料库的数据,对这三种模型在该语料库中的出现频次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这三种模型在语料库中“所占比例不大”(P.166)。三种模型中,序列象似出现频次最高,而弹子球模型最少。对启发性数据的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结论。作者分析了理论建构与实证数据之间的差异,并对此进行了解释。
第七章“致使构式中的词汇共现”(Lexical cooccurrence in causative constructions)探讨语料库与启发性语料中的搭配及其引发的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和词簇(cluster)问题。作者认为,以往研究中往往忽视对致使构式词汇层面的研究。Gilquin介绍了上下文研究法(co-textual approach),以及如何从语料库中提取不同的致使构式搭配,并利用这些数据,通过分析和致使动词共现的词,总结出不同致使构式的搭配特征。搭配分析法能够区分句法和语义特征相差不大的致使动词,如get和have,因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语义韵。作者发现,“get的语义韵律为“努力”、“困难”等,而have的则是‘服务’等”(p.191)。而在此基础上的词簇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搭配分析的结论。
第八章“致使效果槽位中的共现词素”(Collexemes in the EFFECT slot)和第七章一样,主要讨论致使构式中关于词汇的规律性问题。作者采用了多重显著构式搭配分析法(multiple distinctive collostructional analysis),分析了BNC语料库中的致使构式与出现在效果槽位的词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实验中的相应数据进行了讨论。
第九章“语域对致使构式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register on causative constructions)通过对BNC里不同媒介和体裁里的致使构式的文体学分析,从宏观层面(出现频率)及微观层面(语义、句法、词汇)阐述了语域对致使构式的影响。本章首先回顾以往文献中的相关研究,接着分析不同致使构式在BNC口语与书面语体中出现的频次,以及它们在三个不同口语体裁语料(谈话、电视节目、广播讨论)和六个不同书面语体裁语料(人文科学、医学、自然科学、政治法律教育、社会与行为科学、科技工程)中出现的频次。得出结论,大多数致使构式在“口语中的出现频率更高”(P.249)。最后作者比较了口语与书面语中致使构式的语义、句法及词汇特征。
第十章“致使构式与外语教学”(Causative construction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探索将研究结论付诸于外语教学实践的可能。本章首先分析了国际英语学习者语料库(ICLE)里高水平语言学习者致使构式的使用情况,并将其与本族语者进行了对比。即使是高水平的语言学习者的致使构式使用也存在问题:从使用频次上看,学习者存在致使构式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的情形。对句法准确性的研究发现,学习者对致使构式中的补足语形式没有完全掌握。对学习者在致使效果槽位共现词素的使用情况分析发现,学习者缺乏语域意识,倾向于在书面语中使用非正式的、口语化的构式。而对教材的分析发现,现有教材往往拘泥于致使动词本身的阐释,给学习者提供的是“零散的信息”(P.276)。作者认为,应该将致使构式作为一个语法单位、而非以单个动词为单位来组织教学。
第十一章“结论”(Conclusion)总结全书。作者认为,本研究实现了对致使构式的全面描写,证实了语料库数据与启发性实验数据的互补性,所提出的语料库-认知融合模型有机地结合了语料库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语料库驱动方法与语料库验证方法。本章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给出具体建议。
《语料库、认知与致使构式》融合了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传统,是跨学科研究致使构式的良好例证。该书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和原则为基础,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以大型语料库数据和启发性数据为基础,系统地考察了致使构式语义、句法、词汇及文体特征,将对一般致使构式的研究和特定致使构式的考察糅合在一起,既有理论意义,更有应用价值。
本书采用真实语言数据的显性方法,分析探讨致使构式的语义、句法、词汇及文体特征,这在以往文献中十分罕见。正如本书作者所指出的,以往对致使构式的研究,未能充分考虑真实语料,往往借助语言学家的内省法,因此所构建的理论缺乏真实语言数据的支撑。本书弥补了这一缺点,通过丰富翔实的自然语料,把认知科学的复杂理论阐述得清楚明了,这既可以为致使构式研究者提供大量可参考的语料证据,也适合初学者或无相关研究背景的学者快速理解。
本书详细介绍了使用语料库研究致使构式的方法和途径。目前,构式语法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对构式语法的语料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困难。本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书中所介绍的构式提取方法以及递阶特征选择法、多重显著构式搭配分析法,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书还提出了新的语法教学法,即以某个构式为基础,而非以某个词为基础。这为其他类似构式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本书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启发性实验的一些指令不明确,导致对致使效果槽位中共现词素的BNC数据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并不吻合。对于致使构式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迂回致使构式上,而未涉及词汇致使构式。此外,作者在探讨特定问题时,分别采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而并非是在研究某个问题时,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料库-认知融合模型的解释力。
[1]Gilquin,G.Corpus,Cognition and Causative Construction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10.
[2]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3]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