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悟克勤与他的影响及生活的世界——评段玉明等著的《圆悟克勤传》

2013-04-10 13:17向世山
社会科学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著作日本研究

向世山

圆悟克勤是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代禅门宗师,他的影响不仅在宋代,就是今天的临济宗僧人,恐怕也都要奉其为共同的祖师。克勤一生的成就,不仅在于他个人对禅宗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在于他曾培养出大慧宗杲、虎丘绍隆这样的禅门龙象人物,还在于他的《碧岩录》等著作成为禅门宗人必读的经典,甚至是修禅的圭臬。所以,对圆悟克勤的研究,也成为当今佛教研究界的热门之一。

就目前已出版的涉及宋代佛教史的研究著作中,几乎都会谈到圆悟克勤,如杨曾文先生著的《宋元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杜继文、魏道儒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国禅宗通史》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土屋太祐著的《北宋禅宗思想及其渊源》 (巴蜀书社,2008年)等。这些著作对克勤的行状及著述等进行了梳理,对我们了解克勤及其成就有很大帮助。日本学者对克勤及《碧岩录》等的研究同样很多,如伊藤猷典「碧巌集四本の校合」 (『印度学仏教学研究』通号15,1960)、木村清孝「圜悟克勤と華厳教学」(『田村芳朗博士還暦記念論集:仏教教理の研究』,1982)、岩村康夫「円悟克勤の心要」 (『印度学仏教学研究』通号85,1994)、椎名宏雄「円悟の 『語録』と 『心要』の諸本」(『印度学仏教学研究』通号89,1996)、末木文美士「<碧巌録>評唱に見る圜悟の解釈学」(『禅学研究の諸相:田中良昭博士古稀記念論集』,大東出版社,2003)等。总体来讲,日本学者的撰述比较严密,同时也对《碧岩录》等克勤的著作有更大关注。还有的学者,针对史传所载的圆悟克勤的行迹,将其演绎成了历史题材的小说,如吴言生先生著的《圆悟克勤大师传》 (佛光出版社,1997年)。2012年5月,由段玉明教授等五位作者共同撰写,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圆悟克勤传》 (以下简称《克勤传》)面世。从笔者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这部著作是目前对圆悟克勤进行研究的最全面的一部,同时也是将与克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梳理的一部。

目前国内的研究热点,以对克勤思想、禅法、著作的研究占据主流,而对他的生平行状、嗣法弟子及交游情况等的研究却似乎未能详尽。不过,《克勤传》的前半部分基本弥补了这一欠缺,本书将克勤的人生经历分成第一次出川、第一次回川、第二次出川、第二次回川四部分,这就分清了克勤人生的四个主要阶段,进而通过分阶段对其行迹进行梳理,自然就很详细地勾勒出克勤的人生轨迹。对于克勤在出川前的修学情况,之前的学者也几乎未有较清晰的讨论,而《克勤传》在这部分却做得比较好,尤其是通过对敏行的研究,挖掘出克勤在蜀内就已跟随名师学习,并对他产生了较大影响。〔1〕这部著作虽以人物研究为中心,但并未局限在圆悟克勤一人,而是将其嗣法弟子及对其产生影响的人物都进行了梳理。①如第二章“圆悟克勤中年的嗣法弟子”与第三章“圆悟克勤晚年的嗣法弟子及其他”部分等。这种研究方式,不仅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其实更丰富了读者对克勤这个人物的认识,也将克勤真切地放在当时社会及人际环境中进行考察。作为本书另一个较明显的特点,这本著作非常重视对细节的考察,也的确挖掘出许多被人忽略的现象。如南宋建国之初,克勤曾被高宗诏请,其在应对过程中,建议高宗以“孝”立国,但克勤的实际目的其实是希望高宗能以孝亲悌兄的名义团结北宋遗民,一致抗敌。可见,克勤在面对南宋初年主战与主和之争时,是站在主站一边的。克勤的这个心理活动,之前未见其他学者提起,这说明本书的作者的确是非常认真地研究了有关克勤的材料,才能有如此细致准确的推测。另外还如,本书曾援引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五十《客语》中的材料,指出克勤晚年病重之际曾“炷黄艾至千余壮,呼羽流作醮七昼夜”,虽然此文献对这个行为多加讽刺,但《克勤传》的作者却能根据实际情况为克勤作出解释,指出这些行为“不是克勤本人的要求,而是圆悟克勤病重时,广大僧众挽救圆悟克勤的无奈之举。”〔2〕无疑,作者的这种疏解是合理的,像克勤这样的禅门宗师,无论从其信仰还是从其身份地位来说,都绝对不会选择斋醮法事为自己续命。以上这些,体现出作者并未局限于文献,而是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析材料的写作特征。

之所以说这本著作研究的范围很全面,是因其内容中不只涉及克勤这个人物,同时也将其著作及因他而形成的“茶禅一味”思想囊括进来,而且论述过程也非简单复述前人结论,更有自己的创新性。如作者在前文中已指出克勤的学识是非常渊博的,他不仅通禅法,也通教理。正因如此所以在其第二次出川后才能通过与张商英谈论华严思想,获得了张商英的赏识。〔3〕基于此,本书的作者特意探讨了克勤的华严禅思想,透过克勤禅法的这个特征,指出克勤为“促进佛教融合起了积极的作用,为禅宗在宋代的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其实,从克勤精通教理这个特征,也向我们解释了为何他能通过文字弘法,进而成为文字禅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禅宗传播史上,还有一桩美谈能与克勤扯上关系,这就是日本茶道发展出的“茶禅一味”思想。本书的第六、第七章就专门探讨了茶禅与克勤的关系,其中第六章的亮点在其第二节,这部分专门研究了禅门清规与茶汤礼仪的关系,透过这部分论述,说明在禅寺中饮茶与遵守茶礼已是僧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也写进禅门制度文献 (清规)中,成为僧众生活必须遵守的准则。那么从这个角度讲,克勤其实与禅茶文化之间并无太大关系,他也仅仅是遵守禅寺中的规制而已。日本的修禅者接受了这套制度,通过恪守饮茶礼仪,并在这个过程中欣赏克勤的墨迹,进而体悟出“茶禅一味”的道理,生发出著名的日本茶道。所以日本茶道与中国宋代禅寺茶礼之间虽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但将两者真切联系起来的,也许还是通过克勤“印可状”之类的墨迹。这本书对克勤的“印可状”就作了深入的探讨,更对疑为克勤倡导的“茶禅一味”观念进行了梳理。这本书之所以在探讨茶禅关系上有比较大的贡献,还在于其大量参考了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如本书第七章以讨论禅茶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为主,这部分基本以日本文献及日本学者的研究为中心,更直观地将禅茶在日本的情况展现给读者,并提供了权威细致的研究结论。作者的这部分成果,对深化国内学界圆悟克勤研究的层次,贡献尤大。这本著作的最后部分,是克勤的年谱和著述版本。从年谱部分可看出,作者对克勤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很认真地梳理了克勤的人生节点,将其一生中重要的阶段及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等信息都细致罗列出来。克勤的这个年谱,在国内似乎是第一份,这对我们快速了解克勤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帮助。作者整理的克勤著述版本的附录,亮点也在于其较完整地收集了日本所存的版本信息①至于中国现存的克勤著述版本,李国玲教授编撰的《宋僧著述考》(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354-358页)中有详细的梳理。,这对中国学者来说,无疑也提供了很大方便。

从方法上讲,这部著作主要运用了历史学的方法,对克勤的生平行迹及禅学思想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不过,本书其实也并未单纯使用历史学方法,而是从多个角度,对克勤其人进行详细论述。这部著作之所以说研究的深度较高,一方面因其每一部分都未单纯援引前人成果作为自己的结论,而是有自己更详细的考证;另一方面,它触探的人物范围,也远远超出一般历史学的做法,其不仅涉及克勤基本生平与思想,文中还详细研究了因克勤而产生的其他文化因素,这也正符合了社会学研究的一些特征。所以,这种研究人物的方法,其实更似人物的社会史,而非人物本身的历史。这是一种将人物置于社会中,深度研究其生活环境的方法。虽然人物依然是研究的主线,但作品中的人物又超越了人物本身,读者可以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体会一代宗师的风采。

《圆悟克勤传》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克勤禅师形象,也让我们更细致地了解到克勤的影响不仅在国内,更远播重洋,为他国文化的构筑间接发挥了作用。《克勤传》也为人物传记的编写提供了一个范例,那就是我们完全不必将人物限定在人物本身,还可将人物放在更广的视角,将与之相关的事件、现象等都放在传记中进行讨论,那么如此编出的传记,内容无疑会更丰富,人物也更饱满。不过,这种写作方式也还是有需要注意之处,这就是我们虽可发散式地描写人物,但还是要围绕写作焦点进行,不能让其他内容偏离了写作主题。如本书第七章所讨论的禅茶在日本的情况,其实前三部分都是一般意义上的梳理,并未直接与圆悟克勤其人发生关系,而是到第四部分才真切地提到克勤。所以前面三个部分的铺陈,显得有点过多,若是能将此部分凝练一下,也许会更好。从整体上讲,本书作为一种较新的人物传记撰写方式,还是很富有启迪意义的,也是对当今学界佛教人物研究领域卓有成效的贡献。

〔1〕〔2〕〔3〕〔4〕段玉明,等.圆悟克勤传〔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9-20,138,64-70,239.

猜你喜欢
著作日本研究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日本元旦是新年
李帆著作系列
探寻日本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