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成文
马克思文化观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的,就在于它具有属于其自身的本质性存在。正是这种本质性存在才使得马克思的文化观同马克思的前人的文化观具有原则区别。那么,马克思文化观的本质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马克思文化观是确立在“新唯物主义”〔1〕基础上的,因此,马克思文化观是新唯物主义的文化观;马克思所倡导的文化是为了实现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群众的精神解放的,因此,马克思文化观是群众的文化观。马克思文化观的本质至少涵盖上述两个方面。下面,笔者拟对此进行简要探讨。
(一)
对文化观的阐释在本体论上主要表现为一个哲学问题,因此,寻找文化观的立场也必然要深入到特定的哲学中去。马克思文化观是确立在新唯物主义的基地之上的,这就决定马克思“观”“文化”的立场是同其前人有着根本区别的。在笔者看来,新唯物主义不同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关注思想家或者理论家自身的世界,而且还关注思想家或者理论家自身以外的“群众世界”,并把“群众世界”确定为自身“观”“文化”的立足点和基本点。这是由马克思的哲学使命决定的。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要“为人类工作”〔3〕的理想,并把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工作视为“最高尊严的职业”。〔4〕
在创立自身理论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把“社会现实”确立为“现实中的个人”,而不是像他们的前人所确定的那种“抽象的个人”。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中的个人”就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5〕个人所发生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6〕就是可以通过“经验”〔7〕来揭示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8〕就是让·保罗·萨特所指称的“工人群众的沉重存在”。〔9〕这种存在就是“群众世界”。
“群众世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至少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它是一个现实的人的生产与生活的世界;其二,它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其三,它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即可以从中关照到“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和“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之发展的过程;其四,它是一个人的交往逐渐发展的过程;其五,它是一个蕴藏着变革现实与历史的生动性世界。因此,它是“感性的人的活动”的世界,是“真理”的“此岸世界”。它必然是不能被传统“理论家的世界”来任意取代或遮蔽的客观存在。
因此,要揭示群众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存在世界的真正奥秘,时代理论就必须把自身视野扩展到“理论家的世界”之外,就必须揭露传统思想理论之普遍性的虚假幻相,就必须消解传统“理论家”以自身世界来取代“群众世界”的武断与粗暴,就必须打破“两种世界”给理论发展所造成的历史壁垒。而实现这种“转型”的最佳起点和基本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就是从根本上转换理论的基本问题域,即由传统理论仅仅关注“理论家的世界”转换到时代理论对“理论家的世界”和“群众世界”的双重关注并以“群众世界”作为基本问题域〔10〕。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对“群众世界”的关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也就有起点和基石,马克思在立场上根本不同于其前人也就有了可能,马克思在哲学上根本超越其前人也就有了可能。在此语境下,马克思在文化观上根本不同于并超越其前人也必然有了可能。
(二)
建立在“新唯物主义”基地上的马克思文化观是为了实现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群众的精神解放的,因此,必然是群众的文化观。这主要表现为:马克思文化观是具有广阔视野的文化观;马克思文化观是抓住了“广大群众”之根本利益的文化观;马克思文化观是能够引领“广大群众”进行科学实践、实现自身解放的文化观。
(一)马克思文化观是具有广阔视野的文化观。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分解:
1.在哲学运思上,马克思文化观超越了传统文化观的狭隘的“眼界”,史无前例地把“群众的问题”作为自身哲学的“问题域”。这体现在:其一,对传统哲学的“问题域”的超越。马克思哲学扬弃了传统哲学家仅仅站在自身立场进行纯粹抽象思辨的哲学传统,首次确立“群众的问题”作为自身哲学的“问题域”。从“群众的历史”和“群众的实践”中寻找问题意识和哲学灵感。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时代前沿,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又在批判中发现“新的现实”、“新的历史”和“新的哲学”。再把“新的哲学”运用于“群众世界”,并接受“群众”的社会实践的检验。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马克思哲学彻底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狭隘“问题域”。这样,必然出现“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1〕的局面。其二,变革了传统哲学狭隘的、单一的思维方式。传统哲学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深入到“群众世界”,因此,它们对“群众”的形而下的思维方式必然是陌生的。这就决定它们只能运用被“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即“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的、“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12〕而马克思恩格斯所运用的“能动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必然会“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3〕这种总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必然融会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和形而下的思维方式,因此,也就必然具有超越传统哲学之思维方式的一切条件和基础。
2.在实践上,马克思文化观不仅着眼于“解释世界”,而且甚至更加重视“改变世界”,从而变革了传统文化观在实践上的狭隘性和狭隘的“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自始至终都是以参加“群众的实践”活动的自觉作为实践自身哲学和文化的基本规定。通过种种实践活动,一方面,马克思所倡导的文化本身经过“群众实践”的检验而得到深化、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所倡导的文化的解释力因此变得更加充分而合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文化思想通过进入“群众世界”又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大量的“群众”尤其是无产阶级因此受到积极影响,从而提高了认识,克服了思想上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消极性,获得了思想的跃迁。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因此改变了“群众”,也就改变了“群众的世界”。世界便因“群众的世界”的改变而得到改变。
(二)马克思文化观是抓住了“广大群众”之根本利益的文化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1.马克思文化观史无前例地确认“群众利益”在自身文化观中的合法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群众“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形成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4〕还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等等。
2.马克思文化观史无前例地研究和分析了“广大群众”的生存境遇和所面临的问题。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贫困。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5〕这样一来,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必然制造了人同自然界的异化、人同类的异化、人同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同人本身的异化。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导致“人变成对自己来说是对象性的,同时,确切地说,变成异己的和非人的对象;他的生命表现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他的现实化就是他的非现实化,就是异己的现实”。〔16〕“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17〕作为“现今社会的最下层”的“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最重,因此他们必然成为变革现存社会秩序的最坚决的、最彻底的和最不妥协的社会力量。
3.马克思文化观史无前例地提出了改善或解决“广大群众”的生存境域及其问题的合理方案或方法。面对“广大群众”所面临的悲惨生存境域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铲除悲惨境域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各种社会关系,才能最终铲除悲惨境域本身。因此,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最为根本的路径、方式和手段。“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把这一解决方案诠释为一个运动过程:“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态,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9〕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又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作“共产主义”的等量代换。“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然成为实现“群众解放”的目标选择,必然成为哲学“解释世界”的合理依据和“改变世界”的理想框架,必然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群众的解放”的过程与实现哲学的“双重使命”的过程必然是统一的过程。
(三)马克思文化观是能够引领“广大群众”进行科学实践、实现自身解放的文化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1.在建构自身文化的过程中,马克思本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广大理论工作者从未停止过对“群众”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消极性等落后性特点的批判和斗争。〔20〕马克思文化观是群众的文化观,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从“广大群众”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消极性等落后性中产生的。恰恰相反,在马克思文化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本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广大理论工作者从未停止过同“群众”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消极性等落后性特点进行坚决的批判和斗争。之所以要批判和斗争它们,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广大群众”,作为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人必然是历史的产物,这也就决定“广大群众”的思想绝不是一个“无前提的新起点”。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和观念的虚假性、片面性,“客体的数量化”,“抽象的反思范畴”〔21〕和资本对整个社会的物化都可能浸染和影响“群众的意识”,都可能构成对“广大群众”行为的规定。这一切必然会成为“广大群众”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消极性等落后性特点的诱因。“落后性的障碍”必然构成“广大群众”的“内在的障碍”。〔22〕因此,对于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群众”来说,“自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辩证本质乃是一个生命攸关的问题,而资产阶级却用抽象的反思范畴,如数量化、无限进展等来掩盖日常生活中历史过程的辩证结构,结果在发生突变时就面临着直接的灾难”。〔23〕这样,批判和斗争“群众”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消极性等落后性特点必然成为马克思本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目标选择。另外,对“群众世界”所进行的批判过程必然也是提高“群众”的认识的过程。列宁指出,仅有革命实践活动,而缺少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的批判和揭露,“群众”一样不能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最多只能产生“工联主义”。〔24〕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学说”〔25〕灌输给“群众”,才能逐渐克服“群众”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消极性等落后性特点。通过批判,“群众”“开始……感觉到 (我不说是理解到)必须进行集体的反抗,坚决抛弃了奴隶般的顺从长官的态度。”〔26〕逐渐发展到“有计划的罢工”〔27〕,再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利益同整个现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28〕。因此,批判和斗争“群众”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消极性等落后性特点必然是帮助“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提。
2.马克思的文化思想能够帮助群众树立科学的文化观。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本身就是科学的文化观,这主要因为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哲学为前提的,而马克思哲学又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马克思哲学承认物质对精神、存在对意识的先在性和决定性,同时又承认精神或意识对物质或存在的能动性,合理地阐释了人与世界、意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并把这种本体论认识建立在“群众性”的基地上,从而在世界观上超越了传统哲学。其二,马克思哲学辩证地扬弃和改造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维方式,合理地解决了“真正的历史过程”与“群众的实践过程”是同一过程的认识论问题,从而在认识论上超越了传统哲学。其三,马克思哲学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合理地理解为同一过程,把哲学实现“双重使命”与“群众的解放”合理地理解为同一过程,从而在实践论上超越了传统哲学。其四,马克思哲学发现了“群众的世界”,并确认“群众的利益”在哲学中的合法地位,从而解构了传统哲学中的抽象“人”的空疏性,同时也克服了传统哲学家偶尔提及的少数或个别的“具体人”(即哲学家自身)的狭隘性和单一性。再加上,马克思恩格斯自始就把合理认识确立在与“群众世界”所具有的密切关联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之间所具有的天然亲缘性必然使它对“群众”来说具有无比的亲和力,必然会为“群众的实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必然会为群众树立科学的文化观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因此,马克思文化观是新唯物主义的文化观,但绝不是唯“物”的文化观;马克思文化观是实现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群众的精神解放的文化观,但绝不是媚俗的文化观。深刻挖掘马克思文化观的时代价值,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3〕〔4〕〔11〕〔13〕〔14〕〔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人民出版社,2009.502,499,458,458,17,527,531,539.
〔5〕〔6〕〔7〕〔8〕〔15〕〔16〕〔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29,29,29,29,267,303,303.
〔9〕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卷〔M〕.林骧华,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1.
〔10〕谷少杰.试论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葛兰西〔J〕.天庥新论,2012,(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4.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46.
〔20〕杨成敏.论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魅力的彰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11,(6).
〔21〕〔22〕〔23〕〔匈〕捷尔吉·卢卡奇.卢卡奇文选〔M〕.李鹏程编.人民出版社,2008.75,74,74.
〔24〕〔25〕〔26〕〔27〕〔28〕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317,317,317,317,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