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04-10 08:34詹和平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4期
关键词:宁波市宁波海洋

詹和平

(宁波市信息中心 宁波 315010)

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宁波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优化沿海区域开发布局的客观需要,也是宁波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新空间的内在要求。因此,客观分析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利弊条件,适时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对于落实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实现宁波市由 “海洋经济大市”向 “海洋经济强市”转变均具重要意义。

1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SWOT即优势 (strengths)、劣势 (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 (threats)的简称。我们运用这种方法客观、详细地分析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利弊条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宁波市海洋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决策参考。

1.1 优势条件

1.1.1 区位优势

宁波位于我国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T”字形宏大经济框架的交汇处,是贯通我国东西、连接南北的海陆交通要冲,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是中国通向世界五大洲的重要贸易口岸和承接国际资本与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之一;对内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联结纽带,也是浙江温台和浙西地区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同时,作为陆桥运输和海上航运的最佳结合部之一,尤其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服务中西部贸易运输、集散周边地区要素资源的重要功能。

1.1.2 港口优势

宁波港口岸线总长为1 562 km,其中可用岸线872 km,深水岸线170 km。现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通航。201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12亿t,居全球第4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 300.4万标箱,居全球第6位。港口岸线资源既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资源,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打造 “海上浙江”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

1.1.3 资源优势

宁波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拥有 “岛、涂、渔、景”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岛屿资源良好,共有500 m2以上海岛516个,岛屿面积524 km2,岛屿岸线长758 km。滩涂资源充裕,拥有可围滩涂资源约9.3万hm2,围垦开发条件良好。渔业资源优良,紧邻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象山港是具有国家级意义的大鱼池。海洋旅游资源优越,拥有河姆渡、招宝山、东钱湖等著名的旅游景观,以及松兰山、石浦渔港等具有浓郁海洋特色的休闲场所。

1.1.4 经济优势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宁波市海洋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56亿元,居全省第一位。临港工业实现总产值7 000多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以上,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港航物流方面,2010年实现大宗商品交易总额近2 000亿元,实现物流业增加值507亿元,占全市GDP的9.9%。

1.1.5 开放优势

宁波现有10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开发区,拥有完整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0年外贸总额位居全国第九。在对外贸易、外资利用、对外投资和服务外包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政策体系、灵活的管理机制和独特的发展模式,进入到全方位、深层次开放的新阶段。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改革方面,市场信用建设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积极进入海洋开发领域,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劣势因素

1.2.1 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当前,宁波海洋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发展规模仍不够大。2010年宁波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仅为15.7%,整个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既与全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不相适应,也不能满足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要求;发展质量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海洋三次产业比重为7.36∶65.02∶27.62,临港工业处于海洋产业的绝对支配地位,而海洋服务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和滨海旅游等现代海洋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仅分别为0.65%、0.02%和0.28%。

1.2.2 海洋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

目前,宁波市现代化集疏运网络仍不够健全,宁波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而铁路建设却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宁波市港口货源腹地的大拓展;海岛及沿海滩涂养殖基地水、电、路不通,制约着旅游业和养殖业的大发展;渔港建设落后,远洋捕捞能力不足,制约着渔区经济的振兴;海上信息服务跟不上,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滞后,无居民海岛缺乏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服务。

1.2.3 海洋环境污染日渐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与生活污染日益增多,加上海洋开发及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的存在,导致宁波市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10年严重污染海域面积达6 625.76 km2,占全市海域面积的67.9%,比2005年提高了16.7个百分点;象山港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部分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海洋赤潮和海洋污损事件频发,海洋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考验。

1.2.4 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按海洋经济的现行管理体制,海洋产业大多属于分行业、分部门管理为主要特点的分散管理体制,与当前海洋事业的发展需求已经不相适应[1]。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 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许多部门之间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容易发生分歧与矛盾,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难免出现互相掣肘的现象。② 法律法规不健全,已制定公布的海洋开发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多属于专项的,缺乏约束各个行业的综合性法规;部分法律法规的配套立法和实施细则未能及时制定和出台,客观上制约了海洋法律法规的贯彻和实施。

1.3 发展机遇

1.3.1 海洋强国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

当前,一场向海洋要资源、要财富的 “蓝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沿海各国纷纷将国家战略利益竞争的视野转向海洋。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则从国家战略高度部署海洋经济工作,全国海洋事业势必将迎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宁波市无论是从拥有的海岸线、深水港、海岛、滩涂,还是从海上运输能力、船舶制造吨位以及陆域经济的强大支撑,在全国地市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国家提出海洋强国发展目标必定能为宁波未来整个经济的发展注入强盛动力和勃勃生机。

1.3.2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

国务院批复的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明确提出:宁波—舟山港及其附近区域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三大核心任务中与宁波密切相关的就有两个:一是 “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宁波应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大工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构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

1.3.3 舟山群岛新区设立获批带来的重大机遇

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宁波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又迎来了一个重大机遇。首先,宁波、舟山同属浙江省海洋经济核心区,地域相邻、资源相似、产业相近。舟山群岛新区的开发建设,将有利于宁波发挥现有产业、科技、人才、资本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其发展提供腹地支撑,同时也为宁波自身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其次,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致力于建设中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而宁波作为舟山连通大陆的唯一承接点,势必会促进宁波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最后,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大背景下,舟山群岛新区的部分政策经积极争取后可以覆盖宁波市局部区域,有利于宁波市培育形成新增长点。

1.4 面临挑战

1.4.1 区域竞争压力加大

(1)上海 “两个中心”建设和鲁、浙、粤竞争加剧形成的挑战。① 如何与上海错位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国家为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门出台了一揽子先行先试政策,如启运港退税政策、离岸金融服务政策、现代航运发展配套支持政策等等,这些都将对宁波市海洋产业,特别是 “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业发展形成较大冲击。② 沪、浙港口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十二五”时期,上海拟在金山新建定位于石油化工及散杂货运输为主的深水港,以弥补散货方面的短板,沪浙两地港口间的竞争也有愈演愈烈之势。最后,鲁、浙、粤三省及相关城市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2010—2011年国务院相继批复了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未来三省之间及三省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城市之间,必然会就海洋经济领域产生重大竞争,如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来自青岛、深圳的竞争压力会更大,在临港工业方面来自湛江、汕头的竞争压力会更突出。

(2)舟山群岛新区设立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形成一定的挤压。随着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舟山要素集聚、政策覆盖、产业发展的能级和速度将进一步提升,无疑也会对宁波形成一定的挤压效应。① 港口功能拓展竞争加剧。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被赋予 “我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的功能定位,必将对宁波港航物流发展、大宗商品交易、保税港区建设和航运金融保险业等港口经济领域产生一定冲击。② 海洋产业发展竞争加剧。宁波—舟山共同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的核心区,两市在船舶、滨海旅游、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趋同,势必加剧竞争格局。

1.4.2 海洋科技力量有待加强

与其他沿海副省级城市相比,宁波市海洋科技力量稍显薄弱。① 科研人员不足,突出表现在海洋科研单位较少、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人才结构矛盾突出等。② 海洋科技投入仍显不足,海洋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技术研究平台建设比较落后;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量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过小,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偏低等。

2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经济已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的大背景下,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宁波市必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为宁波市转变发展方式和拓展新空间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2.1 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宁波港口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 “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和海洋经济重大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1.1 建设 “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1)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现有同类交易市场整合提升,扩大交易规模、优化交易结构、提高交易辐射水平,努力打造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

(2)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加快推进梅山、大榭、穿山三个港区专业码头建设,完善 “六线一枢纽”铁路网建设,尽早开通到重庆、成都、西安、合肥等城市的集装箱班列;以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的挂牌交易为契机,加快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大宗散货储运基地和交割仓,积极推进宁波航运交易所建设。

(3)加强金融与信息服务支撑。鼓励航运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航运保险、船舶融资、资金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积极推进宁波航运交易所建设;全面推进电子口岸 (EDI)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专用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升航运物流信息化整体水平。

2.1.2 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平台载体建设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统筹谋划和推进宁波杭州湾和梅山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健全规划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培育主体功能;全面推动余姚滨海、象山大目湾等8个产业功能区建设,制定主导产业目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重点培育清洁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2.2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完善海洋科教人才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应当依托宁波在涉海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优势,通过建设海洋科技研发基地、加强涉海院校实力和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大 “科技兴海”战略实施力度。

2.2.1 加强涉海院校实力和涉海人才培养

(1)强化与国家海洋局及国内外知名高校战略合作,引进和培养海洋经济领域的优质教学科研资源。

(2)推进宁波市高校在涉海类专业上的专业设置权,探索在海洋经济和专业领域的定向招生制度,重点推进海洋产业应用型博士硕士人才的培育。

(3)健全海洋教育培训体系,探索校地、校企联合培养、定向应用新模式,提升高职中职学生中海洋产业招生比例,设立定点实习和技能培训制度,积极发展海洋成人继续教育和在岗培训。

2.2.2 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平台

加大财政对海洋科研的投入力度,积极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社会、企业、民间及外资等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海洋科技创新投入体系。鼓励市内外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建海洋科技孵化器、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完善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和区域性技术交易中心功能,加快形成孵化、转化、产业化相互协调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2.3 创新机制体制,确保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制定有效的海洋资源管理措施和政策,加强海洋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实现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产权流动,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1 实施海洋资源分类管理计划

加强对海域、海岛、岸线、海底、海岸带等资源的基础性调查,完善海域、海岛等相关规划的修编工作,科学划定海域滩涂可围区、限围区和禁围区,合理确定开发用途和方向。要抓紧出台 《关于开展宁波市海域海岛规划建设和海域土地衔接管理工作试点的实施意见》,以解决海域海岛利用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问题和建设用海形成的建设用地招拍挂问题。

2.3.2 实行海洋资源法制化管理

完善海洋资源保护法规,尤其是要强化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综合管理和执法监督。抓紧研究出台 《渔山列岛海洋特殊保护区管理办法》《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修改)》和 《宁波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若干规定》等办法或条例,确保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2.4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4.1 强化海洋污染综合防治

完善陆海污染综合防治网络体系,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与浓度控制制度、海洋与海岸工程环保管理制度。实施重点陆源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机制,严格执行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制高污染项目在重点海域沿岸布点。

2.4.2 实施海洋环境保护和修复计划

加强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海洋自然保护区。研究建立杭州湾河口海岸、象山港海岸等滨海湿地保护区;加快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保护海洋岸线和滩涂资源,修复近海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是加强象山港、大目洋等近岸海洋生态修复建设。

[1]李文荣,孙世芳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1).

猜你喜欢
宁波市宁波海洋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
喜相迎
宁波市采取“三学”“三访”“三个结合”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