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河北海洋生态环境的策略与实践

2013-04-10 08:34王保民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4期
关键词:入海海岸带海岛

王保民

(河北省海洋局 石家庄 050051)

河北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区域,环抱京、津两大都市,拥有华北、西北地区广阔的腹地,在 “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北方地区 “东出西联”战略大通道的枢纽和开放门户;是建设 “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龙头和桥头堡。

河北省海洋资源禀赋优良,海洋经济体系日臻完善。拥有得天独厚的海岸线、港址、海洋生物、旅游和能源、矿产等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初步形成了具有战略地位的钢铁、化工、装备、建材等制造业体系,以电力、煤炭为主体的能源产业体系和以物流、旅游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1-2]。

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渤海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近岸海域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着沿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亟须开展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

1 主要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1.1 入海污染物总量居高不下,近岸海域污染加重

渤海接纳我国北方辽河、海河、黄河三大流域污染,2011年,渤海入海排污口水质超标率高达71%,主要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约97.4万t,未达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域面积45 035 km2,污染现象突出[3-4]。河北省共有入海河流52条。2011年主要入海河口水质超标率高达60%,仅戴河、滦河、小青龙河、陡河和宣惠河5条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近5万t;全省未达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1 519 km2,占管辖海域面积的21.02%,较2005年增加4.75%[5]。

1.2 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加大,海洋生态功能退化

随着渤海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岸线资源、海域空间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导致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海水富营养化和海上溢油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海洋生态功能退化趋势明显。2000年以来,渤海的入海水量较20世纪80年代减少47%,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足70%,沙滩岸侵蚀速率大于2.5 m/a,浅海和滩涂湿地减少面积超过630 km2;河北省的入海水量较20世纪80年代减少75%,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足70%,沙质海滩平均侵蚀速度达到3 m/a,滩涂和浅海天然湿地减少面积超过300 km2。海洋生物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高风险状态[6]。

1.3 近岸陆域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缓冲功能衰退

环渤海地区大规模开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海岸10 km宽度陆地,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了1倍左右,造成河道断流、林地减少、湿地萎缩、海水入侵,生态缓冲功能衰退。河北省沿海地区的水库下游80%以上的河道干枯,滨海天然湿地面积不足新中国成立前湿地总面积的30%,生态功能衰退;地下水过度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面积达300 km2;入海河口拦蓄水坝建设,阻隔了海洋生物的洄游产卵通道,部分物种消失。

1.4 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突出,海洋灾害风险加大

环渤海地区发育有渤海、郯-庐、辽东-胶东、唐山-衡水、东营-聊城五大活动构造带和近百条活动断裂,属地震多发区,区域地质稳定性差。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渤海海平面上升加快,海岸带风暴潮灾害风险加大,河北省现有海堤防护标准低,无法抗御50年一遇的风暴潮。渤海湾沿海地区长期超采地下水,地面沉降加剧,仅河北省沿海大于300 mm的沉降区面积已达4.7万km2[7]。

1.5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速,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到2020年,环渤海人口达到6 800万,城市化率达到67.4%,GDP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工业仍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河北省沿海地区人口达到1 964万,城市化率达到65.5%,GDP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石化、装备制造、钢铁行业进一步向沿海集中。人口增加,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聚集,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存量污染和增量污染的双重压力。

2 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保护策略

2.1 海陆联动,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

2.1.1 以海定陆,科学确定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调查污染物入海通量,开展海洋环境容量相关研究,把握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排放、输运、扩散规律,建立受纳水体水质对排放源的响应关系,确定不同海洋功能区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按照时间、空间和污染物类型,科学制订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和分配方案[8]。

2.1.2 海陆统筹,建立陆海一体的海洋污染防控体系

加强陆源的点源与面源污染防治,优化临港工业区、沿海工业聚集区的产业布局,强化北戴河区、曹妃甸临港工业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区等重点区域的污染物控制。加强海洋工程污染防治,提升围填海区、油气开采区、海洋倾倒区的监管水平,提高海洋环境的风险监管能力;加强船舶与港口的污染控制与防治。形成陆域控制与海上控制相结合的陆海一体化海洋污染防治体系。

2.2 保护优先,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

2.2.1 确保底线,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区制度

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海洋生态敏感区和海洋生态脆弱区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实现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20%、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比例不低于25%、海洋生态红线区入海排污口排放达标率达到100%、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减少10%~15%、海洋生态红线区内海水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9]。

2.2.2 标本兼治,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建设,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实施抢救性保护,强化主要保护对象的监测、评价,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标本兼治,修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

2.3 综合治理,提升海洋资源利用价值

2.3.1 全面谋划,制订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规划

开展海域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科学评判资源环境受损程度和海洋资源退化机理,以提升海洋资源利用价值为核心,综合治理为手段,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谋划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制订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规划和行动计划。

2.3.2 创新机制,加大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力度

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政策和投资等手段,推动建立部门和地区协调联动机制、政府联合投入机制、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机制、海域海岛使用和海洋环境监管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推进海域海岸带综合整治、海岛整治修复和海洋生态修复及保护等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提升海洋资源利用价值。

2.4 防治结合,降低海洋灾害损失

2.4.1 专测群防,提高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深化地面沉降、海岸侵蚀、海水入侵、风暴潮、赤潮等灾害的专项调查与监测,开展孕灾机理研究、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和灾后损失评估;健全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领导,完善基层组织机构、预报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系统。

2.4.2 多措并举,提高海洋灾害工程防治水平

加大地面沉降、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工程防治力度,提升防洪、防潮工程标准,改善填海区工程地质承载力,提高赤潮灾害防治能力。

2.5 增强意识,提升海洋生态文明水平

2.5.1 深化宣传,普及海洋文化教育

研究和挖掘海岛文化、渔业文化、航海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经济文化和海洋环保文化;举办各种形式的海洋论坛、海洋博览会和海洋文化节;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传播海洋知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5.2 示范引领,打造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选择重点地区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严格管控污染物入海排放,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整治修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打造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3 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保护实践

北戴河及相邻地区以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而裴声中外的滨海旅游区。近年来,近岸海水受人为活动影响质量不断下降,赤潮、溢油事件频发,滨海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组织实施了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重点开展了陆源污染源防控、侵蚀岸滩修复、海水养殖区整治、海岛整治修复、海岸生态廊道建设等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保护工程。

3.1 北戴河及相邻地区陆源污染防控工程

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量不断加大,导致北戴河滨海旅游服务功能退化。

按照海陆统筹、河海联动的近岸生态环境治理理念,采用点面结合,严控点源、消减面源的治理模式,实施陆源污染防控工程。2012年关停上游污染企业207家,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24条,消减COD 7 856 t、氨氮215 t、总氮829 t、总磷19.5 t;清淤整治污染较严重的入海河流7条;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清洁机制重点村66个;推广清洁种植技术5.07万hm2,减少施用农药38 t、化肥6 118 t;减少氮磷排放1 835 t;治理养殖场250个,减少直排入河污染物4.8万t,COD减排687、氨氮43.7 t,实现了暑期海域水质明显好转。

3.2 北戴河沙质侵蚀岸滩修复示范工程

北戴河区海岸线长18.4 km,以滩宽浪缓、沙软潮平著称,是发展滨海旅游的重要资源。受人为活动影响,海岸侵蚀严重,沙滩功能退化。

遵循海滩沙源平衡理论,采用以人工养滩为主,辅以生态型潜堤,后缘覆植沙丘,多道沙堤保护屏障的沙质海岸恢复治理模式,对海岸侵蚀最严重的北戴河西海滩实施岸滩修复示范工程。治理修复岸线长度680 m,海滩滩肩补沙203.51万m3、人工近岸沙坝补沙69.28万 m3、建造海滩人工沙丘1.04万m3、鱼礁型离岸潜堤4 m×230 m、新增沙滩面积3.42 hm2,有效缓解了侵蚀状况,恢复稳定了亲水自然海滩环境。

3.3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淤泥质海岸带生态廊道建设示范工程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地处淤泥质海岸带,土壤盐碱、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修复构建淤泥质海岸带植被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廊道,成为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建设生态宜居滨海城市的必然选择。

基于盐碱原土植被构建技术,采用以高式台田、改土隔盐为主要手段的低成本淤泥质海岸带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综合应用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工程措施改良重盐碱土,选择耐盐植物,实施淤泥质海岸带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恢复海岸带植被6.0 hm2,栽育乔、灌、草本植物30余种,13万余株,成活率90%以上,形成了3个稳定植物群落,植被覆盖率达到90%,较现行工艺绿化建设成本降低225元/m2。

3.4 菩提岛及周边海域综合整治修复示范工程

菩提岛为古滦河三角洲蚀余岛,是河北省最典型的海岛生态系统,生态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为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享有“孤悬海上的植物园”和 “国际观鸟基地”的美誉。由于海岛组成疏松、高程底、距陆近、生境脆弱、抗干扰能力弱,受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为开发活动的影响,岛体侵蚀、周边海域淤积严重。

为保护和修复海岛生态系统,提升海岛生态旅游价值,采用以退养还岛、岛体形态修复、岸线防护、海域清淤、植被复建为主要手段的沙质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模式,实施综合整治。退养还岛1.90 km2、建设海岛围堤挡埝10.4 km、清淤海域2.4 km2、恢复扩大岛体3.42 km2、复建植被0.052 5 km2。

3.5 秦皇岛昌黎海水养殖区整治修复示范工程

秦皇岛海域水清、流弱、浪小、营养物质丰富,为海水养殖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浅海筏式养殖、滩涂池塘养殖、底播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形式的海水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引发海水和沉积物环境劣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渔业资源衰退等生态环境问题。

为减轻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恢复海域生物多样性、减缓自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采用以全封闭工厂化养殖、滩涂放苗、浅海投礁增殖为主要手段的海水养殖区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实施养殖区综合整治修复。建成全封闭海水养殖示范区面积0.5 hm2,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养殖污水零排放,年减排污水总量182.5×104t、COD排放量22.34 t、三氮排放量4.17 t、磷酸盐排放量1.35 t;建成底栖贝类养殖修复示范区面积13 hm2,投放修复苗种35 t,进行海岸滩涂水域生态修复试验;建成受损海域生态维系设施构建示范区82.4 hm2,投礁10 519空方,实现生物密度增长25%,游泳动物生物量增长27%~50%;进行大型藻类室内培育和海域选育栽培试验,掌握了不同水深、光照、温度等条件大型藻类养殖生长情况,为大面积推广积累了科学数据和经验。

4 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保护行动计划

为有效改善河北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推广示范工程取得的经验,结合河北海洋生态环境实际,到2020年,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4.1 海域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

4.1.1 河口海域综合整治修复

实施秦皇岛洋河口、人造河口、大蒲河口,唐山大清河口、小清河口、溯河口、青龙河口、双龙河口、沙河口、涧河口和沧州南排河口、大口河口等入海河口海域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治理海域105 km2,疏浚航道131.1 km,改造防潮堤134.3 km。

4.1.2 旅游区和城区毗邻海域综合整治修复

开展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南戴河、黄金海岸,唐山国际旅游岛、曹妃甸区和沧州渤海新区等旅游区和城区毗邻海域、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治理海域、海岸带面积1 230 km2。

4.1.3 沙滩修复

整治修复秦皇岛铁门关浴场沙滩、老龙头浴场沙滩、乐岛沙滩、东山浴场沙滩、金梦海湾沙滩、野生动物园沙滩、小东山浴场沙滩、老虎石沙滩、南戴河浴场沙滩、洋河-人造河沙滩、黄金海岸沙滩和唐山乐亭碧海浴场沙滩。修复沙滩27.8 km,营建沙滩观景栈道10.15 km。

4.1.4 围填海等空间资源整理

整理秦皇岛山东堡立交桥附近海岸、金梦海湾等滨海旅游区占滩建筑;改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围填海海域工程地质条件,提升环境和景观质量,保障工业和城镇建设区用海安全;建设抚宁、昌黎标准化浅海养殖区和乐亭、滦南、黄骅标准化池塘养殖区。

4.2 海岛整治修复

4.2.1 岛体修复

恢复唐山祥云岛、月岛、菩提岛、龙岛和沧州葫芦头子等岛岛体,岛体恢复区高程达到3.5 m以上,建设75.67 km海岸防护堤,海岛抵御风暴潮的能力达到100年一遇标准。

4.2.2 海岛沙滩恢复

修复秦皇岛石河南岛,唐山祥云岛、月岛、龙岛等海岛沙滩25.14 km,修复后沙滩宽度达到20~30 m;后滨覆植沙丘高度1~3 m、宽约10 m,覆植沙丘长度20 km,覆植沙丘上种植本地沙滩草本观赏性植物,并营建木栈道为主的沙滩观景走廊和入海观景平台。

4.2.3 海岛植被修复构建

遴选适合植物物种,修复构建免维护植被景观29.14 km2。

4.2.4 海岛示范基地建设

坚持 “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理念,探索生态型海岛开发模式,高标准建设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国家级海岛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4.3 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4.3.1 湿地修复

建立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滨海湿地景观体系,恢复和修复湿地面积17.81 km2;滦河口湿地退养还滩修复、封滩育草,恢复4.3 km2自然湿地景观,建设河口湿地观光廊道。

4.3.2 保护区建设

加强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乐亭大清河口海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唐海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黄骅古贝壳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建设乐亭滦河口湿地特别保护区、北戴河海蚀地貌海洋公园、唐山湾海岛海洋公园、黄骅滨海湿地海洋公园。

加强秦皇岛种质资源保护区、南戴河种质资源保护区、昌黎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建立昌黎、乐亭典型受损浅海人工鱼藻礁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区;建立昌黎、滦南、黄骅典型受损滩涂贝类底栖增养殖修复示范区;建立中国对虾、半滑舌鳎及海蜇增殖放流制度,分区放流中国对虾、半滑舌鳎、海蜇,恢复渔业资源。

4.3.3 生态廊道建设

建设完善秦皇岛山海关海岸生态廊道,唐山乐亭海岸生态廊道、曹妃甸海岸生态廊道、涧河口海岸生态廊道和沧州南排河海岸生态廊道、大口河口海岸生态廊道。

4.3.4 生态环境管控能力建设

强化海洋环境立体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开展典型生态灾害监控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1]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R].2011.

[2]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R].2012.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R].2009.

[4]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2011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R].2012.

[5]河北省海洋局.2011年河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R].2012.

[6]河北省海洋局 .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15)[R].2011.

[7]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环渤海地区国土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研究报告[R].2011.

[8]河北省人民政府,北戴河及关联区域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实施方案[R].2010.

[9]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渤海环境保护实施方案[R].2011.

猜你喜欢
入海海岸带海岛
听“黄河入海”的故事
海岸带弹性初探
在塞班岛“上天入海”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上天入海我主沉浮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无人机遥感在海岛海岸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ZY-3影像在我国海岸带区域的定位精度评价
上天入海 与梦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