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政强
( 广西 南宁 530000)
在各行各业中,创新已经是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路艰辛路,从这可以看出它的重要地位。建筑工程管理做为建筑企业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这行业生命之源和工作效率不断改进的原始动力。建筑企业如想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向“老鹰痛苦脱变一样,琢其喙,换其羽,得其新生”。改变传统古老的管理方式,把创新的成果不断地在实践中应用,致力去探求和自我未来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企业不懈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都加大了创新和实践的互动方式,且获得相当不错的效果。目前,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创新的实践性活动和工程本身存在脱节的情况,技术创新的整个模式不够系统化;建筑企业存在的重经营管理而轻技术创新的现象,技术创新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有待改善;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的资金支撑有限,科技投入量不够,使得技术创新缺乏经济支持和技术支持。
工程里的合同的洽谈与签定必须重视细节,要把工程中相关的投标成本的大概性预测工作的准确度提高,及合同中各细小条款的探析,注意避开其中不合理的条款。合同完成签订以后,要仔细地究讨一下合同各条款的情况,对于比较刚性的条款,要研究出相关方法来应对,对于开口性质的条款,必须找出相关的比较合理的索赔方法。合同实行过程中要做好工程团队伍的选择、施工中材料如何管理及如何施工预算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工作。在工程完工时,要做到工程决算及尾款的索要事宜,来降低相关成本;把工程维修服务方面的工作做到位,并能及时处理好客户提出的质量问题,以此来降低后期的工程索赔成本。
相关企业在技术性管理和创新的路上如何得到更大的收获呢?可参考以下的几点措施:要把技术人员的组织起来,进行相关的技术性学习和训练,特别是技术上的规范行为和对标准的再认识,以及施工管理技能的执行能力的学习;提高对于施工技术方面的编制水平,建筑企业工程技术部有必要成立招(投)标小组和项目各相关方面的方案编制小组,专门来编制整个施工组织的设计方案,以及相应的施工方案;认真积极探讨出符合企业内部技术管理方面的标准与施工的技法如施工技术管理标准、质量验收标准等,做到图表化、流程化;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机具的推广使用。
质量管理与创新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树立创新的科学质量观,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建立质量的考核机制;制定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目标计划,明确各分部、分项、工序的质量控制点,根据工程特点及质量通病,制定相应措施;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严格质量管理程序和流程,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控。
(1)项目管理优先,打造企业形象。在承接到工程项目后,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要充分调动和合理分配企业的人、材、物和资金资源[1],选派适合的项目经理、管理团队及施工班组。为保证工程建造质量,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开展创优质工程活动,打造企业良好形象。
(2)增大项目技术含量,提升竞争能力。建筑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好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目标,拓宽业务范围,以某一专项为主营方向,承接更多的挑战性的工程项目。找准适合的目标,强调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建筑方面的企业的管理形式对比其他行业来说,有很大的灵活性,不能只用一个单一的管理形式,要依据合同与项目的管理要求,采取相应的经营与管理方法,其中,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最值得推崇的,并将些想法应用在经营管理的各种活动里。建立起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测算定额和经营核算体系,建筑企业每季度(月)应对项目部进行一次经营成本核算,以便建筑企业对项目成本的管控。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为管理”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虚拟的办公室,大家通过互联网络,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无为管理”,使人人都是管理者信息化传递更迅速直接、管理更具效率[2]。还有,“危机管理”的也日益得到建筑行业的普遍关注,每个员工和每个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都要居安思危,高瞻远瞩,对自己严格,才能让员工和企业得到可持续性的长足发展。
针对目前建筑企业管理状况,建议逐渐形成管理层次分明,便于建筑企业管控,有利于项目相对独立实施运作的扁平化管理体制。建筑企业管控应主要放在财务资金、合同经营、高新技术、材料管控方面[3]。制定建筑企业与项目的管理界面和管理流程,完善建筑企业各层次的管理责任与授权,建立有效的管理考核机制。逐步提升业务发展和运营规模,就要做好企业的资质升级工作,要从密集型单一工程管理转向知识型工程总承包方向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建筑企业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只有真正解决技术创新主体缺位的问题才能使得建筑企业本身成具备创新战略、统筹资金能力、自主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才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才能占领响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王亚平.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社会支持、个体应对方式、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02) :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