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石漠化现状、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

2013-04-09 23:53周玉俊夏天才
环境科学导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西畴县石漠化岩溶

周玉俊,夏天才,杨 妍

(1.西畴县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 文山 663500;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

石漠化指岩溶地区的脆弱生态环境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植被破坏、岩石裸露,具有类似荒漠化退化过程和结果[1~3]。石漠化导致生态失调、环境恶化,保护岩溶地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制定的共同原则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因此,治理石漠化,防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进而恢复生态,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是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4~7]。西畴县自然环境脆弱,石漠化危害严重,如何保护环境,有效治理石漠化,促进经济发展,是当前必需解决的重要问题[7~9]。笔者在调查了解西畴县石漠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形成原因,试图找出治理石漠化的实效途径。

1 县情慨况

西畴县位于北纬23°05'~23°37',东经104°22'~104°58',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为云南高原与越南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北回归线横贯境内。全县南北宽59km,东西长63.6km,国土总面积1494.9km2,汉、壮、苗、瑶、彝、蒙古等多个民族聚居,人口密度168 人/km2。县内石漠化面积达232.66km2,占本县岩溶面积的21.57%。由于石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程度深、自然环境恶劣,曾被澳大利亚专家认为是“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石漠化是造成西畴县贫困的重要原因。2010 年末,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仅608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5 元,人均有粮399kg,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因此,采取措施加快石漠化治理进程,是促进西畴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然选择[10]。

2 石漠化的现状

2.1 石漠化面积及分布[9]

西畴县石漠化面积232.66 km2(占岩溶面积1078.56km2的21.57%),从石漠化程度看,重度37.81km2,中度118.18 km2,轻度76.67 km2。石漠化区域的分布特点是:①分布广,全县九个乡(镇)均有分布;②集中分布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③人均耕地少,森林覆盖率较低的乡(镇)分布较多。

2.2 石漠化的基本特征[9]

一是分布零散、不连续;二是有二元三维空间,是一个物质能量交接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地域性和动态性很明显;三是生态变异敏感度高,环境承载容量低,灾害忍耐阈值弹性小;四是在脆弱环境变量正负反馈效应调控下,生态系统正向演替速率慢,容易中断,而恶向演替速率快,恢复困难,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2.3 石漠化的危害

石漠化的景观特征是裸露无林,旱涝交加的不良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容易而治理困难,易产生随机性和突发性的崩塌、塌陷及滑坡等地质灾害;对水旱灾的承受弹性小、临界值低,处于“十日不雨即干旱,一场大雨遭水灾”的恶性循环演替中。

3 石漠化主要形成原因

西畴县位于大面积岩溶地区,由于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途径脆弱而敏感,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就会中断,生态环境就会发生突变,甚至会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喀斯特石漠化就是环境逆向演替的顶极,一旦石漠化后,恢复非常困难。形成西畴石漠化的原因主要是:

(1)自然因素。一是溶隙和洞隙多、水土易流失。西畴有相当一部分岩溶裸露在地表,分布有丰富的洞隙和孔隙,与地下的岩溶孔隙相连,构成地表至地下四通八达的裂隙通道系统,使地表水迅速渗漏地下,进入地下河流。雨水及地表水形成地表径流迅速下渗,地表的土壤在径流的冲刷下,与地表水一道下渗,形成水力冲蚀,即溶蚀,在水的冲蚀力作用下,岩溶孔隙、裂隙迅速扩大,加速了土壤或其它残留物流失的程度。二是成土速度慢、造壤力差。西畴县石灰岩分布面积大,其石灰岩成土速度慢,造壤力差,与非炭酸盐类比较,成土速度慢20 多倍,这是形成裸露石山的重要原因。三是地形起伏大,坡度一般较陡急。西畴县坡度>30°的地方面积较大,在水力的冲蚀下,易形成沟蚀、滑坡、土溜等。

(2)人为因素。一是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历史上西畴曾森林茂密,由于解放前长期战乱以及解放后“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公社食堂、毁林开荒及过度采薪等原因,造成植被大幅下降,森林质量逐渐下降,森林生态防护功能降低,土地向石漠化方向发展,导致石漠化加剧。二是人口增长过快,造成过度开垦。计划生育前,西畴县人口增长过快,坡地不断被扩大开垦,石缝中种植农作物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人口的增长给贫瘠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三是工程施工。随着经济的调整发展,县、乡、村公路开挖速度加快,公路边堆集了大量的碎石和泥土导致周围植被破坏,形成了新的水土流失区和石漠化半石漠化区。

4 石漠化治理

4.1 根据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分区治理

4.1.1 峰丛洼地区-林、牧、旱作、经果发展区

该区位于八嘎河与畴阳河的分水岭地带,即蚌谷乡及西洒镇、鸡街乡的部分地区,以生态林、水源林发展为重点,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沼气、太阳能作替代能源,种植中药材及经济林果,发展地方经济。

4.1.2 岩溶槽谷区-粮、经果、林、牧发展区

该区位于八布河与畴阳河的分水岭地带,即董马乡、法斗乡、及西洒镇、鸡街乡部分地区,可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区。

4.1.3 河谷地貌区-林、果、旱作发展区

该区地处八布河源头,即兴街镇、莲花塘乡、柏林乡及鸡街、法斗乡的部分地区,可以作为生态林、水源林发展的重点区。

4.2 治理模式

4.2.1 小流域治理模式

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采取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工程措施,同时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并重,做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便加快小流域治理步伐,促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抗御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4.2.2 农业生态治理模式

推行混农林牧业复合型综合治理,主要包括立体农业复合型、林果药为主的林业型、林牧结合型、牧农结合型、农牧渔结合型等模式,构成“林以山为本,山以林为依,水以林为源,林以水为根”的农业生态系统。

4.2.3 开发式扶贫模式

西畴县喀斯特地质特征典型,生态脆弱,抗灾能力弱,生态环境退化,极少数地区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应采取国家投入、社会支助、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组织地开展易地搬迁,把易地搬迁与发展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扶持紧密结合起来。

4.2.4 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采用优质高效经济林(经济作物)+林产品粗加工+庭院经济+小水窖模式。实施步骤是根据坡面直分带特征,在山腰种植优质高效经济林为突破口,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修建小水窖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再发展其它经济作物,并对山坡上部进行封山育林,发展沼气为主的“猪-沼-椒(经果林)”生态循环的庭院经济。

4.3 治理途径

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恢复森林植被,至2020 年,使全县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39.2%提高到48.8%;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从现在起,认真抓好全县1 万km2高标准、高质量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建设,基本实现每个农业人口拥有旱涝保收基本农田0.067hm2;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重点做好集雨工程、泉点引水及地下暗河开发及水利设施配套项目的实施,同时,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农村能源工程:抓好替代能源建设,完成普及沼气县任务。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工程:至2020 年,全县实施完成生态移民7837 户34800 人,使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科技培训:强化科技培训,达到户均掌握2 门以上实用技术;劳务输出:实施劳务强县经济战略,至2020 年完成劳务输出5 万人。

4.4 保障措施

4.4.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西畴县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将石漠化治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日常议事日程,充实和完善西畴县石漠化治理工作机构,加紧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立项,2011 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支持。将西畴县立为石漠化治理试点县,同时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石漠化治理工作进程。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4.2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规划及标本兼治的原则。把整治石漠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以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节水灌溉、土地整治及水土保持工程打基础,以封山育林、造林育林、发展名特农副产业为手段,以农村沼气为重要保障,以乡村交通、中小水电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辅助措施。遵循自然规律,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效地推进石漠化的全面综合整治,逐步建立起既能促进环境优化又有利于社会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4.4.3 制定和完善各种政策措施

一是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制定和完善各种政策体系:制定可操作性强、治理力度大的石漠化整治方面的专门政策和法规,使石漠化整治得到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指导;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的同时,制定多元化筹集资金的措施,拈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投入石漠化整治;三是注重培育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骨干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化发展;四是建立和完善各种监测体系和信息系统。随时掌握石漠化动向,研究石漠化发展规律。

4.4.4 扩大宣传教育

大力弘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利用一切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注意保护水源点,治理境内工业污染源,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大众意识,通过试点建设,加快全县石漠化治理步伐。

[1]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21(2):101-105.

[2]王栋,买合木提,王永雄,等.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对策初探[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8,(1):1-5.

[3]刘国华,傅伯杰,陈利顶,等.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J].生态学报,2000,20(1):12-19.

[4]张永平.石阡县石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的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10):5-7.

[5]李阳兵,谭秋,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与基本构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3):27-34.

[6]苏维词,朱文孝.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J].山地学报,2001,18(5):429-434.

[7]黎遗业,覃朝膺.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3):116-120.

[8]杨妍,杨勇,陈于敏.西畴县耕地可持续利用战略途径探讨[J].环境科学导刊,2007,24(4):61-63.

[9]西畴县人民政府.西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R].2004.

[10]西畴县人民政府.西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R].2004.

猜你喜欢
西畴县石漠化岩溶
西畴的石头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西畴县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析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基于GIS/RS的西畴县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
西畴县总工会:三八妇女维权周 法律宣传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