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勇,王晓红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怀化新晃县某羊场养殖户李某饲养山羊多年,羊群有过肝片吸虫病史及线虫病史,在此期间,未发现其他体内寄生虫病。2 0 1 3年7月,饲养的1 5 0只山羊当中,部分出现精神萎靡,体质逐渐消瘦,拉稀不止,使用有关药物治疗无效,半月后死亡1 5只,养殖户送病羊1只至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寄生虫实验室进行检测,确定为前后盘吸虫病。该病在怀化地区发病率高,具有较强的危害性,严重危害羊业生产。
根据养殖户叙述,该羊场自7月份初出现羊只消瘦,使用伊维菌素等驱虫药全群进行驱虫,但部分羊群没有明显效果,随着天气干燥,羊群开始拉稀,病程长的羊卧地不起,最后倒地死亡。
病羊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弱,反刍减少,消化功能紊乱,极度消瘦,贫血,眼结膜苍白、黄染,呈顽固性腹泻。颌下及胸前皮下水肿,不愿运动,喜卧地,时常呻吟,磨牙,有时见有腹痛。
病死羊尸体消瘦,可视粘膜苍白,血液稀薄,全身水肿。大肠含有大量液体,混有血液,十二指肠肿胀、出血,可能含有大量前后盘吸虫幼虫。成虫主要吸附于瘤胃与网胃交接处的黏膜,数量不等,呈深红、粉红色,如将其强行剥离,见附着处黏膜充血、出血或留有溃疡。其他脏器未见异常。
4.1 离心沉淀法
参考动物寄生虫实验教程[1],采集5~10g山羊的粪便放入一个400m L烧杯中,加入少许水,用玻棒捣碎,搅匀,再用40目铜筛或两层纱布过滤至另一干净的50mL离心管内,放入台式离心机内,以2000r/min的速度离心2~3分钟,此时,因虫卵比重大,经离心后沉于管底,然后倒去上清液,取沉渣进行镜检。结果发现有少数前后盘吸虫卵。虫卵形态:镜下虫卵呈椭圆形,浅灰色,有卵盖,内含圆形胚细胞,卵黄细胞未充满整个虫卵,一端拥挤,另一端有窄隙,长110~120μm,宽70~100μm。
4.2 幼虫分离法
参考动物寄生虫实验教程[1],做好贝尔曼装置,取直接采自山羊的新鲜真胃,剪碎,放入漏斗中的金属筛上,然后沿漏斗边缘缓慢地倒入约40℃温水直至粪便的表面。静置1~2h,然后小心地用金属夹或捏住橡皮管。拔去小试管,将上端的水弃去。再用吸管吸试管内的上清液,将沉渣物吸于载玻片上,置显微镜镜检。结果发现有少量的幼虫在移动。虫体形态[2]:粉红色,梨形,长5~13mm,宽2~5mm。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缺咽。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生殖孔开口于肠管分枝的后方,睾丸2个,椭圆形或略分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中部。卵巢呈圆形,位于睾丸的后方。子宫弯曲,卵黄腺呈颗粒状,分布于虫体两侧,从食道末端直达腹吸盘。
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山羊前后盘吸虫病。
6.1 驱虫治疗
1)硫双二氯酚,光谱驱虫药,对羊的片形吸虫、前后盘吸虫和莫尼茨绦虫均有良效。70mg/kg量内服对扩展莫尼茨绦虫、贝氏莫尼茨绦虫驱除率为100%。75mg/kg量对肝片形吸虫、大片形吸虫成虫驱除率达98.7%~100%,但对未成熟虫体无效,对前后盘吸虫成虫及童虫有效率92.7%~100%。
2)溴羟苯酰苯胺,用药剂量65mg/kg经口投服,驱除前后盘吸虫的成虫效果为100%,对童虫的效果为87%。
6.2 转移放牧场地
把羊群转移到高岗、少水的山坡放牧,减少受感染的机会。经过半月治疗后,羊群逐渐恢复健康。
7.1 怀化地区以往牛羊防治重点多集中在线虫、肝片吸虫,往往忽略了前后盘吸虫,但就此次诊治来看,应将其列为防治重点之一,定期预防性驱虫。
7.2 该羊场水草丰茂,适宜于钉螺、锥实螺、扁卷螺和其它品种的螺群的生长繁殖。由于水流丰富,致使虫卵随水而四处散播,外界的淡水螺给虫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外界的温湿度给虫卵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成为具有一定感染力的囊蚴,附着于水草,羊在采食过程中而造成感染。特别是在5~9月份感染率比较高。成虫的寄生对羊的危害不大,当大量幼虫寄生和在真胃、小肠、胆管、胆囊移行时可引起严重的疾病,甚至大批死亡。因此,选择修建羊场要尽量避免螺群生长繁殖的地点。
7.3 建议养羊户消灭中间宿主淡水螺,定期驱虫,堆粪发酵消毒杀灭虫卵,不在染虫草地放牧。重点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羊舍卫生,定期驱虫及消毒,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
[1] 秦建华,李国清.动物寄生虫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71.
[2] 汪 明.兽医寄生虫学(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