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治 传 播 研 究(专题讨论)

2013-04-08 16:16荆学民
关键词:彼特政治文明流言

特约主持人:荆学民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北京100024)

·政治文明与法律发展·

政 治 传 播 研 究(专题讨论)

特约主持人:荆学民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北京100024)

主持人语:新近以来,美国学者兰德尔·彼特沃克所著的《弯曲的脊梁》①非常畅销。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纳粹德国与民主德国时期的宣传活动》,显然是一本政治传播的书。彼特沃克在书中幽默而深刻地讲道:“经历整个第三帝国的一位牧师描绘了他和纳粹官员会面的方式,他很好地解释了极权社会中的生活:‘一个人将会一步步地推得越来越远,直至他跨过某一界限,然而他却没有注意到脊椎正在以几乎无法觉察到的速度弯曲了。’”彼特沃克是在用比较的方式考察纳粹德国与民主德国那种殊途同归的“宣传”无所不摧地改变着人的意识和思想的极端效果。他不无悲哀地“钟情”于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关于“宣传”的定义——“一种非常接近于不用像欺骗敌人那样欺骗朋友的艺术”。

用朋友式的欺骗使人的脊梁在无形中弯曲,这就是集权政治体制下的“宣传”所背的恶名。对这一恶名的恐惧使不断进入人类政治文明的任何一种政治体制的国家,都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政治传播系统。中国当然也不例外!由于与当年东德的“家族相似性”,我们更需反思而前行。这种反思,有很多艰深的理论难题,诸如:反对还是不反对我们一直坚持的政治宣传?政治宣传要不要彻底抛弃?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宣传与我们现在的政治文明是否匹配?我们该在何种意义上引进、借鉴西方式的政治传播?传统的政治宣传如何蜕变而成为现代政治传播?不一而足!理论与实践的呼唤,不但使民间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兴趣盎然,而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重大招标课题中,也第一次出现“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研究”招标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进入了历史的快车道。

我主持以下一组文章。这些文章当然不是作者们首篇关于政治传播的文章。几篇文章也没有围绕一个狭小的主题而进行讨论,而是遵循自然而成、自然而论的原则。我以为,惟有如此,方显本色!

我自己的文章,从基本理论梳理、厘清、定型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的“主体”问题,阻滞了条件不成熟情况下国家与社会的相互侵蚀,提倡二者的良性互动。白文刚的文章,探论政治传播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展示了政治传播在王朝合法性的建立、政治文化的传承、日常政治的运转、对外形象的塑造与天朝地位的建构以及王朝的更迭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选题的重要意义在于:古代中国政治传播可以为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李彦冰的文章深入到政治价值观的差异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对国家形象构建的影响,已经进入目前国家形象研究的深水区。苏颖的文章认为政治传播是国家与社会的沟通渠道之一。在当前中国社会呈现出政治价值的多元化与左右分化趋势的情形之下,中国政治传播应寻求新的支持谋求新的途径,从而实现中国政治传播由单一的国家主导寻求统一共识向通过国家与社会的沟通寻求多元共识的转型,以此支持多元共识社会中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白杨的文章较为具体地研究了目前的热门话题:网络流言。其建议政府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认识网络流言,要采用不同的态度区别对待网络流言和谣言,既要善于利用网络流言的舆论监督功能了解民情,又要及时监测舆情,把握先机,避免流言向谣言转化。

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薄弱但论域宽广,对策感弱但现实感强,我等惟有细细而耕,殷殷期待!

2013-01-09

荆学民(1959—),男,山西临猗人,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从事政治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彼特政治文明流言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流言
快乐动物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也谈微博新闻传播与政治文明建设
流言分析:本性与控制
世界建筑师-彼特·族姆托作品浅析
不爱“面子”的美国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