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生态学:追求和谐发展的环境价值理念

2013-06-23 16:24夏承伯包庆德
关键词:奈斯哲学运动

夏承伯,包庆德

(1.内蒙古大学a.公共管理学院;b.哲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70;2.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生态文明建设·

深生态学:追求和谐发展的环境价值理念

夏承伯1a,2,包庆德1b

(1.内蒙古大学a.公共管理学院;b.哲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70;2.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深生态学以追求“生态整体主义”生态本体论为世界观原则,以扬弃现象学理论与方法的生态现象学为方法论依据,以对工业社会造成环境危机根源的不断质疑与深度追问为认识论维度,以人类仅仅作为大地居住者之一,资源使用要以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等一系列全新理念为价值论目标。深生态学提供的是绿色未来文化的意义总场,蕴涵可以深度阐释与和谐发展的话语空间,由此产生无数具体的精神活动者的具体的生态智慧。凡是自觉支持深生态学运动并崇尚生态整体主义的人,都有可能在反思自己生活方式过程中培养一种深生态意识,形成深生态学生活方式。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与强调人的价值的生态智慧以生态和谐平衡为己任并成为深生态学核心价值体系。深生态学是追求和谐发展的环境价值理念。

阿恩·奈斯;深生态学;生态和谐;和谐发展;环境价值理念

阿恩·奈斯(Arne Naess,1912—2009)诞辰整整100年了。因其创立并引领深生态学及其实践运动而被尊为“深生态学之父”。学界通常将其与理查德·罗蒂与雅克·德里达相提并论。环境史学家纳什认为,深生态学的产生主要归功于奈斯,它对美国新的环境主义所产生的影响最大。美国深生态学家塞逊斯指出:“正如罗素、维特根斯坦和爱因斯坦被尊为20世纪上半叶智力领袖,我相信当奈斯的所有哲学成果整理和面世时,人们会认识到他是20世纪下半叶的领袖哲学家。”[1]在奈斯诞辰100年之际有必要梳理其生态思想,以此纪念这位杰出的生态哲学家。

一、生态关系性本体论与世界观

“生态学前的‘深’这一术语在深生态学运动术语结构中保持着核心地位。”[2]它强调的是以怀疑主义为主线,通过“苏格拉底式”追问方法,对造成当代生态危机深层问题进行反思并探究人类中心论所未追问的“为什么”和“怎么样”,最终追溯到诸如人性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真理的本质是什么?所以深生态学更注重形上生态学而不是形下生态学。狭义而言,深生态学实际上是一种批判现代性乃至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全新生态哲学领域,其根本特点是对一切僵死机械世界观、主客二分认识论、分析还原思维观与超功利主义、高消费主义、人类中心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奈斯认为,在人口、资源、污染、文化多样性、技术、土地和海洋以及伦理、政治、经济、教育、科学研究等众多问题的各个层面上都存在深的和浅的两种态度和方法差异。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决策的设计与制定、生态危机问题的处理与解决、生态伦理理念的探索与评判等等相关过程中,“环境主义哲学要从伦理学进入本体论或回到本体论。”[3]67

(一)生态直觉网络关系性本体论

深、浅生态运动观点不同。深生态学以“生物圈平等主义、多样性与共生原则”为基本准则追求“生态整体主义”为核心的生态本体论,并宣告传统人类中心思维方式与进路的瓦解和终结。在“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中,奈斯提出为各种生态智慧构架体系提供统一框架的深生态学运动的七点宣言。包括拒斥人在生态中的图示,赞成人与环境互相关联性和整体—场的图示,主张各种有机体是具有内在深层逻辑关联性的生物圈网络—场中的结合点;原则上的生物圈平等主义;多样性—共生性原则;反对世界上的等级主义;向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宣战;复合性而非复杂性;地方自治和非中心化[4]。这七条宣言暗藏奈斯在哲学本体论层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洞见与方法建构,它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不能分离的本体论直觉基础之上,是对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深层认识论根源——近代哲学的一种反叛与挑战,这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网络型关系性本体论”与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据此可以得到深层理解。

(二)怀疑与现象学格式塔方法论

生态形而上学合法性前提之一是克服机械论与分析还原思维模式,奈斯在创建生态关系性本体论哲学体系中,怀疑主义、生态现象学和格式塔方法占有重要地位。深生态学直接任务是对工业社会造成环境危机根源的不断质疑与深度追问。“怀疑主义是奈斯的命运。”[5]“可能主义与皮浪主义”不仅仅是奈斯哲学的特点,而且是奈斯全部生平与探索的生成规则[6]。在《怀疑主义》一书中,奈斯把怀疑论哲学的工作概括为11条,并在此基础上将怀疑论规则与现代逻辑语义学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其别具一格的以可能论为形成规则的开放哲学。与尽可能将特殊还原到普遍法则框架中去的近代哲学基本思维方式不同,“可能论的本质是让意识接近自然或者说认识论的生态化。”[7]421在破解哲学“实在性与意识结构问题”困境中,奈斯认为“现象学的观点对非功利的、非工具的自然直接体验意识的发展有价值。”[3]51由此他创建扬弃现象学理论与方法的生态现象学方法。在我们看来,生态现象学方法是奈斯生态形而上学的基础。在这里根本直觉、先验超越、不可还原的本质知觉、意向对象内容,共同指向——生态本体性关系网。如果将其转化为生态实践,就昭示我们笃信生物圈内互相依赖性的整体信念。这种整体信念正源于奈斯对生态现象学的全新感知,运用生态现象学批判与重建的两重功能,奈斯既批判现象主义和心理主义、自然主义与科学实证主义的单向度世界,又重建更客观的存在意识和存在状态。更为关键的是,奈斯依据生态现象学,用具体感受内容指称代替传统现象主义表达问题的陈述方式,从而消解休漠的“是”“应当”二分难题。为使人们从“世界整体是分离存在的”感觉独断论桎梏中解放出来,由此认识世界究竟是如何统一的,奈斯从知觉心理学中吸收“格式塔”理论与方法而得出整体性实在体验为基础的格式塔整体论。其内容为,部分与整体是内在关联的,实在的内容是由格式塔组成的;概念的意义应放进概念联系的场中理解,概念场的理解相关于对象被知觉的方式,如生命和自然应是格式塔的生命和格式塔的自然;世界是在关系网络中,知觉是由格式塔单元组成的,知觉过程是有机统一过程;世界是通过信息流给予我们的,实体是活动的,我们知觉世界的方式应符合其关系的结构和活动的现实性;我们需要关系思维,世界不可分的生态本体论需要关系思维才能理解和把握。正是出于这些认识,奈斯也称其本体论为格式塔本体论并将其上升到生态心理学或生态精神学高度,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根据格式塔群,我和非我本来就是整体的不同组成部分或构成方面或层面;二是事实与价值只是抽象活动中的暂时性区分,换言之,在健康的格式塔概念结构中,“是”与“应当”具有统一性,因为它们一起构成了格式塔单位[3]57-63。

(三)生态大我整体主义世界观

深生态学反对“个体是真实的存在”以及个体实在严格遵循物理学定律、人与自然分离等传统机械论世界观,代之以人和其他生物都是“生物圈网上或内在关系场中的结”。把整个宇宙视为由一个基本的精神或物质实在构成的“无缝之网”的整体论世界观。在西方思想史中斯宾诺莎哲学是从本体论层次论述世界是不可分的无限统一的整体哲学,其特质是尊重自然与限制人类干扰自然。这对奈斯的影响最持久而巨大[8]。奈斯吸收其整体思想并采纳知觉心理学和现象学等成果,力主通过具体事物的当下联系来达到生态化本体联系的认识,坚持认为凡是违背生态互联思维和互联网络的人类行为都是错误的,正当的人类生存方式唯有走不断扩展自我,走认同自然的一切生命共同实现之路。奈斯认为其从斯宾诺莎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是成为一个整全的人。”[3]14即“存在于自然之中”。这里的动词“存在”意指不断扩展自我,也就是认同生态整体性“大我”或整体的“道”的过程,也即整体和生物平等性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作为生物圈中普通一员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存在于自然之中。自然中的每一存在物都对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健康存在中起到了独特作用因而具有内在价值。深生态学整体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生态学中获得启示,将个体视为过程中存活的个体,认为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对生命来讲是充分持久的,个体则是转瞬即逝的。而“主流世界观假设了单体与其环境间的人为的区别,由此导致的生态和环境灾难证明这种形而上学是危险的,由科学生态学所鼓励的替代的形而上学可能防止这种灾难。”[9]

二、深生态学运动与结构构成图

广义深生态学包括采用非暴力生态不服从方式共同反对生态不公正的草根社会运动,也包括作为哲学思潮的深生态学变革运动。

(一)深生态学运动八条基本纲领

为更好区分深浅生态学运动,1984年奈斯与美国深生态学家塞逊斯针对十多年来有关深生态学原则进行反思,提出深生态学运动八条基本纲领。我们可将其分为四类:第(1)(2)(3)条是与生物多样性和内在价值相关系列,分别是,地球上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福利与繁荣有其自身价值(内在价值、固有价值),这些价值存在与非人类世界对人类是否有用不相干;生命形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功于上述价值实现,同时它们一样具有自身价值;除非为满足基本生命需求,否则人类没有任何权力降低其丰富性和多样性。第(4)(5)条是与非人类生命和控制人口相关系列,分别是,人类生命与文化繁荣相应地要求人口有实质性减少,人口降低,非人类生命才能繁荣;目前人类对非人类世界的过度干扰,使这种情性还在急剧恶化。第(6)(7)条是与政策和意识形态创新相关系列,分别是,政策对基本经济、技术和观念形态结构存在影响,革新的事态将与目前的有深刻差异,因此政策必须革故鼎新;意识形态的变革主要是从迷恋于愈益增加的高生活标准转向欣赏生活质量(安于固有价值境界),人们将会彻悟量多与精神高妙的区别。第(8)条是行为规范和实践操作,即认可上述各点的人们有直接或间接义务去努力实现必要的变革[10]。这表明纲领不是一种系统哲学、一种终极形式,而只是一种可接受的表达方式。用这些原则去解释深生态学运动,会使运动的宗旨和行动变得更加明确。

(二)深生态学运动环境事业特质

在对传统资源保护运动缺陷的揭露和批判过程中,深生态学运动建立和宣传其对公众关注环境问题的主张。深生态学环境事业特质在于公开地对每一个经济、政治政策予以追问并深知这种深度和公开追问的重要性。它绝不将任何事情视为当然而是坚持不懈地追问“为什么”[11]40。在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过剩、生态恶化、特别是土地与海洋伦理、环境教育与科学事业以及文化多样性与适度技术等诸多争论中,一些关键性术语与口号阐明其浅、深生态学运动之差异。

浅生态学运动对于污染问题诉诸于技术净化、法律规范等外在限制手段以及转移污染区等办法;深生态学运动则反对表面短期效果代之追求深层和长远效应,从生物圈整体维度进行考评,把解决污染问题从单纯维护人类一个物种健康扩展至维护各个物种与生态系统健康运行上。在对待资源利用上,浅生态学运动奉行对人类有用的工具价值理念,且对资源开发利用抱有乐观主义态度。深生态学运动则倡导从时空维度对其予以关注,并从长期最大化系统全面考察,主张把资源与所有生物生活习性联系起来,由此引发对人类生产与消费模式进行重估。浅生态学运动把人口过剩视为发展中国家独有问题,甚至提出增加发达国家人口以满足其短视经济、军事需要。对于由人口增长所导致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破坏与野生动物形态灾难性减少认为在所难免,只要不致使其灭绝就可以接受,且动物间社会关系经常被遗忘。深生态学运动则把人口大爆炸主要根源归结于工业社会人口膨胀论,认为减少人口是当代社会必须优先考虑之事。浅生态学运动野蛮推行西方工业化国家技术与文化多样性一致理念,并企图将其作为唯一标准加以执行;而深生态学运动则以文化多元多样性与生命形式丰富多样性完全一致为理论依据,致力于保护非工业社会文化并使其免遭西方工业文化侵蚀。主张限制西方技术对非工业化国家的影响,区域性软技术应被允许作为对技术发明与革新的一种文化评价,允许对高技术文化上的破坏潜力予以揭露批判。浅生态学运动在土地与海洋伦理问题上持资源保护目的是为了人类持续开发利用观点,并把资源所有权划归于个人、组织和国家的财产名下;而深生态学运动则认为地球所有权并不属于人类,因而地球资源也相应地不属于某个国家、组织或个人所有。人类仅仅作为大地居住者之一而存在,资源使用要以满足其基本需要为目标。如果人类的非基本需要与非人类存在的基本需要发生冲突,那么人类需要就应放在后位。浅生态学运动解决环境教育与科学事业的途径诉诸于“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利用更强有利的操纵性技术来“管理”地球。深生态学运动则采取明智的生态教育对策,教育并引导公众加强对非消费品之类东西的关注。在尊重生物系统完整性和健康发展的框架内,把世界保护战略作为优先考虑的教育对象,主张科学重心应从“硬”向“软”转换。

(三)深生态学运动结构围裙图示

为了更精准把握作为形上深生态学与形下深生态运动的关系,奈斯构建了一个由自上而下推演导出的“假说—演绎”逻辑四层次模式的围裙图示[7]433。自下而上则是关于无数‘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怀疑式”深层追问链条延伸。

图1 深生态学运动结构围裙图示

如图1所示,第一层(A、B肩与裙领部层)被称为“终极前提和生态智慧”层。该层在形式上以规范性与命令性哲学理念或宗教信仰表达,在内容上包括事实性与规范性命题,囊括人类文化遗产中一切生态智慧:田园诗与自然主义文学传统、生态科学与“新物理学”、某些基督教思想、女性主义、东方哲学、原著民哲学,以及海德格尔、施耐德、杰弗斯、缪尔和布劳尔的著作。此外现代心理学、反主流文化运动和新时代运动也对深层生态学产生重要影响[12]。可以看出深生态学以其宽广胸怀包容并接纳不同文化智慧,积极借鉴汲取世界精神资源所蕴涵的生态智慧,有助于把信仰背景相异的人们最大限度引导到深生态学运动队伍中,多样性与共生性是奈斯倡导与注重的重要方面。第二层(腰部P层)是深生态学运动八条行动纲领。它由第一层逻辑推演结论,虽信仰相异的深生态学运动支持者终极前提不同,但其最终将在八条纲领上达成共识,八条纲领也不是穷极性表述,只是意在提供方向性指导,从逻辑关系审视,八条纲领不可能是终极完成的唯一一套纲领,应将其看成现阶段鉴别深生态学运动的基本标识。第三层(腰部与底边之间)被称为一般性规范结果或事实假说,意指从纲领派生出来类似于某种具体生活方式或政策的一般性结论,这些结论通常兼有事实假说与通行规范两层性质,是通向具体环境行为的直接依据。第四层(裙子底边C或D)被称为适应具体情境的特殊规则,亦称“行为层”。该结构图示展示自上而下即从最基本规范与描述性假定通过层层推导可得出实际生活场境中的具体行为与特殊决策,合乎逻辑地再现隐含在深生态学运动中的整体价值观念;自下而上通过追问与质疑可深入挖掘人类思维中的各种理论前提,最终达至终极前提与生态智慧。无论是高居顶层以一般命令句式表达的某些规范性命题,还是位于底部以各项决策形式出现的适合于各种特殊情境的具体决策与行为规范,都蕴涵“应当”之命题。作为逻辑演绎体系不应从“实然”推出“应然”,反之亦然。这样就避免事实与价值判断两不关涉之“休谟困境”。该结构图示也向我们诠释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完美结合。“深生态学因此可能既有多元性又有统一性:统一表现于第二层次,多元表现在其他层次。”[7]433实际上,围裙图与八条纲领的灵魂仍是怀疑和深层追问精神,深生态学及其运动因而是动态开放的过程。换言之,深生态学提供的是绿色未来文化的意义总场,并蕴涵着可以进一步阐释和发展的巨大话语空间,它允许并且必然会产生无数具体精神活动者的具体生态智慧。

三、生态智慧T与生活方式原则

这一部分包括生态智慧T、自我实现的最高准则和深生态学生活方式原则。分述如下:

(一)追寻生态和谐的生态智慧T

“不同的地域会孕育出不同的生态哲学,就像不同的地方会孕育出独特的动植物一样。”[13]奈斯将个人生态思想称作“生态智慧T”。其中的“T”,一是意指奈斯在常登的那座山上搭成用于写作的小屋,也表明奈斯个人独到见解;二是指奈斯谦逊宽容的学术态度,生态智慧T仅仅指奈斯本人的生态思想,其他人亦可根据自己的情感与理智去独立提出生态智慧而非盲目全盘接收奈斯的思想[11]42。之所以用生态智慧,一方面意在表明奈斯真实意图并非在生态哲学的一般性问题上进行过多纠结,而要把主要精力更密集投入到如何寻找生态智慧上。因为生态智慧是以生态和谐平衡为研究对象,蕴涵从科学到智慧的转换。另一方面表明奈斯本人一整套以追求生态和谐为主旨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学说,又表明奈斯对待其他生态世界观的一种宽容和尊重的姿态,即任何人、任何民族与国家、任何文化传统都能够在自己独特甚至独有环境下独立运用自己的情感寄托与理智把握去获得关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具体而独到的特殊认识,从而得出自己有别于其他的生态智慧,而并非不加分析和不加甄别全盘接收其他人(或其他民族与国家、或其他文化传统)的生态哲学思想。这意在表明其崇尚生态文化与生态意识的本土化、多元化与多样性。

(二)多样性共生的自我实现准则

生态智慧T是建立在生态“大我”基础上的一个动态过程。“生态智慧T只有一个最高准则:‘自我实现’”。如图2所示[11]40:

图2 生态智慧—T

“自我”是超越任何狭隘个体意义上的自我,包含地球上连同他们个体在内的所有生命形式,可用“最大化自我实现”来替代。最大化自我实现指所有生命形式的自我实现,亦即要实现生命形式“最大化多样性”。这是一条最普遍的生态哲学原则。一个人或社会所要达到的自我实现程度越高,对他人的依赖性越强,作为在他者自我实现潜在性自然过程中,自我实现也在不断扩展与深化。因而“利他主义”便是这种认同自然而然推导出的结论。由于最大化自我实现暗含最大化多样性,所以要克服与超越个人好恶而维护动植物种类多样性乃至文化多元性。最大化多样性意味着最大化共生。由此改变目前追求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找寻目标多样性与精神生活高度充实的适度消费方式,用简朴的手段来丰富自我的生活方式适时而必要。奈斯认为,凡是自觉支持深生态学运动并崇尚生态整体主义的人,都有可能在反思自己生活方式过程中培养一种深生态意识,形成深生态学生活方式。

(三)提升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原则

注重“生活质量”而非单纯数量标准是深生态学的生活企求。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强调人的价值是深生态学的核心。奈斯曾列出25条深生态学生活方式行动原则[14]。可分五类把握:

第(1)(2)(6)(14)(16)条是与生产活动相关的序列,分别是,使用简单工具,避免用不必要的复杂工具达到某种目的;参与那些本身有价值和有内在价值的活动,避免只是辅助性的而无内在价值的活动,或远离基本目标的活动;努力在内在价值框架中思考和行动,而不只是忙碌;重视或参与初级生产——小规模农业、林业、渔业;尝试在大自然中生活而不只是光顾自然美景,避免旅游(但偶尔可以使用旅游设施)。

第(3)(4)(5)(15)(25)条是与消费活动相关的序列,分别是,反对消费至上并努力使个人财产最小化;尽量保持和增加对那些足以为所有人带来快乐物品的感悟与欣赏;应没有或仅有一点这样心态——喜欢新东西仅仅因为它是新的,应爱惜陈旧东西;尽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非尽力满足个人欲望,抵制把购物当做消遣或嗜好,减少物品的数量,应使用陈旧老式或用旧了的但基本完好东西;完全或部分的素食主义。

第(7)(8)(9)(19)(20)条是与文化活动相关的序列,分别是,重视伦理与文化差异,而非将这种差异看成是威胁;关注第三、第四世界状况,努力避免在物质生活水平上与全球一致的生活方式有太大差距;重视可普遍化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没人公正对待人类后代和其他物种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可能维持的;不要把生物当做工具,即使在把它们当做资源使用时,也应意识到它们有内在价值和尊严;当狗与猫(以及别的宠物)的利益与其他物种发生冲突,应当维护后者,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前提与基础。

第(11)(10)(12)(13)(21)条是与生活活动相关的系列,分别是,尽可能选择有意义的工作,而不仅仅是谋生;追求生活经历深层次和丰富性,而非强烈程度;过一种复杂而有序生活,在人生每个阶段尽可能多去尝试积极生活经历;学会在生态社区中生活,而不是在社会中生活;努力保护区域生态系统,而不只是生命个体,应当把自己的社区看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种生态整体主义的理念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第(17)(18)(22)(23)(24)条是与生态伦理相关的系列,分别是,在脆弱的大自然中生活应小心谨慎,不伤害自然;尊重所有生物而不只是那些被认为是漂亮、明显和对人有用生物;对于一切过分干涉自然行为,不只是把它当做毫无必要、毫不合理和不尊重自然的行为而难过,而且要把它作为蛮横、残酷和荒唐、犯罪的行为来谴责;在冲突中应尝试采取果敢而不是怯懦行动,但在词语和行为上保持非暴力;在其他行动方式失败后,参与和支持非暴力的直接行动。

而生活方式原则的细节描述集中表达了深生态学运动的具体现实性与丰富实践性,充分展示奈斯环保思想与智慧——重视内在价值的多维性与物种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生物圈平等主义和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生态整体主义与行动上的非暴力,生态区域主义与素食主义等等。

结 语

奈斯创立的深生态学如今“不仅是西方众多环境伦理学思潮中一种最令人瞩目的新思想,而且已成为当代西方环境运动中起先导作用的环境价值理念。”[15]深生态学也正是伴随赞同与批评且在反驳与修订中逐渐成长的。赞成者认为深生态学是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精神动力。反对者认为深生态学运动具有反人类与神秘主义倾向,有生态法西斯主义嫌疑,忽视第三世界国家的实际需要等等。深生态学运动也的确存在着理论内部逻辑自洽性、实践上各国具体问题不同等现实困境。但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实践色彩的环境主义思想,深生态学在人类环保事业中将发挥更加积极作用[16]。

[1]SESSIONSG.Arne Naess and the Un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C]//DRENGSON A,INOUE Y,The Deep E-cology Movement:An Introductory Anthology.California:North Atlantic books,1995:63.

[2][挪威]奈斯.问题的深度和深生态学运动[C]//张岂之,等.环境哲学前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24.

[3]NAESS A.Ecology,Community and Lifestyl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NAESSA.The Shallow and the Deep,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J].Inquiry,1973,(Spring)(16):95-100.

[5]NAESSA.Is it Painful to Think:Conversations with Arne Naess[M].London: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1993:99.

[6]HENNING B.Afterword:River Thinking and Bottle Thinking in Philosophy[C]//WITOSZEK N,ed.,Rethinking Deep Ecology,The Center for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Oslo:Oslo University,1995:116.

[7]谢扬举.奈斯深生态学运动的哲学方面[C]//张岂之,等.环境哲学前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8]NAESS A.Is it Painful to Think:Conversations with Arne Naess[M].London: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1993:91-98.

[9][美]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M].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7.

[10]DEVALL B,SESSIONSG.Deep Ecology:Live as if Nature Mattered[M].Sale Late City:peregrine Smith books,1985:70.

[11]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2]杨通进.深层生态学的精神资源与文化根基[J].伦理学研究,2005,(3):47-52.

[13][加]德雷森.关于阿恩·奈斯、深生态运动及个人哲学的思考[J].施经碧,译.世界哲学,2008,(4):61-64.

[14]NAESSA.Deep Ecology and Lifesytle[C]//SESSIONS G.ed.Deep Ec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Boston:Shambhala,1995:259-261.

[15]王正平.深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4):1-14.

[16]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531.

Deep Ecology:An Environmental Value Pursuit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XIA Cheng-bai1a,2,BAO Qing-de1b
(1a.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b.School of Philosophy,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uhhot010070,China;2.BaoTou Medical College,Inner Mongol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BaoTou 014010,China)

Deep Ecology:An Environmental Value Pursu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Deep ecology is an environmental value that itsworldview principle is to pursue the ecological holism,methodology basis is ecological phenomena which sublate theory and method of phenomenology,epistemology dimension is constant questioning and deep inquiry into the root of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caused by industrial society,value target is a series of new concepts such as that human beings is just one of the earth-dwellers and usage of resources is tomeet the basic human needs.Deep ecology is providing the total field about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green future,implicating the discourse space for deep interpreta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As numerous ecologicalwisdoms of specificmental activities are resulted from it,everyonewho consciously supports the deep ecologymovement and advocates ecological holism is likely to develop a deep ecological awareness in the process of reflecting on their own lifestyles and form a deep ecology of it.The core value systems of deep ecology are ecological wisdom concerning about the people's spiritual lives and emphasizing on the people's value and the balance of pursuing ecological harmony.Deep Ecology is an environmental valuewith the task to pursu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rne Naess;deep ecology;ecological harmony;harmonious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values

B82-058

A

1009-1971(2013)02-0123-07

[责任编辑:王 春]

2012-12-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ZX029);内蒙古大学生态哲学创新团队项目(121106-22)

夏承伯(1972—),男,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生态哲学与生态思想史研究;包庆德(1960—),男,辽宁阜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态哲学与生态思想史研究。

猜你喜欢
奈斯哲学运动
菱的哲学
共舞一曲
不正经运动范
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神起源的语言学浅探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法庆祝“喜剧之王”百年诞辰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