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铁虎 田亚婷 张贞鲁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宝鸡 721000)
我们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自拟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复方糖脉通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经过与100例西药治疗患者相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2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为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1998年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1],同时符合以下条件:①四肢感觉异常(包括麻木、疼痛、蚁走感等)。②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患,以及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2]。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以上纳入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临床治疗对比观察。其中,治疗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38~79岁;病程3~26年。对照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41~80岁;病程3.6~2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饮食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酌情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空腹<7mmol/L,餐后2h<10mmol/L)。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糖脉通痹汤,药物组成:红参10g,麦冬15g,三七粉3g(冲服),丹参15g。1d1剂,水煎300mL,分2次服用。两组均在治疗14天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浅感觉及肌腱反射明显改善或基本恢复。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浅感觉及肌腱反射基本恢复。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加重[3]。
治疗结果 治疗组100例显效48例,有效44例,无效7例,1例门诊患者在治疗期间因摔伤致股骨骨折而退出,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100例,显效18例,有效27例,无效55例,总有效率4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参加观察的100例患者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
典型病例 刘某,男,48岁,司机。2011年11月3日诊。有2型糖尿病病史7年。半年前出现双下肢麻木,时有刺痛感。症见:倦怠乏力,腰腿酸软,双目干涩,口干不欲饮,纳差,夜寐较差,二便尚正常。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形体偏瘦,心肺未发现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双下肢触觉、痛觉均减弱,肌腱反射减退。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空腹血糖12.3mmol/L。中医诊断为消渴及血痹(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入院后常规给予糖尿病饮食,加强运动,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口服糖脉通痹汤14d后,患者双下肢麻木及刺痛均消失,余症亦明显改善,神经系统检查:双下肢触觉、痛觉及肌腱反射基本恢复。出院时检测空腹血糖为5.1 mmol/L。
讨 论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的范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4,5]。随着病情发展,阴虚及气,气虚运行无力,血运不畅,且阴虚内热,耗津灼液,亦致血行不畅而血脉瘀滞,即久病入络,络脉痹阻,此时变证蜂起,从而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症,即形成消渴的血痹。所以我们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合并有瘀血阻络,从而造成营养循环障碍,“不通则痛”,引起肢体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因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即可确立。基于此点,我们确立了气阴双补、活血通络的治疗大法。我们拟定糖脉通痹汤方用红参、麦冬补气养阴,扶助正气;三七、丹参活血通络,上药共用,起到气阴双补,活血通络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红参其主要成分为人参皂甙Ⅰ~Ⅵ,可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加速神经冲动的传导,改善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又能降低血糖,并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能调节胆固醇代谢,抑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三七其主要成分为人参皂甙Rb1、Rd、Re、Rg1、Rg2、Rh1等,具有抗凝血作用,能明显延续缺血组织ATP的分解。麦冬其主要成分为麦冬皂甙B、D等,具有清除自由基、耐缺氧、降血糖作用等。丹参主要成分为丹参酮、异丹参酮、丹参醇及维生素E等,有改善外周循环、提高常压及低压条件下机体的耐氧能力,加速微循环血液流速,增加毛细血管网作用;能抑制凝血,激活纤溶;又有持久的降血糖作用等。本方扶正祛邪,虚实并重,标本兼治。配合西药常规治疗能相辅相成,既有效降低了血糖,又借助中药复方活血通络,气血同治,从而改善了神经营养血管的微循环,增加了神经的营养代谢,达到了促进周围神经病变恢复的目的。故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1]朱本章.临床糖尿病的现代诊断和治疗[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4-68,130-131.
[2]侯铁虎,田新峰,等.参麦并丹参静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陕西中医杂志,2002,23(12):1059-106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26.
[4]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49-252.
[5]熊曼琪,邓兆智.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