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2013-04-08 03:18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缺血性针灸

李 念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四川 攀枝花 617067)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李 念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四川 攀枝花 61706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早期加用平衡针灸及康复运动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5.0%、对照组63.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应用平衡针灸及运动治疗能降低致残率,促进早期康复。

中风偏瘫;西药;平衡针灸;康复训练

笔者用西药配合平衡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0例,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患者,根据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分为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39~83岁,平均(63.59±9.64)岁;轻型14例,中型39例,重型7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5~81岁,平均(62.60±10.61)岁;轻型18例,中型36例,重型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分型、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标准[2];②发病48h内入院,CT和(或) MRI证实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③年龄大于40岁和小于80岁;④初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无后遗症;⑤以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为主要表现;⑥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⑦患肢肌力小于等于Ⅳ级;⑧知情同意接受临床试验。

排除标准:①CT或MRI证实由脑血管畸形引起的脑卒中;②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引起的脑梗死;③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及精神障碍。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阿司匹林100mg、po、qn,辛伐他汀40mg、po、qn,0.9%NS250mL加血塞通注射液0.4g、ivgtt、qd,0.9%NS100mL加依达拉奉30mg、ivgtt、qd。以及控血压、血糖,防治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治疗组加用:①平衡针灸偏三针。交叉取穴,左侧瘫痪,取右侧穴位,右侧瘫痪,取左侧穴位,上肢瘫痪取肩痛穴(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下肢瘫痪取膝痛穴(手心向下,上臂伸直,肩关节至腕关节连线的中点),严重者可加臀痛穴(肩峰至腋皱襞连线的1/2处)、踝痛穴(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央,即桡侧晚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采用滞针手法或到位针刺手法。滞针手法为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捻转发生滞针状态,然后再逆时针方向捻转回针体。到位针刺手法为进针迅速快,一步到位,即可退针体,原则上不留针,用于惧针、晕针、不留针者。但个别要求留针者,在不惧针、不晕针前提下可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②神经促通技术。以Bobath疗法为主,结合PNF法、Rood法等促通技术[3]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康复训练。可将疗程分为卧床期、离床期及步行期3个阶段。卧床期的主要训练内容包括床上良肢位的摆放,变换体位,健侧肢体主动辅助患侧关节训练,患侧肢体被动训练及早期坐位平衡训练等。离床期的训练包括Bobath握手,肩胛带活动,伸肘练习,前臂旋前旋后练习及腕手的训练,躯干训练采用桥式运动和收腹运动,有控制的伸屈膝训练,踝背屈练习,骨盆旋前训练,站立坐下练习及重心转移、跨步练习等。步行期的训练包括步行、站立平衡、手杖使用及上、下楼梯等,同时进行Et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1日1次,每次治疗40min,10次为一疗程。

两组均治疗20天。

3 疗效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积分值=[(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积分值85%以上为基本治愈,60%~85%为显效,30%~59%为有效,30%以下为无效。

统计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数据以(±s )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基本治愈7例(11.7%),显效26例(42.7%),有效18例(29.5%),无效9例(15.0%),总有效率85.0%。对照组基本治愈4例(6.7%),显效9例(15.0%),有效25例(41.7%),无效22例(36.7%),总有效率6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963,P<0.05)。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治疗前(22.30±8.19)分,治疗后(9.93±7.82)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治疗前(21.33±7.92)分,治疗后(13.04±7.96)分。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t=15.850,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t=2.121,P<0.05)。

5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可遗留运动、语言及智力等障碍[3]。偏瘫的康复除取决于脑组织和血管病变的恢复如侧支循环的建立、病灶周围水肿的消退、血肿的吸收[4]、血管的再沟通等,还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康复治疗应抢救损伤的脑细胞,促进病理过程的恢复和侧支循环的形成,并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作用。重组的可能因素有同侧支配,功能转移突触阈值变化,再生作用等学说。功能再训练(运动疗法)可促进大脑皮质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功能训练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是加强软弱肌肉力量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患侧的恢复和健侧的代偿[5]。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数天内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措施应早期介入,但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

中医认为,本病为风痰流窜经络,气血运行阻滞而发。治疗多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针灸偏三针可刺激神经分支,活血化瘀、培补元气、调养中气,使气血周流旺盛、机体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平衡针灸可以疏通经络瘀阻,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通过深感觉传人神经通路刺激大脑皮层,促进感觉和运动功能区的功能重组。平衡针灸利用神经交叉支配及神经反馈信息原理,达到机体自身调整、完善、恢复的目的[6]。

现代研究证明,神经促通技术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等,能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恢复随意自主运动能力,使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功能重组和代偿。早期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可有效克服异常肌痉挛。平衡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因此,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和与平衡针灸相结合,能大大降低致残率,促进早期康复。

[1]全国第4次脑血管疾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

[3]肖卫忠,樊东升,付桂敏,等.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经济学评价[J].世界医学杂志,2003,7(15):63-65.

[4]杨杰,刘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实践指南的现状及趋势[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5):400-402.

[5]张茁.欧洲卒中临床研究进展(一)[J].北京医学,2002,24(4):278-279.

[6]王文远.中国平衡针灸[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

R743.3

B

1004-2814(2013)01-023-02

2012-09-18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缺血性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