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威
(1.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2.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红色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式旅游活动,它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业、商贸、交通等诸多关联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促进一些贫困落后的革命老区改善经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色旅游在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红色景点的开发还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并保护了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遗物和遗迹,为游客提供了中国红色革命的活标本,让和平时代的人们能够有机会穿越时空,去重温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倾听历史回音[1],激发爱国情怀,丰富旅游体验。近年来,在红色旅游开发取得成绩与效益的同时,也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红色旅游在资源开发上,思路狭窄,深度不够。大部分红色旅游景点过多地强调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关注对当地革命事件的展示和历史意义的揭示,开发项目基调沉重严肃,简言之,“色调”太深。其实,在战争背后还有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百态,很多景区就忽略了对这些真实、饱含情感的素材的开发,导致景点中参与性和体验性项目较少,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其次,红色旅游景点在产品开发上,过多地把目光放到了革命战争本身,依托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静态景观,旅游则以参观、游览为主,形式多为文字加图片的平面介绍,陈展方式较单一,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不够,缺乏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立体多维式的旅游形式,对游客很难产生震撼力和亲和力。
与上述一些红色旅游景区的“色调”氛围过浓相反,有些红色旅游景区却偏离红色主题,景区城镇化、现代化和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破坏了革命遗址遗迹庄严肃穆的氛围。有的景区为了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拓展了一些跟红色旅游主题相去甚远的项目,牵强附会或毫无节制地将红色旅游与当地的文化古迹、民俗相结合,甚至不惜媚俗,冲淡了红色旅游的主题,导致旅游产品泛化,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导致红色旅游景点特色的丧失和识别度的降低,难以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增强红色旅游景点美感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提炼红色旅游景点特色的重要依托。人们到红色旅游景点来,不是为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主要是想了解或体验一段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保护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青山依旧,绿水长流”,有助于游客通过景观联想当年革命战争的真实生活。
我国的红色旅游景区大多分布在老区、山区,这些地方虽然经济欠发达但生态环境保存良好,这为当地开发红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环境资源。但随着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景点的自然景观所面临的环境和生态威胁正日益凸显,不仅表现在生态美感的破坏,还有不恰当的改造带来的“红色”韵味的流逝。试想如果湖泊没有了芦苇荡、浪打浪的自然景观,平原没有了青纱帐、红高粱,高山没有了密林,没有了这些在革命战争年代有着特殊意义或与之有紧密联系的元素,红色旅游景点将会失去文化生态意蕴,更谈不上特色和发展。因此,红色旅游景点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问题不容小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红色旅游的深度开发应做到五个结合,即红红结合、红绿结合、红黄结合、动静结合、历史和现代结合。前三个结合是从红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视角,促进红色旅游在正确、适度发挥“教育传承”功能的同时,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跨区域整合,以及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革命战区乡土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联动开发。后两个结合是从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视角,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提高游客体验。
红红结合是指把跨区域、相关联的红色旅游资源以革命历史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序进行整合,开发并设计产品线路的做法。这种做法能够加强红色旅游开发的区域合作,整合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整合开发优质旅游产品[2]。比如,在开发黄麻起义红色旅游线路时,基于黄冈是黄麻起义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可以根据黄麻起义的事件经过进行设计,将包含黄州、麻城两市在内以及七里坪、李先念纪念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景点进行跨区域整合,形成旅游线路[3];再如,为了重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可以按照当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来设计旅游产品和线路,游览线路贯穿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活动区域——大别山天堂寨和九资河一带,实现跨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
发展红色旅游还须绿色环境,适宜的绿色环境能够提升红色旅游的体验,只有将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和绿色生态文化资源建设相对接,才能促进红色旅游景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大力保护红色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维护景区生态环境的原生性,给游客提供基本的自然环境美感,此为基础层次;其次,应结合现代游客需求,发挥红色文化引领作用,塑造与红色文化相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此为发展层次。发展层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立足红色旅游景点的主题特色,营造与之相应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而唤起游客对革命战争年代的联想,例如“洪湖水、浪打浪”“青纱帐”“高山密林”“芦苇荡”等具有战争革命符号的自然景观,能够很好地营造红色旅游气氛,引起游客的共鸣或遐想。
红色旅游的开发主要是以革命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为题材进行的。革命战争的历史不全是战争史,完整的来说这段历史依然是一部生活史。革命战争是一种生活,是人们为了追求和平和自由的生活,战争年代的生活虽然弥漫着硝烟和恐惧,充满了悲惨,但是人们奋起抵抗,争取和平的过程是充满了亲情、爱情、友情的,充满了智慧、勇敢和坚强的。如莫言的《红高粱》就是两条线,抗战和生活,主要是生活,并且是有劳动、有爱情、有血有肉的生活;而将战争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用生活的智慧和毅力赢得战争,用这种方式使一个老而又老的抗日故事重新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旅游景点的开发是一个艺术雕琢的过程,红色旅游的开发如果能模仿《红高粱》这部作品的表现手法来展现红色旅游资源,应该可以拯救当下红色旅游沉闷的现状。
进一步来讲,战争爆发在黄土地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和农民、农村有很深的联系,可以通过另外一个角度整合红色旅游资源,那就是开发红色主题农家乐,把红黄结合起来,发展两条线,一条线是开发敌后军民生活体验式旅游产品,这一产品要尽量原汁原味展现军民一家亲,展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展现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另一条线是战争,是人们为了争取自由与和平,向往更美好生活的斗争。把这两条线的有机结合做好了,游客的体验丰富了,鲜活了,游客自然就愿意自发地来这个地方旅游,红色旅游就能从“准旅游[4]”向“元旅游[4]”靠拢了。
与此同时,以“进城下乡”活动为契机,开展乡村人到城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吸引城里人到乡村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进行双向联动开发。
红色旅游产品在展示方式上不能仅仅采用图片展示、文物陈列等静态方式,应利用现代科技,如多媒体、影视、情景剧等立体、生动的方式予以呈现,调动游客兴趣。开发一些具有体验性、刺激性和创意性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深度参与。例如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而艺术地再现红色革命老区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全景式历程[5],让游客充分体验革命时期战斗生活的氛围;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组合电脑仿真、通讯、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虚拟出一个近似逼真的世界,开发模拟战斗场面的软件,让年轻人在虚拟的世界中去感受地道战、地雷战等,体会智斗敌人的乐趣,借此也可以更加直观地教育年轻一代。同时,还可以配合开发射击、攀爬、越野等体验型项目,使红色旅游从静到动、从古板到鲜活、从观光到参与体验的系列转变,全面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与档次,让游客产生“体验真实革命生活、感受穿越时空之旅”的感觉[5]。
对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可以通过历史与现代的结合,使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进行时空对话。一方面,要尊重历史,加强对与革命历史相关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一些静态的、有形的资源,比如革命遗址、遗迹、英雄故居,包括后来修建的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博物馆等,这些都是真实的革命场所或集中展示当地革命遗物的场馆,其中有很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要古今对话,加强精神文化资源的保护。较之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是抽象的、无形的,是以深刻体现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内容的资源,这些精神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如历史故事、红色歌曲、革命回忆录等形式呈现。我们还可以探寻、挖掘、传诵革命历史,并通过现代语言丰富其表现形式,例如采用“说、唱”结合,使珍贵的史料变成游客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通过“红色经典、现代表述”的独特方式将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通过轻松幽默的解说传达给旅游者。此外,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应尽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文化理念。
[1]廖保平.红色旅游不是摇钱树[J].武汉文博,2006(4):29-30.
[2]高科.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9):858-860.
[3]陈丽军.黄冈市红色旅游联动开发思考[J].特区经济,2012(8):150-152.
[4]曹诗图,郑宇飞,黄蓉.旅游概念的哲学辨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4):74.
[5]焦世泰.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