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霞 孟庆真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创伤骨科,陕西 西安710032)
经皮骶骨螺钉固定治疗Tile C1.3型不稳定骨折,可有效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手术对患者的损伤。现将我院对24例Tile C1.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13例;年龄17~68岁,平均33.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6例,高处坠落伤8例。骨折按AO分型:均为TileCl.3型。骨盆挤压、分离试验均为阳性,入院后摄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均为闭合骨折。骨折断端移位1.0~2.5cm,经股骨髁上骨牵引复位后无明显下肢短缩。1例骶神经损伤,无膀胱破裂或直肠损伤。患者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72h,平均30h。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行股骨髁上骨牵引5~7d后手术,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5,根据骨折复位情况调整牵引重量。术前复查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X线片证实骨折复位后手术。患者全麻下手术,取仰卧位。消毒前确认体位正确,透视机使用无障碍,患侧髋关节周围消毒,铺无菌单,手术膜护肤。入针点取大转子水平线向后1.5~2cm平行线,髂前上棘垂直线近端1.5~2cm平行线,两线交点处为入针点;切开2cm皮肤,止血钳刺入抵达髂骨骨面,钝性分开皮下及臀筋膜,该处筋膜厚韧,有时需用刀切开,以减少软组织对导针方向干扰;打入一枚2.5mm克氏针,尽量避免使用螺纹针,因可能增加软组织损伤机会;第一枚导针仅穿入骨面能稳定方向为宜,拍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X线片,以第一根导针为参照调整进针方向,分别于骶1、骶2椎体打入两根2.5mm氏针,经透视克氏针位置满意后,沿克氏针分别打入两枚7.3mm空心螺钉。
2.1 专科护理 本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大重量骨牵引复位骨折,垂直移位均在牵引下得到复位。治疗过程中,如条件允许均取患侧股骨髁上骨牵引,牵引重量最大可达体重1/5,牵引重量应根据病人情况个性化选择,并应逐渐增加重量到最大牵引重量。对于骨质疏松的高龄患者,骨牵引位置宜略高,这样更容易适应大重量的牵引;除了考虑肢体重量与皮肤与床面摩擦力对牵引重量的影响外,尚应该考虑患者肌肉张力的影响,对于同样体重但肌肉更发达者的牵引重量应更大;牵引方向:我们的经验是肢体置于托马斯架上,牵引力朝向上方30°左右,牵引针眼处使用75%酒精消毒,频次为3次/d,并观察针眼处有无发红或渗液的情况,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立即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理,并增加酒精消毒频次至2h/次。
2.2 心理护理 骨盆骨折病人多为突发伤,伤情重且合并症多,病人入院后大多心情低落,并多伴有创伤性心理障碍,这时我们应多注意与病人的沟通,加强心理护理,工作做到积极主动;尽量将同种病人安置到一个病房,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恢复良好的同种病例并宣教疾病知识,使病人了解积极向上的心态对疾病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为病人建立起恢复健康的信心。
2.3 监测生命体征 骨盆骨折病人病情多危重,手术复杂,术后常规给予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和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生命体征的记录工作;床旁设巡视单,巡视病房观察病情至少次/1h并签字;术后复查血常规及离子五项,必要时给予输血。做好病情的观察工作,如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2.4 饮食指导 骨盆骨折病人饮食以水果、蔬菜、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为主,保证营养的同时禁食豆浆等易产气的食物,避免腹部着凉以免腹胀;手术者术后6h进半流饮食,通气后进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3d无大便者给予灌肠。
2.5 疼痛护理 因骨盆临近有许多动脉丛和静脉丛,故骨盆骨折后可引起广泛出血,患者常伴有腹痛甚至休克。而在未明确腹部疼痛原因时不应给止痛治疗,目的是为明确诊断,与腹腔内出血区分。而诊断明确的腹痛患者,≤59岁患者给予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mg肌肉注射或塞来昔布胶囊200~400mg口服,≥60岁、合并心脑血管风险患者,给予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mg肌肉注射。术后患者疼痛应先检查止痛泵连接是否通畅,管道有无反折、扭曲、挤压,在保证止痛泵药物正常应用的情况下仍然疼痛的患者,可结合使用非甾体类药物。
2.6 预防并发症 术后神经及血管损伤是严重并发症,应密切观察末梢血运及出血状况,如有血压下降或末梢感觉迟钝等现象,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合并泌尿系损伤的患者应密切观察会阴部皮肤肿胀、温度、颜色、破损出血情况,肿胀明显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会阴肿胀处。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会阴及尿管护理,预防泌尿系感染,如已经并发泌尿系感染,则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必要时可结合膀胱冲洗。此外,雾化吸入预防肺部感染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
2.7 皮肤护理 术前在骨牵引的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皮肤护理,如容易和牵引架发生摩擦的大腿内外侧皮肤以及受压的足跟部皮肤。我们的经验是大腿内外侧与牵引架接触部位使用干毛巾铺垫缓压,足跟部使用美皮康减压;术前骨盆骨折翻身不便,我们同样使用美皮康为患者骶尾部皮肤减压,但仍坚持定时松开牵引,人工牵引下检查受压部位皮肤并局部按摩;术后6h建立翻身卡,为患者翻身,每3h一次,必要时使用美皮康为两侧髂嵴缓压,并认真做好皮肤交接班。
2.8 功能锻练 术后第1天允许患者半卧位或开始肌肉锻炼,术后第2日开始CPM练习双下肢关节功能;术后两周允许患者健侧负重坐起,术后第4周开始扶拐部分负重,根据X线片判断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完全负重。术后前3个月,每1.5月复查1次,以后每3个月复查1次,均拍骨盆正位、入口位及出口位X线片,判断骨折愈合情况及螺钉位置。采用Majeed骨盆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可用于对骨盆骨折远期及近期疗效进行评价。
骨盆骨折病人伤情重,并常伴有复合伤及脏器损伤,尤其是不稳定型骨折,急诊处理和手术治疗均十分复杂,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多,因此,骨折固定的牢固性和微创化十分重要。而经皮骶骨钉固定骨盆后环可早期稳定骨盆,保护骨块的血供,减少局部软组织疤痕,有损伤小、出血少[2]、术后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一种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而通过做好大重量骨牵引治疗复位骨折的护理,使垂直移位在牵引下得到复位,以及利用其他相应的临床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Hsu JR,Bear RR,Dickson KF.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of displaced sacral fractures[J].technique and results.Orthopedics,2010,33(10):730.
[2]Krappinger D,Larndorfer R,Struve P,et al.Minimally invasive transiliac plate osteosynthesis for type C injuries of the pelvic ring:a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ollow-up[J].J Orthop Trauma,2007,21(9):59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