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铭辉/文
2013年4月6日至8日,在中国海南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此次年会,会议规格和规模空前,来自43个国家的和地区的2000多名代表与会,同时十多位不同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和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会议。这不仅表明世界越来越重视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亚洲,也表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各国加强区域合作的迫切要求。
自诞生以来,博鳌亚洲论坛已经成功召开了12届年会。多年来,博鳌亚洲论坛坚持立足亚洲,以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亚洲经济合作等亚洲共同话题作为论坛的主题。在具体议题设置上,结合全球经济环境和地区发展现实,设置了涉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各种议题,从多个角度就亚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交流互动和有益的探索。
经过多年的运行,博鳌亚洲论坛日趋成熟。一方面,论坛的主题越来越反映亚洲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可以说将世界经济大环境和亚洲的现实恰当地联系了起来。另一方面,论坛越来越将视野变得国际化,除关注亚洲这一核心议题外,对新兴经济体、金融、多边体制等多个非传统议题加强了关注,体现出论坛不仅关注亚洲本身,同时也关注外部环境对亚洲产生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的年会共安排了54场讨论会,议题设置更加多样化。这不仅体现在此次年会包括了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二十国集团合作等相关的全球治理类议题,还涉及美国、欧洲、非洲、拉美等区域性议题。虽然,前几次年会已经开始涉及全球治理类话题,但是,本次年会首次以其他地区的重要问题作为论坛分议题,比如“非洲:古老大陆的新崛起”、“拉美:新大陆的再转型”、“结构改革:重振欧洲的核心竞争力”、“大选后的美国与亚洲:经济和企业视角”。这表明,博鳌亚洲论坛正在扩大其国际视野,即论坛不仅是亚洲的论坛,而且是开放的论坛,是全球的论坛。这一变化早已体现在博鳌亚洲论坛新一届理事会名单中,其理事的国际代表性较过去更加明显,不仅填补了过去的日本代表真空,而且还增加了西亚的理事代表,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国家的代表也首次进入了理事行列。这更有利于扩大论坛的影响力,同时利用更多的外部资源促进论坛的发展,正如《博鳌亚洲论坛章程》宣称的那样,虽然,博鳌亚洲论坛立足亚洲,但是,论坛也要促进和深化本地区内和本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协调与合作。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博鳌亚洲论坛的运行日渐成熟,同时论坛的功能也变得更加明确,博鳌亚洲论坛正在发挥其独一无二的功能。
1、“自下而上”的亚洲区域合作方式
同欧洲和拉美发生的“制度驱动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比,亚洲的区域合作是沿着一条与之完全不同的“市场驱动型”道路前行。具体而言,虽然1990年以前,亚洲地区签署实施的全部自由贸易协定不足五个,但是以东亚生产网络为基础的亚洲经济合作却自发地发展了起来,各国为了吸引外资并以出口导向模式发展经济,纷纷降低部分产品关税和改善国内投资环境,这导致同时期亚洲区内贸易比例高达50%以上,远远高于拉美地区的水平。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数据,截至2013年3月,亚洲地区的自贸区数量已经从2002年的70个飙升至257个,其中,109个自贸区已签署并实施,23个已签署待实施,75个正在谈判,50个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但是,同期亚洲地区的内部贸易却没有明显上升。这表明,亚洲地区的区域整合并未显著依赖自由贸易协定这一制度安排,其动力主要来自市场的自发性合作。
2013年4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合影。
事实上,亚洲地区的区域合作从来都是多轨道和多种速度并存的,这种基于市场力量的区域合作源于亚洲地区的政治经济多样性,该地区不仅存在着不同发展程度的经济体、也存在着不同政治制度的经济体,“自下而上”的自发性合作有助于避免高昂的谈判代价并能充分满足各层次的不同需求,这是适应亚洲特色的合作路径。博鳌亚洲论坛充分适应这一现实,作为一个非官方国际组织,它不涉及机制性安排和谈判,从而为亚洲地区的多样性现实提供了多种区域合作选择。首先,亚洲经济体的领导人可以在论坛上提出设想而非正式倡议,并通过非官方的渠道获得反馈;其次,论坛为亚洲甚至全球的商业精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他们可以凭更低的成本更好地获得商业合作机会;再次,论坛的松散性质,保证了与会者的舒适度,有利于对本地区的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而不关乎政治敏感性;最后,论坛的非官方性质,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表述和转达官方或商界的信息,降低其中交易成本,以便更好地推动本地区合作。
关键的是,博鳌亚洲论坛作为一个官产学互动的对话平台,能够很好地发挥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作用,这对于在亚洲地区经营的企业界尤为重要。以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为例,2008-2009年间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对其利用水平偏低。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利用率最高,但也仅达28.9%,远低于北美自由贸易区高达80%左右的水平。至于其中原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是企业缺乏自贸协定的相关信息,不知道或者不了解如何去利用自贸协定,这一比例高达62.9%。经过商务部相关推介会的推动,这一情况有所改善,2009-2010年度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的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官方和产业界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利于产业界及时获得商机,更有利于官方获得一手的经济运行情况,以便及时做出调整,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实上,类似于上述官产互动,博鳌亚洲论坛亦对信息充分、有效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对亚洲区域合作发挥了“自下而上”的独特功能。
2、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尝试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一国的经济、政治决策和治理过程越来越受制于外部的或国际的因素,国家内部的许多经济社会问题越来越具有国际影响的痕迹。相应地,全球性和区域性公共问题不断出现。面对这类问题,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公共问题,作为一个整体,除亚洲开发银行提供了部分公共产品外,亚洲还没有一个覆盖全部亚洲的国际合作机制去解决这些区域性的公共问题,这一滞后将可能阻碍未来亚洲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除了亚洲地区各经济体发展水平差距悬殊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差别外,亚洲经济体之间缺乏了解和互信造成的松散状况,是限制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事务决策中发挥其应有职能的重要原因。博鳌亚洲论坛作为一个泛亚洲国际论坛,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需要从社会的不同层面凝聚亚洲共识和提高互信,通过官、产、学等多种交流渠道,加强沟通和思想碰撞,并向世界传递亚洲的信息和发表亚洲的意见。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大国经济先后起飞,推动国际格局演进,加速多极化进程。21世纪头十年,新兴经济体发展迅速,其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6%,金砖国家整体平均增长率则超过8%,远高于发达国家2.6%的平均增长率,新兴经济体追赶发达国家的势头相当明显。尽管新兴经济体开始活跃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并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话语权也在不断增长,但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仍然有限,特别是还缺乏作为一个发出整体声音的平台。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期间,论坛适时地将新兴经济体作为主要关注点和讨论内容,并成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发出自己声音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亚洲新兴经济体可以更好地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合力”应对外部危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虽然,博鳌亚洲论坛已经运行十多年,但是与世界经济论坛相比,它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国际组织,它还将继续发展和充实,其功能定位也将不断调整。
目前,博鳌亚洲论坛的国际代表性得到了较好地补充,在论坛理事方面,不仅亚洲的代表性得到了加强,而且也出现了全球性的趋势,论坛的开放性得到了加强。不过,论坛的开放性还应该体现在不同层次上,也就是说,博鳌亚洲论坛不仅要服务于大企业,也要重视中小企业。事实上,中小企业对于亚洲经济至关重要,中国的中小企业也对本国经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中小企业吸纳了75%左右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创新环节中有65%的专利、80%的产品开发来自中小企业。但是,抗风险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诸如融资难、人才问题、创新能力等问题,政府需要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加宽松、健康的商业环境,同时在行政审批、经营机制、准入条件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商业便利化措施。因此,为了推动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博鳌亚洲论坛有必要对不同层次的企业都予以关注,以便更好地提高亚洲经济活力。
2009年,博鳌亚洲论坛与腾讯网联合启动了“亚洲经济信心指数”调查,围绕“经济危机与亚洲:挑战与展望”主题,涵盖了经济复苏预期和亚洲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前景展望等多方面热点问题,调查对象为参会嘉宾,该信心指数为各界了解当前亚洲经济状况和判断未来亚洲各个经济体走势提供了重要参考。今后,博鳌亚洲论坛应充分发挥问卷调查的优势,了解企业界的真实想法,更好地加强沟通与交流,为论坛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大和持久的动力。
目前,博鳌亚洲论坛越来越为世界所关注,它也在更多地偏重本土化还是国际化,更强调务实性抑或是高层次性等不同发展路径上不断调整。无论如何,一个更成熟的,一个能更加反映亚洲共识并代表亚洲声音的博鳌亚洲论坛,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