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笑梅/文
时下,“正能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热议话题,它给人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契合了人们积极向善、奋发有为、实现美好愿景的精神需求,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强烈期待。当前,湖北省上下正在“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和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湖北十年黄金发展机遇期,加快推进“五个湖北”(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那么,什么是湖北对外工作的“正能量”?湖北对外工作应如何更好地凝聚“正能量”,加速全面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对外工作的“正能量”来源于“开放、文明、友好、包容”思想文化的熏染与发展理念的导引,表现为一种“开放、文明、友好、包容”的良好氛围,一种全面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积极姿态,一种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水平、成果和形象。只有“开放、文明、友好、包容”的环境和氛围,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更多的世界各地的人员、资本、资源和各种元素“走进来”,同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人员、企业、资本及各类元素“走出去”,与外界形成一种积极交流、良性互动局面,促进本地区在发展理念、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社会治理及社会风貌等方面始终与国际前沿保持同步,从而使湖北以“九省通衢”的独特魅力、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强大气场,日益成为海内外观光访问、投资兴业新的热土,呈现出更加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开放(open),即解放思想,敞开大门,解除不必要的限制和禁令,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国际间、区域间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等各方面合作与交流,促进事业发展与文明进步。开放既是一种发展战略,又是一个实践过程。它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方面,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一座城市的发展都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化的进程中,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使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世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互联系、相互融合。
历史与实践证明,闭关锁国只会阻隔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限制其生存质量和发展空间,唯有开放才能使其充分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并传播、弘扬本国或地方的文化特色与发展成就,实现国家或地区间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文明融合与传播。因此,开放是聚集对外工作“正能量”的前提条件和客观需要。开放的正能量,就是它所具有的为人们开阔视野、激发能动性、拓宽发展路径、增加创新与增效机会等提供可能性的功能。所谓“闭关锁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等论断,就是从正反两方面对开放这种正能量的肯定。
党的十八大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作为重要内容,强调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经济开放与文化交流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曾在2010年湖北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发展不够加开放不够,仍然是湖北省最大的实际。他要求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问题上,要抢先抢快,奋起直追,要做到四个字——“敢”、“真”、“先”、“全”。他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把“改革开放创新实现新突破”作为具体奋斗目标之一,坚持把凝聚内在力量与争取外力支持结合起来,力求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他要求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实行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五外”联动,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高端人才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力引进先进的市场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快出口基地建设,支持省内优势企业“走出去”,努力实现“世界为湖北用、湖北为世界用”,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扩大开放、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就成为构建战略支点的必然选择和重要突破口。扎实推进“敢开放、真开放、全开放、早开放”战略,努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和更加国际化全球化的湖北, 是湖北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必然和战略选择。
湖北举办韩国美食观光文化节
文明(civilization),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本质上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与“野蛮”相对而言,文明是在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物质基础较为丰富时表现出来的状态。现代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是由公民的文明理念、文明素养、文明行为等公共文明水平来具体体现的。文明素质与文明行为是指人们符合社会道德追求、有益于社会和谐与发展进步的言行举止。一个地区或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文明氛围对其国际形象和对外交往有着直接关系和影响。试想,一个野蛮、落后、不讲诚信、缺乏安全感、没有文明礼仪的社会,人们避之唯恐不及,还谈何吸引力和对外交往合作呢?相反,当你踏入一个文明社会,你立即体会到的是亲切、友好、处处有规范、人人受尊重,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就是社会文明的力量所在,由此可见文明道德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和地区是何等重要。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我们理应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文明意识,讲究文明礼貌,通过文明交往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与形象。
对外开放就是为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国文明发展进步。也就是说,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促进各种文明融合与发展,正是对外开放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看,对外开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促进我国社会文明进步、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实际上也指明了新时期我国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提高本地文化影响力与文明程度,正是对外工作的基本内容与目标。
友好(friendly),是一种亲善和睦的社会交往方式,一种积极向善、真诚合作的待人处事态度,也是一种充满人性魅力和人文关怀的传统美德。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大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友好、合作、共赢是适应和平发展大势的要求。通过友好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和平发展,是四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十八大报告重申,我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上述和平外交政策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友好方式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友好交流与合作成为我国对外工作的基调或常态。实际上,交往与合作关系除了利益考量之外,还会受到参与者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如果从友好愿望出发,以友好姿态开展对外交往,就会对良性合作关系的形成、互利共赢目标的达成,产生感染催化作用和建设性影响。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公共外交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普遍参与,借助传播和交流等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方针政策以及相关举措,旨在获取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争取民心民意,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民间外交是指民间组织、团体或个人在国际上广泛交流,向世界各国人民传递友谊、表达善意。显然,无论是开展公共外交,还是进行民间外交,都需要秉持友好态度,采取友好交流与合作方式,通过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促进正确认知、形成良性互动来完成,否则很难奏效。
开展公共外交及民间外交,是我们党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它将越来越成为省市级外事部门的重要职能与任务。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公共外交及民间外交工作,通过加强友好交流与合作,树立湖北人守法、诚信、谦让、友善、包容的良好形象,为湖北发展争取更多支持、更多合作、更多机遇,尽可能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这也正是“友好”的价值与正能量所在。
包容(inclusive),本意是藏,指宽容(宽容大度)、容纳(包罗万象)。在孔子看来,包容就是“仁”,就是以大爱之心去爱每一个人。包容也指“和谐”,就是以博大胸怀与万物同生长。包容应当建立在相互理解、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无法构成包容关系。
“包容互鉴”的思想是在传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总结当代国际关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自古倡导“和而不同”,指在坚持原则基础上不强求一致,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国际关系中,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其中“包容互鉴”就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包容互鉴”有助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国家发展道路多样化。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和客观现实。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60多亿人口、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及多种宗教共存。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利益融合不断加深,和平、发展、合作日益形成主流。国际间只有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才能正确处理相互关系,只有相互包容才能形成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三者统一于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维护国家国际公平正义的全过程,促进各种文明的共存共荣,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包容互鉴”有助于消除矛盾冲突的思想根源、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种文化或价值观对另一种文化或价值观的排斥拒绝甚至仇视敌视,往往是造成世间矛盾冲突的深层次思想根源。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认真践行“包容互鉴”主张,有助于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存在和演进、消除各种矛盾冲突的思想根源、推动人类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宽厚能容忍、原谅不计较,需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让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都汇集在这里,相互理解、渗透、交融,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与世界的共同繁荣。
“开放、文明、友好、包容”的对外开放氛围,是一个地区软环境、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其中蕴含着这一地区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它不仅是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具体反映,也是当地民众精神境界与道德素养的生动展示。建设一个“开放、文明、友好、包容”的对外开放环境,关系到塑造充满自信与智慧的国民气质、可爱与可敬的国家形象及包容与典雅的外交形象,对于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提高地区国际化水平,积聚全球高端人才、优质资源和先进文化,促进湖北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