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发高
(云南省墨江县通关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墨江 654808)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发病季节,一般以冬、春季多发,1~2月份和10~12月份为高发期。环境恶劣、气候剧变、缺奶、缺水和饲料突变等是引发该病的诱因,特别当猪圈过近、猪群密集时其发病率较高,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猪场猪只几年前曾发生过猪传染性胃肠炎,此次发病前,该猪场附近的猪场发生过猪传染性胃肠炎。
1.2 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生该病,以2周内的哺乳仔猪最易感,其发病最严重,死亡率最高,3~4周龄的猪感染此病后死亡率较低,但这些猪日后多生长不良,易成为僵猪,断奶猪、肥育猪和成年猪发病症状轻微,大多数能自然康复。地方传染性胃肠炎常发生于1周龄后的猪。
1.3 病猪和带毒猪是引发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发病猪的各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其常随尿液和鼻液排出体外。病毒通过猪舍、用具、空气、土壤、饲料和饮水等,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冬、春季节寒冷、潮湿,病毒存活时间长,其易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康复猪带毒时间可长达8周,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其外周有囊膜,形态多样,为单股RNA型,具有典型的日冕形病毒的特征。病毒对乙醚、氯仿及去氧胆酸钠敏感,可抵抗0.5%胰酶7 h。病毒不耐热,56℃、45 min,65℃、10 min条件可使病毒死亡,阳光下暴晒6h可使病毒死亡,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灭活,病毒在pH 4~8环境中稳定,pH 2.5时则被灭活。一般的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灭。
本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5~20h,有时延长1~2 d。疾病蔓延迅速,2~3d内可致全群发病。
仔猪突然发病,先呕吐,继而剧烈水样腹泻,个别猪喷射状腹泻。腹泻猪体温在38~39℃,如有继发感染,体温可达39℃以上。呕吐物为黄色、黏稠的乳块或未消化的食物。患猪粪便恶臭,呈黄绿色或灰白色,严重腹泻仔猪的粪便中常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其味腥臭。病猪极度口渴,明显脱水,体重迅速减轻。发病猪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一般不足10日龄的仔猪发病后2~7d死亡,2~3周龄以上的仔猪发病后虽可存活,但愈后多体质虚弱,生长发育不良。保育猪和肥育猪的发病症状仅限于腹泻和厌食,其发病5~7d后腹泻停止,以后逐渐康复。
病死仔猪消瘦,脱水严重。胃内充满白色或黄色的凝乳块,胃底黏膜潮红、充血、出血。肠壁菲薄,缺乏弹性,肠管膨胀,呈半透明状,肠内充满灰白或黄绿的液体,有的含有泡沫或未消化的小乳块。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肾肿胀和脂肪变性,并有白色尿酸盐沉积,肾包膜下有出血点。组织学检查,见小肠绒毛变短,粗细不均,绒毛极度萎缩,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
病料送检,依据检验结果确诊为猪传染性胃肠炎。
5.1 初步诊断
5.1.1 猪粪pH值测定。采集患猪粪便,用pH石蕊试纸测定其酸碱性,结果为偏酸性。肠道疾病引起腹泻时,病猪粪便一般为碱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等引起腹泻时,病猪的粪便多偏酸性。
5.1.2 综合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如依据本病发病季节,病猪有呕吐、腹泻、脱水症状,患猪小肠壁变薄,肠管扩大,空肠、回肠绒毛长度和肠腺隐窝深度为1∶1(正常情况为7∶1)等可作出诊断。猪轮状病毒性腹泻、流行性腹泻与本病有类似的症状,应注意加以鉴别。
5.2 实验室诊断
5.2.1 荧光抗体检查。将病死猪的小肠黏膜制成切片,用丙酮固定后用猪传染性胃肠炎荧光抗体染色,然后用缓冲甘油封裱,最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小肠绒毛膜上皮细胞及沿着绒毛的胞浆膜上出现特异荧光则为阳性。
5.2.2 血清中和试验。采集急性期和康复期患猪血清,置56℃条件灭活30min,然后二倍法稀释,每个稀释度与等量的病毒悬液(滴度为200TCID 50/0.1 mL)混合后,置于37℃作用60 min,将此混合液0.1 mL分别接种于猪肾或猪睾丸细胞培养物中,37℃培养24~48 h后观察结果。凡能中和50%以上试管内病毒的最高血清稀释度,即为该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康复期血清滴度超过急性期4倍以上者即为阳性。
可采用补液、止泻及防止脱水和酸中毒的方法进行对症处理,并用鞣酸蛋白、药用炭或次硝酸铋进行收敛止泻的辅助治疗。此外,使用抗菌药物可防继发感染。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仔猪舍温度适宜和干燥。6.1 补液疗法 氯化钠2~3.5g、氯化钾0.5~1.5g、葡萄糖10~20g,冷开水1 000 mL混合,轻度脱水者补50~70 mL,中度脱水者补70~110mL,高度脱水者补110~150mL,可将配制好的补液盐拌入食物中任猪自服。
6.2 输液疗法 有脱水症状的,用0.9%生理盐水100~150 mL、5%葡萄糖100~500 mL、葡萄糖酸钙0.5~2g、氯化钾0.5~1g、阿托品0.5~5 mg、碳酸氢钠0.5~2 g、维生素B6100mg静脉或腹腔注射。
6.3 抗菌治疗
6.3.1 抗菌素肌注,同时用氟苯尼考口服液口服,连用4 d,或用热快克+抗菌素肌肉注射。
6.3.2 链霉素30~50万IU,庆大霉素4~8万IU混合后灌服,每天2次,连服2~3d。痢菌净注射液,每头仔猪每次肌肉注射2mL,每日2次,连用2d。止泻用磺胺脒0.5~4 g,次硝酸铋1~5 g,小苏打1~4g混合后口服。
7.1 改善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种猪应从健康猪场购进,防止引入慢性患猪、隐性感染猪或带毒猪。
7.2 加强环境消毒,搞好环境卫生。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严格消毒。猪场应每天清粪,定期用3%来苏儿、消毒威、氯毒杀等对猪场和环境进行消毒。
7.3 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猪舍温度最好保持在25~30℃左右,以免仔猪受冻。
7.4 注意不喂霉烂、变质饲料,不喂冷水,以免引起发病。
7.5 预防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或灭活苗在母猪产前2个月和半个月分别免疫一次,以保护仔猪。预防发病可在母猪产前20~30d于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2 mL,1~2日龄仔猪于后海穴注射0.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