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华荣,李绍清,孟卫平,张淑荣,张灵芬
(1.云南省个旧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个旧 661000;2.云南省绿春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云南 绿春 662500;3.云南省泸西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泸西 652400;4.云南省红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红河 654400;5.云南省红河县石头寨乡畜牧兽医站,云南 红河 654400)
本病主要发生于3~5月份,5月份为发病高峰,大部分病例为混合感染。仔猪多在3~12周龄发病,发病初期其全身发抖,被毛粗乱,呼吸困难,眼结膜黄染,食欲减退,间歇性下痢,后期消瘦,咳嗽,呼吸极度困难,食欲废绝,皮肤散布黄豆大的出血点,最后患猪衰竭而亡,本病死亡率达60%~85%。
患病繁殖母猪出现产死胎、流产、无乳等症状,其皮肤发红并出现黄豆大的结节,结节破溃后结痂。患病母猪体温升至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行走困难,咳嗽,排干粪或便秘,尿液呈茶色或棕红色,嗜睡,最后衰竭而亡。
感染该病的猪易发生免疫抑制,本病常与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
2.1 管理不善 产地及屠宰、流通环节卫生管理不善是造成疫病发生和蔓延的原因。猪舍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忽冷忽热,消毒防疫措施不到位,猪营养不良,饲料中有霉菌毒素等均可破坏免疫力而引起发病。
2.2 引种不当 引种不当,引入康复猪和临床健康的带毒猪及隐性感染猪是造成本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2.3 环境污染 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即使卫生、防疫搞得好,猪场也难免被传入疫病。
2.4 免疫不合理 疫苗存贮和运输不规范导致疫苗效价降低;未定期对疫病和免疫抗体水平进行监测;接种时,没有严格按规程操作,导致免疫程序紊乱均可诱发本病。
2.5 用药不当 用药不按疗程、用药时间不当、用药一两次无效后立即更换药物都有可能造成发病。
2.6 生物安全措施疏漏 猪场过分依赖疫苗的作用而不重视消毒及其他生物安全措施,可造成病菌长期存在和猪只的反复感染。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免疫时机、方式、剂量、质量的影响,并不是免疫后所有猪都能产生抗体。过分依赖疫苗,而不重视生物安全措施,一旦发生免疫失败,将会造成猪场疫病反复发生。
3.1 种源控制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坚持自繁自养,建立配套的兽医卫生管理制度;培育稳定的种群,实行“全进、全出”封闭式的养殖方式,严禁到疫区引种,以确保猪群健康。
3.2 科学免疫 大部分种猪场和规模养猪场使用了猪圆环病毒Ⅱ型等疫苗,有效地控制了母猪繁殖障碍的发生和仔猪死亡。大部分猪场已将猪圆环病毒Ⅱ型灭活疫苗免疫纳入免疫计划,并实行自繁自养,建立了稳定的种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圆环病毒Ⅱ型疫病的有效手段,同时应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和疫病检疫、监测体系。
3.3 制订免疫程序 根据监测结果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及时淘汰免疫耐受猪和带毒猪,保持猪群整体免疫水平在85%以上。
3.4 环境控制与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保持猪舍清洁、干燥。断奶仔猪实行小圈饲养,一窝一圈,圈与圈严格分开,防止仔猪窜窝。严格控制饲养密度,保证每头猪有不小于1 m2的生活面积。猪舍温度在仔猪3周龄时控制在28℃,隔一周降低2℃,直至常温。满足猪群不同生长期的营养需要,保证饲料质量优良,避免霉变。减少各种应激,提高猪群抵抗力。
3.5 定期监测 定期开展疫情监测和免疫效果监测,根据监测情况,结合环境污染状况等因素及时调整免疫程序,对携带强毒的隐性病猪及时进行淘汰,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3.6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控制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的有效措施,该病与猪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后危害更大,因此及早确诊,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方可把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