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继辉,阳 琼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自2003年与福建漳州市绿泰渔牧用品有限公司正式签订第一个校企合作协议后,先后又与30余家国内知名农牧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经过近10年的实践与探索,建立了持续稳定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为畜牧兽医行业生产一线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提供了平台。现就该院的具体做法、存在的问题及深化合作的建议作以下简要分析。
1.1 订单培养
1.1.1 企业提供预就业。第三学年时企业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和宣传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通过企业面试挑选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实习和预就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并安排专业技术能手对学生生产性实习实训进行现场指导。该种合作形式灵活,对正常的教学组织与安排影响不大,但企业参与程度不够,合作关系松散,共育人才广度与深度不够。
1.1.2 企业参与组建松散式订单培训班。从第二学年起企业介入人才培养,根据企业需要和学生意愿组建松散式的订单培养班,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企业对人才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强化培训,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强化课程。学生生产性实训实习在企业完成,实行校企双元指导与考核评价,此形式更具有针对性,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会对原有教学班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1.3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第一学年由学校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企业开展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和行业认知教育。第二、三学年校企共同完成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此形式校企合作相对深入,教学资源互补共享,但企业投入人力和财力有限,对正常的教育教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1.4 取得的成效。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师生的生产实践训练与科研活动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辟了就业渠道。与企业共同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畜牧行业企业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与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得到了企业与社会的认可。与企业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完成教育教学,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共同考核评价学生,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达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目的,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和学生零距离的就业。
1.2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1.2.1 具体做法。学院与四川旺达民旺养殖公司合作,学院流转土地,引入企业投资,共建种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同时还把企业引入学校,四川旺达民旺养殖公司为校内实训中心养殖场提供种猪和饲料,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引入青岛康大食品有限公司,共建畜牧科技园区,由学校出资修建现代化肉兔饲料加工厂和西南种兔良繁中心,公司负责租赁经营,双方共同参与生产、管理、营销和技术服务,使其成为师生实践的基地与学生就业的基地。
1.2.2 取得的成效
1.2.2.1 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师生生产实践、集中综合实训提供了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了职场氛围,打造了企业文化,还有利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证明,学生到企业就业后上手快且适应期短。
1.2.2.2 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如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以工作场所、生产工艺流程和工作生产环节为载体,开发设计了生产过程与工作任务为基础的系统化课程,并按实际生产环节的发生顺序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2.2.3 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校企双方互纳优质资源,解决了学校数量不足、实习工位短缺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足够时间的实践训练机会。同时联合开展科研技术推广,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开放教育资源,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
1.2.2.4 经过校企双方共同培育,学生自身定位准确,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其优势明显,深受企业的欢迎。部分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已成长为企业的技术与管理骨干,成为学院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为在校学生起到较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通过实践和调查分析,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育人才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与难度,这对高职畜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行业指导相对缺失 目前职业教育办学机制不够健全,行业指导相对缺失。其主要原因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不能有效发挥行业指导功能并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而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其次是供需信息不充分,信息主要来源于学校与企业的一对一联系,对整个系统和行业的发展与供需信息不能很好把握,造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较差。
2.2 企业参与度不够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需要校企双方加强联系与紧密合作,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教育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与完成。目前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多数停留在企业用人招聘的层面上,企业参与度不够,其首要原因是由于企业以经营为主体,以效益为目标,加之国家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不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相对话语权不多。其次是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人才培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无法全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再者是因为企业参与面不宽,更多停留在用人需求环节,企业兼职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校内课堂教学与实习指导很难保证,教学效果与质量受到影响。
2.3 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不相适应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给规范的教学管理带来挑战与不适应,主要来自三方面:
2.3.1 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不鲜明。在校企合作共育人才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与普适性人才培养方案有差异。由于校企合作共育人才还处于探索与深化完善阶段,其个性化特征不明显,在课程学分认定、课程嫁接与教学内容优化重组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麻烦。
2.3.2 教学活动安排与实际生产安排不一致。教学组织活动安排根据教学计划进程而定,而企业生产受季节、市场和生产状况等限制,在时间上不同步。加之畜禽养殖企业一般建在规划范围内,距学校与居民区有一定距离,特别是临时短期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安排有许多不便,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了一定影响。在工学交替、理实结合、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与毕业学生电子信息采集的统一安排、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课程补考重修等工作发生冲突,与学院毕业生工作的统一安排也不协调,加大了工作量与工作难度。
2.3.3 学生管理与企业要求不统一。学生与员工的管理、学校与养殖场的防疫要求以及学校与企业党团发展等不一致,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加之学生实习主要在动物养殖场、饲料兽药企业从事动物养殖、产品销售、技术服务与营销等工作,工作地点分布在养殖农户家中或远离村庄城市的养殖场,工作形式多为走家串户式的技术服务与营销推广,工作环境条件差,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许多学生不能适应,为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安全与学生管理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3.1 加强行业指导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办学特色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行业的指导下,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双元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企业与学校各自应有的功能,调动企业与学校共育人才的热情与主动性,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企业与学校是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有着各自的利益目标及行为准则,校企双方应在利益共赢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以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从学校来讲,要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并满足企业的利益和需求,企业才会积极关注和参与职业教育。3.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守法教育与安全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结协作,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紧密围绕行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设置课程结构,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推进第一课堂教育教学改革。高度重视第二课堂职业素质拓展教育,组建“动物保健”协会,开展专业兴趣活动、职业技能大赛、生产实践与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学生了解认同所学专业并热爱专业。增强“亲农、事农、兴农”的信念,为畜牧业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性人才,着力提升畜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和畜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为适应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注重调查研究,积极主动与教育和畜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联系沟通,不断深化和创新教学管理。按照生产季节和生产工艺流程改进教学组织安排与学籍管理等制度,积极推行弹性灵活的学习与实习实训制度,实施工学交替、理论与实际结合,建立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保障制度,确保培养高质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