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缪刺之时机*

2013-04-07 22:22李雪青石志敏王宏彬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唐山063000
陕西中医 2013年3期
关键词:刺络络脉邪气

李雪青 石志敏 王宏彬 李 旗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唐山 063000)

所谓“缪”是“荒缪、错误”的含义。即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简单的知道“病在患侧取健侧”显然是不够的。笔者认为缪刺的时机选择至关重要。就像古时行军打仗,士兵人数再多,条件再有利,也要选对战机,否则会一败涂地。历史上有很多选对战机以少胜多的例子。实际上,治病和打仗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一个对手是疾患,另一个对手是敌人,但都应该特别重视“时机”。但长期以来,关于“时机与效应规律”从针灸这个方面一直没有得到现代科学背景下的把握和揭示。从缪刺的角度来说,如何选对时机,笔者认为关键在以下几点。

1 从整体上来说,针刺时机的选择

不但缪刺存在时机的选择的问题,实际上所有针刺都要选择正确的时机,而这个时机是非常短暂的。作为医者、患者,都应在这个时机内争取积极治疗,效果就会立竿见影。在临床上同样治疗一种疾病有时效果好,有时效果较差,实质上患者所处的疾病阶段不同,疗效就会有非常显著差异。不同时间内针刺之所以有时会产生明显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针刺效应,主要是由不同时间内机能状态的差异所造成的。比如偏头痛,患者的针灸最佳介入时机是在先兆阶段,此时介入疗效普遍好于患病期,且有较好的后效应。比如感冒,假如患者一出现“淅淅振寒”就积极治疗和出现高热再治疗,即使同样的治疗方法,效果显然不一样,针刺也是这个道理。然而这么短暂的时机究竟如何把握?一般疾病初期,邪气与正气斗争剧烈,但邪气与正气并未真正相合,正如《黄帝内经·离合真邪论》所说:“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也就是说邪气新入经脉之中,邪气立足不稳,正气和邪气乍离乍合,因此相关经脉搏动“时大时小”、“时陇起”、“循循然”的特殊表现,根据这种种不同的表现,医者以“三部九候”或“寸口”脉法诊察,就可以找到病邪侵入的部位,判断出正邪离合的态势,选择准确的治疗方法。《左传》中记载,宋楚泓之战,战争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本来宋军有先机之利,只要把握战机,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的时候发动攻击,宋军仍就有获胜的希望,但宋襄公却两次断然拒绝了部下的建议,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珍贵的战机已经失去,宋军哪里打得过强大的楚军,最后,宋国战败,宋襄公也因此腿部受重伤,第二年就病逝了。疾病就是人体内的战争,所谓 “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之愚当为医者戒。

2 缪刺时机选择问题

《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指出: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在整个病邪侵袭人体的过程当中,“入舍于络脉”才是缪刺治疗的时机。

病邪入舍于络脉有哪些表现呢?《素问·缪刺论》“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指出: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流窜到右边,在右边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是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络脉流布到身体四肢部;邪气流窜没有固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腧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状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状见于右,必须右痛刺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由于缪刺是刺其络,因此在临床上常取各有关的经脉在四肢端的井穴(四末为阴阳之大络)及皮肤部出现郁血的络脉。综上,缪刺的时机是在把握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及时的刺络,错过这个时机,缪刺的意义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3 从刺血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揣测缪刺的时机 既然缪刺是刺其络,那么在刺络的过程当中体质或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就会有不同表现。根据这些不同表现考察患者体质,揣测缪刺的时机。研究表明:针灸的时机因素并不是影响针灸效应的本质原因,而针灸时机因素背后的机能状态的差异才是真正决定针刺效应性质、强弱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不同时间内针灸之所以有时会产生明显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针灸效应,主要是由不同时间内机能状态的差异所造成的。我们要把握机体的机能状态,探查不同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不同状态,这对于针灸治疗至关重要。[1]《灵枢·血络论》讲述了络脉由于奇邪的侵袭而产生了充血、瘀血显现于皮下,治疗时一般可以采用针刺方法放其血,但在针刺过程中,有时可以出现各种情况,如刺血络时血出而仆,表示脉盛血虚;血出而射表示血气俱盛;血少黑而浊表示阳气蓄积;血出清而半为汁表示新饮而未渗于络;发针而肿表示阴积于阳;血出面色苍表示阴阳相脱;色不变而烦闷表示阴脱;出血多而不动摇表示阴阳俱有余。这些都是临床上经常碰到的现象,究其原因,有其共同点,就是体质对其的影响。体质导致机体机能状态不同,因此刺络的表现也就有很大差异。而医者的关键就是掌握这些差异进而分析病情,找到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针灸对于不同疾病的介入时机至关重要,缪刺的关键是在掌握这个时机基础上把握“刺络”的时机,而刺络的时机要综合考虑,不可泥执,始终应以动态变化的观点施针疗病。

[1]陈少宗.针刺时机作用规律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6-9.

猜你喜欢
刺络络脉邪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幸福来自感动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别轻易拔罐刮痧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结肠络脉探析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