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郭 云 邱 旭
(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①管理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1]。卫生资源可分为:卫生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资源[2]。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1]。姚玲亚认为卫生资源配置有两层含义:一是卫生资源的分配,即称为初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增量分配;二是卫生资源的流动,即称为再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
我国对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全面、系统地进行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卫生部于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开展了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了客观依据。现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已正式颁布实施[3]。但近年来,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卫生部门宏观决策层、微观管理层及卫生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卫生服务系统并没有完全满足全体居民获得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仍存在着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高、投入总量不足、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1.1 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高 卫生人力资源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已够用,但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管理相对滞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及配置不平衡等问题。据统计,全国卫生技术人员446万人,其中高级人员25万人,仅占5.6%;中级人员99.5万人,占22%;初级人员321.5万人,占72%;高、中、初级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为1:4:13。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不到2%,本科生仅占15%,大专学历占29%,中专学历占44%,无专业学历者占10%[4]。
1.2 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国家对卫生投入不足,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有效的筹资机制,约占世界20%的人口,仅享受了世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2%;政府财政支出中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降低,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2004年的4.5%。其占科教文卫事业费的比例,从1990年的13.44%降到了2003年的8.81%。这个比例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2004年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56%是居民个人承担。卫生服务负担大部分由居民承担,导致群众“看病贵”、“看不起病”,降低了个人卫生投资的积极性[5]。
1.3 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 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230万注册医生,比例约为600∶1,而美国为500∶1,相比之下我国人均医生占有率并不算少。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地区、城乡之间差距极大,市场经济的逐利和聚集效应导致高新技术与先进设备基本上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大医院,造成地区、城乡居民在保健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据调查,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全国47%以上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和49%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城市。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基层社区缺少卫生资源。
1.4 卫生资源质量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卫生资源过份地强调了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卫生服务条件的改善和人才的培养,导致卫生设施和卫生服务的质量较低,难以满足居民卫生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房屋破旧、设备落后、人才不足,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较低、能力较差[6]。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而发生明显变化,1993~2003年城乡居民的患病率从140.1‰提高到143.0‰,这说明医疗卫生技资源的质量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求医治病、追求健康的实际需要[5]。
2.1 按需分配 张同利等认为卫生资源在不同卫生机构间的配置依据应体现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因而不同等级或功能的卫生机构资源的配置应有所不同。由于绝大多数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是由基层卫生机构提供的,所以卫生资源配置应呈正三角形态,即资源配置越往基层卫生机构数量越大[7]。谭勇认为绝大部分门诊患者在基层医疗单位就可以得到合适的治疗。而住院患者则有较大比例需到较高级别的医疗单位就诊。因此在制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时,应分别制定医生和病床在各级医疗单位的结构比例[8]。
2.2 因地制宜 影响卫生服务需求的诸多因素,如人口、地域状况、现有资源配置状况、经济状况以及文化程度等综合考虑在一起,同时,结合城乡之间差异,采取双重体系进行资源配置的方法。王小合等认为卫生资源配置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卫生资源服务分布利用情况,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建立科学系统的配置模型,使区域内不同层次的卫生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9]。
2.3 加大和优化卫生投入 政府应适度地增加卫生投入,提高财政对医疗机构的补助比重,要保障综合疾病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妇幼卫生、医学教育、医学科研机构人员的开支和业务工作需要。新增卫生投入主要用于现有卫生机构房屋的改造,设备的购置、更新,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等,改善就医条件,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以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2]。强化卫生事业公益性,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从目前来看,如果提高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困难,至少也要稳定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证政府的卫生投入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10]。建设好重点专科和实验室,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完善服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和在职医师培训教育,建立大中小医院医师走读、兼职制度,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1]。促进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组建医疗集团,调整卫生资源的投入结构。
2.4 建立医学资源共享体系 当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医疗保健的观念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进程,全面了解我国卫生资源的客观状况,根据医学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开拓创新,开辟一条新的医学资源建设途径,构建适应我国医学发展的资源共享体系。强化医学资源信息网络建设,打通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的通道,减少卫生资源的重复建设,节约建设资金,实现我国卫生资源信息与服务的共建、共知、共享。促进卫生资源传播与共享,使医疗卫生资源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姚玲亚,姚玉泉.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探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5):28
[2]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7-279
[3]杨仁聪.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概况[J].医学文选,2006,25(2):351
[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6中国卫生人力报告[R].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
[5]尹奋勤.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8,(44):94
[6]张宗光.河北省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04):204
[7]杨敬宇,袁占国.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卫生资源,2005,8(2):51
[8]谭 勇,梁 勇,凌 莉.广东省城镇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05):268
[9]王小合,范亚峰.卫生资源配置方法学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03,6(1):39
[10]王小丽.广州市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构想[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12):18
[11]周小兰,李 菲.浅谈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