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源 刘海云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唐山063000)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神经血管疾患,以发作性的、多为偏侧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特征。有统计资料表明,成年人偏头痛的患病率为7.7%~18.7%。患者不仅因频繁和严重的头痛导致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也与脑卒中、情感障碍等多种疾患相关。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我们采用自拟清肝活血汤治疗偏头痛患者9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90 例患者全部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36例,女54例;年龄在25岁以下12例,25~40岁50例,40岁以上28例,平均年龄32岁,病程2月~3年,平均9.7个月。
诊断标准 参照《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1]制定。①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头痛发作持续4~72h;单侧性、搏动性,中或重度疼痛;头痛过程中伴随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畏声。②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先兆症状包括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如闪光、亮点、亮线、视野缺损;完全可逆的感觉异常,如针刺感和如麻木感;完全可逆的言语功能障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的过程≥5min,和(或)不同先兆症状接连发生的过程≥5min。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发生后60min内出现头痛,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清肝活血汤:龙胆草、决明子各15g,生甘草6g,黄芩、赤芍、川芎、桃仁、柴胡、白芷、元胡、郁金、白蒺藜各10g。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国药准字H10930003)10mg,1/d,晚服。两组均以20d为1疗程,同时嘱两组患者少吃油腻食品,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观察方法对治愈病例及有效病例进行3至6个月随访,对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及经治愈半年后的复发率进行统计并做统计学处理。
疗效标准 参照《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2]制定,采用疗效评价积分方法。①头痛发作次数:每月发作5次以上为6分,3~4次为4分,2次以下为2分;②头痛程度:须卧床为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为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为2 分;③头痛持续时间:持续2d以上为6分,持续12h~2d为4分,<12 h为2分;④伴随症状: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为3分,2项为2分,1项为1分。疗效标准:控制:治疗后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停药1个月不复发;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以上;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50% ;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以下。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40 例,显效32 例,有效10例,无效8 例,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痊愈23例,显效36例,有效15 例,无效16 例,总有效率82.2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 吴某,女,38 岁,教师。2011年10月3日初诊。患者左侧头痛1年加重3d,疼痛发作不定时,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经期前后加重,烦躁易怒,偶有恶心、呕吐,曾口服西比灵、去痛片疗效欠佳。现症见左侧额颞部搏动性疼痛,按压后疼痛减轻,心烦易怒,口苦,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查头颅CT 正常,TCD 示双侧大脑中动脉轻度痉挛,双颈动脉椎动脉超5000提示:正常。西医诊断为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辨证为肝阳上亢,瘀血阻络。治法:清肝泻火、平肝潜阳、活血止痛。给予自拟清肝活血汤,组成:龙胆草、决明子各15g,生甘草6g,黄芩、赤芍、川芎、桃仁、柴胡、白芷、元胡、郁金、白蒺藜各10g。日1 剂,分两次口服,5d后头痛明显减轻,继续服药15d,头痛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
讨 论 偏头痛发病机制复杂,在血管学说中,血小板5-羟色胺的释放代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偏头痛患者血中5-羟色胺释放因子的浓度增加,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增多,使脑血管收缩痉挛,引起缺血的前驱症状,产生搏动性头痛。
偏头痛属中医“头痛”范畴,又有“偏头风”之称,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肝郁化火,肝阳上亢,循经上扰清空,久致瘀血阻络,导致脑部气血逆乱,引发头痛。自拟清肝活血汤中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决明子、蒺藜解郁平肝潜阳,郁金、柴胡、元胡行气解郁,活血止痛,白芷祛风止痛,赤芍、川芎、桃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生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具有清热泻火平肝,活血通络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诸药合用可抑制血中5-羟色胺释放因子的释放,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供血的作用,从而调节脑血管平衡功能,解除血管痉挛,还可以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
[1]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组.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S].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695.
[2] 孙增华,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S].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