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主题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策略——从情感共鸣到价值共振

2013-04-07 14:49:33刘洪波
关键词:策略大学生课堂

刘洪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1]。“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梦想,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013年4月9日,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强调: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因此,将“中国梦”主题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堂教学中具有历史和现实的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还需要采取一些科学的教学策略。

一、题中之义:“中国梦”主题教育与《基础》教学的高度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100年”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中国梦”不仅仅是国人的梦,更是广大青年的梦想。周恩来总理在学业之初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梦想鼓舞了多少青年为祖国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袁贵仁曾经提到,当今的教育在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培养出心灵完美的一代接班人。“中国梦”主题教育在于帮助中国的青年真正了解“中国梦”的真实意义,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承载着教育大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将“中国梦”主题教育纳入《基础》课程教学中,在塑造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同时,能够引领大学生去追寻、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让“中国梦”成为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主题教育与《基础》教学在本质上是高度契合的,“中国梦”作为我党的最新执政理念、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和精神旗帜,成为2013版《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必然的。

二、坚定理想信念的支柱力量:《基础》教学贯彻“中国梦”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主席在讲话中说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千千万万个“我的梦”共同组成的。“中国梦”是祖国复兴之梦,是无数的先辈们共同打造,亟待青少年共同去实现的。要实现中国社会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所有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而当代青少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梦青少年教育读本》这样写道:“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成为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中国梦’的建设者、圆梦人”[3]。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是否能始终屹立在时代的前列,关键在于青年一代是否能够承担自身的使命和责任,是否立志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因而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而迫切。这不但关系到青少年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中国梦”是否能够由一个梦想转变为事实的关键。

刘云山同志指出,要科学地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实质,这表现在《基础》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大学生把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次,让大学生把握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遵循。再次,让大学生把握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进一步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努力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梦”主题教育贯彻到《基础》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支柱力量。

三、从情感共鸣到价值共振动:《基础》课堂教学中贯彻“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教学策略

《基础》课堂贯彻“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教学策略值得去深思和探讨。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搜集各种案例,凭借对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准确把握,可以引起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情感共鸣。但仅仅停留在情感共鸣层面还远远不够,很容易出现“听起来感动、想起来激动、做起来不动”的情境。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改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从情感共鸣飞跃到价值共振,让大学生把“中国梦”正能量带入自己的生活。

(一)教学准备策略

在物理学中,共振是指一个系统所受激励的频率与该系统的固有频率相接近时,系统振幅显著增大的现象。类似的道理,教师在课堂大谈特谈“中国梦”,而学生却通过各种媒介耳濡目染着负面新闻和负面事件,共鸣和共振就难以发生。所以,即便是一个高水平的演说家,若要自己的演说打动听众,实现价值共振,事前准备策略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准备比备课含义更广泛,至少还应该包括“备人”(师生)和“备法”(材料、方法等)[4]。

1.教学目标分析策略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它对教学活动起到引导和调节、评价的作用。一般而言,教学目标包含着知识目标、素质能力目标、价值观情感目标3个维度,《基础》中贯彻“中国梦”的主题教育,除了学生应该掌握“中国梦”内涵、意义、实现路径等知识目标,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目标外,最重要教学目标维度是价值观情感目标,其目标在于:让大学生更充分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与具体国情,明白自己肩上所承担的巨大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国家凝聚力;让大学生更充分理解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每一个人的追逐梦想的努力,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让大学生更深刻认识要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让大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虽行程过半,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动摇、松懈、折腾。价值观情感目标的最后落脚点就在于教育大学生,民族复兴的重任就落在年轻大学生的肩上,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为实现中国梦脚踏实地作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2.教学主体分析策略 2013年秋,95后的年轻人将走进校园成为大学生,他们的认知基础是什么,关心什么,喜欢什么,崇拜什么,爱好什么,厌恶什么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95后大学生所处的信息时代也意味着他们视野宽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意味着他们通过各种新媒体了解社会,用自己的价值体系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意味着他们有着活跃的思想,极易受到引导。针对于95后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和情感特征,使得包含“中国梦”的《基础》课程在塑造大学生“三观”、坚定理想信念等方面显得更加重要。

教师不仅是要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而且其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风格也亟待转变。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是内化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无论其有多么的仁慈[5]。95后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的形成,有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同时内心存在排斥和批判的心理。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学生为本”,就是要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6]。

3.教学材料的选择策略 要在《基础》教学中贯彻“中国梦”主题教育,实现从情感共鸣飞跃到价值共振,教学材料的选择策略是关键环节。首先,教学教材要能够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前提条件。其次,教学材料的内容要符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材料,如选择学生生活周围的真人真事的案例进行引导。再次,教学材料要突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使得教学具有亲和力。教学过程并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的修改、补充、重组,实现教材的情景化,从而更有利于被学生接受。最后,教学材料的选择还必须“有破有立”,“破为了立”。“立”固然是一种方式,但“破”也是种手法,先把陈旧腐朽的,与“中国梦”相背而驰的事件、现象揭发了,批判了,“立”才有现实的支持,否则一边讲着大道理,一边还在耳濡目染着社会的丑陋和不文明的现象,那么“中国梦”主题教育只是空中楼阁,无法令人信服,不破不立就是这个道理[7]。

(二)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内容和关键部分,因此教学实施策略既要满足基本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同时又要符合当时的教学环境和情境。有效的教学实施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1.积极情绪维持策略 进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时要注意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基础》从名称上看,是侧重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但从本质上看还是属于政治性强的课程。因此,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在“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时候要掌握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情绪的变化,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在坚持教材的基础之上,以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为出发点去进行“中国梦”的主题教育,适当的提高理论的难度,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学习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其次,还要注重“中国梦”主题教育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树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与社会公益心。大学生毕竟是素质较高的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通过“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主要传递者。当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中国梦”能够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种强化的推动力量,将“中国梦”的正能量全面代入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中。

2.教学内容的传输加工策略 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课堂教学内容一般指教师在课堂上所教学科的知识,它是“传授给学生的全部信息”[8],因此教学的传输和加工就尤为重要。首先,在教学内容的传输上,在“中国梦”主题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表达和运用。在“中国梦”主题教育中,教师要多采用情节语言,在课堂上多采用提问和对话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深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其次,在课堂内容的传输上,采用媒体嵌入的方式,如PPT、视频、音乐等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实现途径,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最后,建立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课堂活动方案。根据每次课的目标指向,设置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活动方案,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生活和学习中实际的案例,支持学生向内挖掘实现价值共振的潜在能力,向外激发传递正能量的更大可能性。通过这样的传输加工策略,改变以往“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的学习效果。

3.有效认知指导与干预策略 在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的条件下,教师在课堂上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战胜智能手机,把学生吸引过来。这就需要有效认知指导与干预策略。首先,教师在进行“中国梦”主题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去观察学生的反映,及时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反应情况与注意程度,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或适时的加快或者减慢教学的进程,强化信息接收。其次,给学生适当的压力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事先准备一些“中国梦”的案例,让学生之间互相分析和总结,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好的发言要及时表示肯定和赞同。在“中国梦”主题教学中,要形成全方位的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有效认知指导与干预策略还包括课堂节奏的把握。控制课堂节奏的方式可以是提出问题或引出矛盾后,保持沉默一会,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如引出概念相近的两个词,“中国的梦”(China Dream)与“中国人的梦”(Chinese Dream),让学生充分思考;可以是在停下来让大家相互讨论一下;可以是有意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如有意混淆“中国的梦”与“中国人的梦”,激发大家由被动地“认同”转为主动地“批判”,形成共同“关注、质疑、提问、总结”的氛围。

4.课堂秩序管理策略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秩序,很多教师恐怕有着切身的体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为行为,包括迟到、缺勤、早退、手机上网等;二是参与问题,包括不带教科书、不主动回答课堂问题、被动参与课堂讨论、不主动完成课堂及课后作业等[10]。在“中国梦”主题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对于课堂秩序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粗暴简单,以力服人。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关键,只要他们得到了尊重和自信,课堂秩序也会大大提高,因此,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采用表扬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抒发自己的见解和愿望,并且对于学生提出关于梦想的设想给予一定的肯定,通过鼓励来实现对消极参与的破除,从而形成融洽默契的课堂秩序。

(三)教学监控策略

1.课堂互动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进行提问,同时倾听学生的对答,了解学生的动态。首先,课堂互动策略最重要的问题是课堂互动的切入点的选择,即对于问题的提出要注意问题是否具有价值,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时刻关注问题的进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在“中国梦”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畅谈“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环境,并通过分组讨论的多向互动模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交流上。同时播放影音视频资料,关注中国伟大复兴历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达到师生互动交流。其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教师可针对某一焦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比如“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与区别,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行总结,并且展开辩论会模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避免学生的漠视心理,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引发对“中国梦”这一主题的感悟和反思,并得到升华。

2.教学反馈策略 教学反馈不是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的一种信息收集,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进行的信息收集,教学反馈能够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能够调整自己的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教学反馈策略主要包括课堂提问策略和作业策略。高效能的教师更注重课堂提问策略,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来创造良好的反馈机会。教师教学不是一味的知识的传授,而要设计合适的问题,掌握提出问题的适当时机,提出的问题要符合“中国梦”的主题内容,多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提问过程中,强调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积极的鼓励学生去思考。在作业策略中,关键之点在于少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教师应该通过学生回答“为什么”找出下一阶段讲解的重点与难点,同时还要起到引导的作用,积极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回答不当的问题则采用温和的方式进行引导,加深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结语

中国梦”主题教育在于帮助中国的青年真正了解“中国梦”的真实意义,培养朴素的爱国热情和美好的情操,旨在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基础》课程就承载着教育青年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在《基础》课堂上贯彻“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实现从情感共鸣飞跃到价值共振,尊敬教育教学规律,讲究科学的教学策略是必然的。而教学策略又是复杂多样,影响因素比较多,该文仅仅是对某些环节的关键问题做出粗线条的概括,还有很多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因情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去探究,真正实现“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1]冷溶.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04-26(8).

[2]李章军.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3-04-09(1).

[3]刘彬.中国梦,青年梦——冯刚谈《中国梦青少年教育读本》[N].光明日报,2013-07-23(12).

[4]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40.

[5][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

[6]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72.

[7]刘洪波,龙秀雄.在融合中呈现力量:论重大事件与理论教学[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6):76-78.

[8][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98.

[9]尚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型课堂秩序及其构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5):132-135.

(编辑:刘伟霄)

猜你喜欢
策略大学生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我说你做讲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