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产生的原因探析

2013-04-07 12:40汪青武
关键词:潜规则官场腐败

汪青武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在中国古代和现代官场,一直存在着潜规则。潜规则问题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社会问题。潜规则作为一种文化,其存在必有历史的传承,我们有必要探索其产生的根源,以期寻找更好的解决路径。在我国现阶段,潜规对社会的危害日益严重,有必要深入研究。

一、潜规则的概念

“潜规则”是一种古老的历史现象;作为一个新鲜的历史学概念,是吴思先生发明的。吴思在检阅历史时敏感地观察到,在传统中国,“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公开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他在其代表作《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对“潜规则”一词作了五条定义:第一,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第二,这种行为约束,依据当事各方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第三,所谓约束,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对这种利害后果的共识,强化了互动各方对彼此行为的预期的稳定性;第四,这种在实际中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第五,通过这种隐蔽,当事人将正式规则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之中,凭借这种私下交易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通过以上吴思先生对潜规则的界定可知道,官场潜规则就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与经济条件下,官场这一特定组织结构内的成员在长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的总结,并直接规范和约束其政治行为。这种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虽未在书面上有所呈现,但它进入了官员的心理层面,沉淀在他们的心理意识当中,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这种影响具有强烈的约束性以及稳定性。

二、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的特征

第一,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具有利益诱致性。利益是官场潜规则产生的重要诱因,利益诱致性指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的重要特征。官员通过潜规则获取巨大的好处以维持自身的各项巨大开支。这往往与官员的产生途径有关,中国古代的官员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取得功名,在此之前,他们是一介贫困书生,要想在官场这个充满各种关节需要打通的上流社会生存,必须找到“开源”的门路,无疑潜规则对其具有巨大诱惑并符合其利益。

第二,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具有广泛性。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将所有正式规则的代表都囊括其中,上至宰相首辅下至七品知县,形成了利益相关的巨型网络,每个官员都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对于新进入者,学习潜规则是一门必修课。其广泛性不仅体现在官员拒斥潜规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还表现在民众对其的认可。当然这种认可来源于其利益的衡量。因为反抗的结果是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付出了代价的结果是一无所获,权衡利弊之后,接受和认可官场潜规则也便成了必然。因此,官场潜规则更加猖獗。

第三,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这种规范性及稳定性突出的表现在送礼的多少,时间,以及送礼的方式上。清朝送礼有固定的时间和明确的由头,如春节、端午和中秋以及官员生日及官员夫人生日要送,称为“三节两寿”,官员到访或出访收受的称之为“程仪”,求人办事要送的称之为“使费”,需要中央和上级批准请示项目等递上去的称之为“部费”,冬天送“炭敬”,夏天送“冰敬”或“瓜敬”,以至于给领导的跟班、看门送的“跟敬”“门敬”等等。

三、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的原因

1.皇权专制:潜规则产生的政治基础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相对封闭的政治生态中,形成了以皇权专制主义为传统的融政治与道德于一体的政治体制。以中央集权为特点的封建皇权专制、以委任制为主体的官吏选拔制度、以宗法制为根本的社会结构以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共同构筑了中国特有的政治传统。皇权作为一切权力的源头有绝对的垄断地位。皇帝是一切政治资源的掌控者,各级官员代皇帝管理、掌控各类政治资源,官员的权力来源于皇帝的授予。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说过:“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趋于绝对的腐败”。孟德斯鸠也曾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拥有的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不受制约的权力必将走向腐败”。从权力本身的性质来看,任何一项权力都具有腐蚀性。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高于一切权力,国家命运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品行和才干。一般在朝代的早期,君主都比较贤明,因此会出现盛世,而在一个朝代的晚期,君主昏庸堕落,此时,皇帝是最大的腐败者,潜规则表现的更加赤裸裸。

作为皇权代理人的封建官僚集团,他们从中央到地方在各个层级替皇帝掌控各种政治资源,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绝对服从于皇帝。这些官员打着皇权的旗号凌驾于王法(正式规则)之上,他们的行为极少受到制约。因此他们便掌握了吴思先生所称为的“合法伤害权”,即当今社会所指的“自由裁量权”。美国研究腐败问题的专家、经济学家罗伯特·克里特加德曾概括了一个著名公式:腐败条件=垄断权+自由裁量权-责任制,这充分显示了自由裁量权与腐败的相关性。从潜规则的定义可知,潜规则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腐败。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惆怅》一书中指出,潜规则现象应该是一种非典型腐败。所谓非典型腐败就是看起来不像腐败或不被认为是腐败的腐败。由此,权力是腐败的根源,中国古代社会封建专制集权是潜规则产生的基础。

2.小农经济:潜规则产生的经济基础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潜规则是一种非制度文化,其产生必然依附于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个体农户自给自足,受封建地主的剥削,同时受传统官僚集团的支配,这是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最根本的特征,也是我国传统封建政治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分散性,他们之间缺乏共同的政治联系,无法确立共同的政治利益。因此,在传统封建社会中,凭借自身的力量,个体农户无法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因此,在小农经济时代,行政权力支配着社会,潜规则有了其大行其道的生态环境。

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主要特点是传承性、温和性。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华民族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特点,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拼命。这样一种忍耐力对潜规则来说是一种好的生存环境,何况拒斥潜规则的成本还要大于利益本身。关于这一点,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中阐述道:“老百姓是个冤大头。且不必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更不必说什么‘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人家骂了他,打了他,吸了他的血,他连人家的家长哭诉告状都找不起。唯一合算的选择,只剩下忍气吞声,继续让人家吸血。”由此可见,处于小农经济时代的个体农户无力与庞大的封建官僚集团抗衡。搜刮老百姓是各级官员的共同利益所在,要想反抗,必须走向联合,然而处于小农经济时代的人们无力走向联合,因此对于潜规则的运行,只能默默忍受了。

3.经济人的利己特性:潜规则产生的人性基础

“经济人”,即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的试图获得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从经济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时从吴思先生对潜规则的定义中也可以看到遵从于潜规则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二者的目的如同出一辙。马克思说:“只有利己主义的个人才是现实的人”,“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经济人”的利己特性的理论假设不仅适用于经济学,同样适用于现实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它是一个简单而又最基本的现实,同时表明“经济人”的利己属性的客观存在性。从吴思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得知,潜规则产生盛行于我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官僚集团内部,它的本质就是谋取私利,是当事双方或者多方经过博弈而产生的一种均衡。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利益”二字贯穿于潜规则形成、实施等各个阶段。如吴思先生总结出的“新官堕落定律”,它本身就是利益权衡的结果。

和西方学者提出的“经济人”假设相似的是中国历史上荀子的“人性恶说”,潜规则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之上的。李宗吾在《厚黑学》中系统阐述了这一观点,强调从人性的恶来解读潜规则,人性的中的阴暗面从本质来说终究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此,归根结底,在古代中国社会人性的自私是由其低下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正是这种自私奠定了潜规则盛行的人性基础。

4.儒家文化:潜规则产生的文化基础

用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的观点,中国封建社会盛行的儒家文化既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儒家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基本上是情感主义的道德,这种道德源于人的最初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天然的情感联系,道德的压力来源于这种情感的联系程度。所谓亲疏之别,爱有等差,孟子说“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所以亲爱之必须富贵之,只是一种道德义务,而且这种义务随着情感的联系程度而不断加强。因此,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社会”。这些圈子内的人相互信任,交往密切,利益共享。这种以人情为基础的利益分配必然导致在显规则之下潜规则的盛行,这也是官场潜规则在中国得以运行的基础。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历代都重农抑商。战国以后,我国社会鲜明地形成了士农工商四大阶层,然而农工商被认为不是正途,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正途。因此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感慨。然而官位是个稀缺资源,迫使人们利用非正常手段(潜规则)而达到做官的目的。

儒家文化中不乏愚民思想,这也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将其搬到统治地位的原因之一。孔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谓“三畏”有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以及董仲舒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典型的臣民文化。这些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温顺与卑微的性格,然而同时也为潜规则大行其道开辟了道路。通过儒家文化的教化,老百姓以和为贵,忍让负重,不到不堪忍受,不与官争。

综上,潜规则在我国古代社会盛行,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这些原因的探析对于当前我国社会潜规则盛行的根源探索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以古为鉴,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逐步消灭。

[1]吴 思.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沪宁.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李昌伟.政府管理中的潜规则探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张 婉.中国地方行政潜规则问题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金 丽.中国公共权力潜规则产生原因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8]潘雪江.潜规则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9]李昌懿.政治文化视角下的官场潜规则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猜你喜欢
潜规则官场腐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清代阅卷潜规则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潜规则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潜规则
办公室潜规则Ⅳ
腐败至死怎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