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2013-04-07 12:09凯,朱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12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进针

吴 凯,朱 丹

(1.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针灸科,重庆 401120;2.重庆市肿瘤医院针灸科,重庆 400038)

朱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吴 凯1,朱 丹2

(1.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针灸科,重庆 401120;2.重庆市肿瘤医院针灸科,重庆 400038)

朱丹主任医师为重庆市针灸学会原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耳穴专委会常委、诊断组组长,重庆市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50余年,擅长针灸、耳穴诊治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其治疗周围性面瘫见解独到,介绍如下。

1 分型分期论治

周围性面瘫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面部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为本虚标实之证。因此,朱老师根据病因病机分为风寒型、风热型及气血亏虚型。风寒型发病前常有受风受凉病史,口眼歪斜常伴有风寒症状。风热型则多继发于中耳炎、乳突炎、头面部带状疱疹或风热感冒之后,为风热或热毒之邪侵袭少阳、阳明经脉所致,口眼歪斜常伴有风热症状。气血亏虚型多见于老年人,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而患病,口眼歪斜常伴有肝肾不足之征。

根据病程,朱老师分为急性期(1~2周)、恢复期(2周~6个月)、后遗症期(6月以上)三期。急性期的面神经处于炎症水肿期,特别是在前5天,病情尚未稳定,邪盛正衰,症状可能继续加重,患侧宜少刺、浅刺、轻刺,以捻转泻法为主,且配合远端取穴,还可采用耳尖放血,耳穴贴肾上腺、内分泌,患侧翳风穴可穴位注射疗法。恢复期正气渐复,治宜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取患侧面部穴位和远端肢体穴位,如对侧合谷、双下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针刺宜稍深,刺激稍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且多配合电针、耳穴贴压疗法。后遗症期邪气羁留,耗伤气血,可遗留后遗症或并发症(如面肌痉挛、倒错等),此期应多采用局部透刺或健侧针刺法。或釆用温針灸法和面神经干弹拨疗法。

2 针灸治疗举要

2.1 针灸配合药物注射治疗

朱老师用体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同时,常配合温针灸法,特别强调在周围性面瘫恢复中后期及后遗症期的使用,常可提高疗效。因邪气羁留,耗伤气血,面神经处于睡眠或轴突功能变性状态,可遗留眼睑闭合不全、额纹部分或全部消失、口角歪斜、耸鼻无力等难治性症状。而温针灸法可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促进气血运行、机能恢复。选穴主要以双侧足三里为主,配合中脘或气海等穴,每穴20min,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还可用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于阳白、颊车、地仓等面部腧穴穴位注射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急性期如耳后疼痛明显,可配合翳风穴位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以减轻炎症水肿,每日1次,连续3次,后改为维生素B12注射液0.25mg、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10mg混合液肌内注射以营养神经。

2.2 耳穴贴压配合电针治疗

朱老师治疗周围性面瘫,常配合耳穴贴压疗法,主穴选取面颊区、眼、口、额、皮质下、脾、肝,急性期配耳尖放血及耳贴肾上腺、内分泌。单侧耳尖三棱针放血,交替进行,5天为一疗程,具有祛瘀生新、活血消肿、泄热消炎、通络止痛等作用。配合耳贴肾上腺、内分泌,每次按压约5min,3天换贴1次,双耳交替贴,则消炎止痛之效更佳。急性期后配心、胃、肾、神门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还有镇静安神之效。电针虽有消炎止痛、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但刺激强,朱老师不主张在急性期使用电针,只在病情进入恢复期,炎症、水肿基本控制后,才开始使用电针,以利于肌肉功能恢复。一般针刺得气后,第1组为阳白和太阳,第2组为地仓和颊车,第3组为下关和颧髎,第4组为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疏密波,缓慢增加强度,以有胀麻感或面部肌肉轻微跳动,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5min后关闭电源5min,如此循环总计3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朱老师强调,开始使用电针时强度不宜过强,以后逐步増強。间歇通电是为了避免因神经过度兴奋而产生抑制,反而使受损神经不易恢复。

2.3 面神经干弹拨治疗

面神经干弹拨疗法适用于治疗2个月未愈的恢复中后期及后遗症期,针对神经功能未完全恢复所遗留的部分顽固难治性症状(如眼睑闭合不全、额纹部分或全部消失、口角歪斜、耸鼻无力),能促进睡眠神经苏醒。刺激量大,可激发三阳经经气,促进失调经筋功能恢复,又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面神经颅外分支,修复变性轴突部分功能,产生一定的神经动作电位,使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促进患侧肌力恢复。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分为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颧支有3~4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颊支有3~4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下颌缘支分布于下唇诸肌;颈支支配颈阔肌。神经干弹拨时可选择相应神经。面神经干弹拨法需要5号金属空针头数支(针尖磨成钝圆状,高压蒸汽灭菌消毒),7号一次性空针头数支,口罩、帽子、无菌手套、无菌沙布块、消毒棉签、龙胆紫、直尺等。眼睑闭合不全者以上关穴与太阳穴连接的中点为进针点,弹颧支;额纹部分或全部消失者以阳白穴作为进针点,弹颞支;口角歪斜者以口角与耳垂连线的中点为进针点,弹颊支、下颌缘支;耸鼻无力者以下关穴为进针点,弹颧支。依据病情和患者耐受情况选2~3个进针点,并用龙胆紫作好标记,进针点常规碘伏消毒。先用7号一次性空针快速刺破操作点皮肤,轻轻摇大针孔退出,再用钝圆状5号金属针刺入,轻缓的探寻弹拨神经干,医者手下有弹琴弦一样的感觉,患者有张驰有度向四周串麻的感觉。每次进针点应弹拨1~2min,间歇2~3min,总治疗时间15~20min为宜。出针后需迅速用消毒棉签压迫针孔片刻严防血肿和感染,并在针孔上贴云南白药创可贴,同时患者卧床休息30min,以观察病情,无不适后方能离开。3~5日内保持局部清洁,预防针孔感染。每周1次,4次为一疗程。

3 典型病例

刘某,女,43岁,于2013年3月11日初诊。3天前受凉后觉右耳根枕部酸胀疼痛不适,2天前开始出现口角歪向左侧,右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右面颊进食时滞食,右侧口角流涎,饮水漏水,鼓腮吹口哨时漏气,舌前2/3味觉减退,无听觉过敏,耳廓周围无痛觉减退及疱疹。查右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右眼裂增大约2cm,右角膜反射消失,右鼻唇沟变浅,患侧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左侧,患侧翳风穴明显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诊断为周围性面瘫。辨为风寒型。治以祛风散寒止痛,温经通络。初期取患侧太阳、下关、迎香、地仓、风池穴,用捻转泻法配合对侧远端合谷及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用平补平泻法,面部诸穴位均浅刺、轻刺激,留针30min。同时翳风穴位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每日1次,连用3天,后改为维生素B12注射液0.25mg、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10mg混合液肌内注射以营养神经肌肉。单侧耳尖三棱针放血1~3滴,两耳交替,每日1次,共3次。治疗3次后耳根枕部疼痛消失,继续针灸7次后流泪减轻,右眼裂变小约1.5cm,但眼睑仍闭合不全,口角向左歪斜好转,右面颊滞食感减轻。休息2日后继续第2疗程,初期选穴基础上加阳白、四白、攒竹、睛明、人中、颊车、颧髎、牵正、承浆等穴,用平补平泻法,刺激稍重。阳白和太阳、地仓和颊车、下关和颧髎、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五组穴导电针仪,选用疏密波,通电5min后关闭电源5min,如此循环总计3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同时配合阳白、颊车、地仓、翳风等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耳贴面颊区、眼、口、额、皮质下、内分泌、脾、肝、心、胃、肾、神门等耳穴,3天换贴1次,双耳交替贴。经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继续巩固治疗5次痊愈。

4 体 会

朱老师根据周围性面瘫各期病机变化采用有针对性的针灸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及辨证思想。朱老师主张在针灸治疗的同时还应疏导安慰患者,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同时,嘱患者外出戴口罩,以防耳后受风寒,夜间睡觉戴眼罩防灰尘入眼引起炎症。要求患者每天用饱和盐水热敷面部以减轻针刺疼痛。

R249.7

B

1004-2814(2013)12-1057-02

2013-07-19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进针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