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新农村发展的作用分析

2013-04-07 11:20赵伟科
关键词:体育场地农民农村

赵伟科, 赵 刚

(1.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2.山西省阳高县四中,山西阳高038100)

1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内涵

2006 年初,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颁布与实施, 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农村体育的热切关注,对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具体内涵总结如下:

第一,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重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重点是每村配备两张室外乒乓球台, 一块标准的篮球场及一副标准的篮球架, 同时鼓励人口多或经济发达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 实时增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第二, 行政村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主要阵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 发展农村体育, 它所针对的对象是行政村,而不是其他地方。

第三, 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重要内容。要更好的开展农民体育活动,需要引导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并对农民体育进行科学的指导,需要农民体育服务体系的导向与配合。

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新农村发展的作用

2.1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明程度

新农村建设根本任务是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 在农村,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滋生蔓延, 封建迷信, 道德滑坡等现象屡见不鲜, 尤其是赌博现象, 在忙碌了一年后, 冬季无事可做, 相当一部分农民参加聚众赌博, 甚至是不分白天黑夜大肆进行赌博, 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影响了农村的社会治安以及农民的正常生活。如何让农民远离赌博,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有地方流传“建一片球场, 少十个赌场”,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以来, 全国各地响应国家政策,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 引导农民进行健康娱乐、快乐休闲, 使农民不出村就可以进行体育休闲, 同时, 各地区利用节假日组织体育下乡活动, 开展农民易于参加的, 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或比赛。2012 年10 月22 日, 山西省以发展农民体育为目标, 开展了“体育三下乡”健身活动走进革命老区灵丘县活动;侯马市于2012 年2 月开展了“春季农民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大拜年”活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抵制了各种腐朽思想的侵害, 减少了传统陈规陋习的发生, 净化了农村社会风气。

2.2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城镇化进程中, 大规模的农民向非农业或城市转移, 这些人群中, 相当数量是较高素质的青壮年或比较富裕的农民, 留在农村的是一些素质较低或贫困的劳动力, 这是造成农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农民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前苏联经济学家依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相比, 劳动生产率要高0.6% - 10%[1]。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以来, 各地区加大了农村体育工作的力度, 引导农民积极的、科学的参与体育锻炼, 以提高农民的体育参与意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身体素质, 使农民们体力充足、精力旺盛, 并预防与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 通过体育与娱乐的方式, 并加快体力的恢复, 使农民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劳动中,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另外,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必然导致农民体育人口的增加, 产生体育消费的可能性增大,同时, 也拉动了农民对诸如零售业、服务业等方面的消费, 可有效地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2.3塑造文明农村形象,展示农村风貌

一个农村的形象, 是农村外部形象和内部品质的完美结合, 外部形象由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等要素构成, 内部品质由农村的道德、文明等精神因素构成。长期以来, 由于农村的经济、文化等原因, 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缺乏等现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可有效的提升农村形象, 展示农村风貌,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塑造农村的外部形象。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以来, 各地区加大了对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 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路径、健身广场等随处可见, 截止2012 年9 月, 北京、广东、江苏、宁夏、福建和山西六个省(市、区)完成体育场所“全覆盖”。就山西省而言, 国家和省两级共投入引导资金4 亿多元, 匹配全民健身路径器材1.4 万条、篮球架1.9 万副、乒乓球台1.2 万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增添了农村公共场所中的文化设施, 提升了农村的外在形象, 为农村的风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 提高农村的内部品质。近年来, 随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不断完善, 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迅速升温。尤其是在农闲时, 独具特色的农民运动会, 体育比赛, 如: 抗旱提水保苗赛跑、插秧、抛掷秧苗比赛, 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轰轰烈烈的活动场景, 呈现出一派欢天喜地的喜庆气氛, 体现了和谐的农村精神风貌, 形成了农村生活的新气象。

2.4完善农村体育的政策体系,推动农村体育发展

政策法规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调节器, 体育事业也不例外, 体育政策法规的质量关系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兴衰。近年来, 随着社会与体育实践的要求, 群众体育政策不断进行调整, 数量也迅速增加,对农民体育的关注程度也逐渐提高。如: 1995 年6月20 日, 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 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 做好农村体育工作。在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 我国的群众体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从整体看, 农民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相对较少, 这与我国的体育政策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大多数的政策法规是针对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 具有普遍性, 而没有考虑到农民体育锻炼的特殊性。

2006 年3 月1 日印发的《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对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项目、建设要求、实施对象、投资原则和方式作了明确的规定, 并提出要积极稳步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部专门针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 它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民体育的发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行以后, 各地相继颁发了符合本地特色的实施方案, 如: 2006 年6 月山西省颁发了《山西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方案》, 2006 年8 月山东省颁发了《山东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办法》。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行后几年的农村体育发展可以看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颁布与实施, 不仅完善了农村体育的政策法规体系,而且促进了地方体育政策法规的发展, 推动了农村体育健康、快速发展。

3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农民发展的作用

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体育意识

绝大多数农民长期以来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这种体力劳动虽然也是四肢活动, 但它是局部肢体单纯而机械的活动, 如果不进行调整, 很容易造成机体的损伤或畸形, 然而, 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 接受信息相对滞后, 农民体育锻炼意识薄弱, 认为只要劳动就不需要体育锻炼,制约农民体育的发展。

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过程中, 各地利用各类媒体,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了农民体育宣传发动工作, 如: 电视台、悬挂横幅、政府网站、板报宣传、张贴宣传标语、组织体育下乡活动等。 广泛宣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义和作用, 宣传体育科学知识, 传授体育技能, 转变农民的体育观念, 使农民走出“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活动”的误区, 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

3.2丰富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已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求, 对文化的需求, 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被农民称为“第五元素”的运动, 已逐渐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可见,参加体育锻炼, 享受运动乐趣已逐渐成为农民生活需求, 特别是一部分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 他们开展模仿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休闲娱乐, 如何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 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拉近了农民日常生活与体育的距离, 同时, 以此为契机, 构建了面向广大农民的体育服务体系, 开展了具有普及性和趣味性的农民体育活动, 引导农民把更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使体育走进农民的日常生活, 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3.3增加农村基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健身需求

必要的体育场地是农村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活动平台。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体育投入较少, 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就山西省而言, 截止2003年底, 全省共有体育场地17 716 个, 体育场地面积为27 098 105 m2,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82 m2, 严重落后于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 m2)[2], 且大多数体育场地分布于城市, 农村的体育场地严重不足,少量的体育设施大多也破旧不堪,无法使用, 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符合民心、顺意民心的幸福工程, 它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以来, 各级政府加大了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山西省而言, 截止2012 年, 全省共有30 768 个农村(包括28 200 个行政村和2 568 个自然村)建有体育场地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为1.5 m2[3],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改善了农民基础体育场地设施条件,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健身需求。

3.4完善农村体育组织机构,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培养

体育组织是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基本依托。农村体育骨干在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中也占据重要的地位, 可以宣传体育活动的意义, 经常性的组织与开展体育活动, 引导农民科学的健身。自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来, 山西省群众体育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截止2012 年, 全省11 个市全部设立了体育总会, 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近4 万人[4]。近年来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虽然大幅增多, 但由于城乡基础条件的差异,大多数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留在了城市, 只有为数不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选择农村, 这些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带动了一大匹乡村骨干、教师、农村大学生成为体育骨干, 有效地缓减了农村体育骨干缺乏现状, 带动了农村体育的发展[5]。

[1]周西宽.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2]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 2005.

[3]李雪颖, 王宏德. 山西村村有健身场地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5 平方米[N]. 中国体育报, 2012 - 09 - 26.

[4]孙刚, 李茂. 山西省农民体育参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8(6): 75 - 78.

[5]赵伟科. 农民工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价值分析[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8(6): 85 - 87.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