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学计划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2013-04-07 08:40郭翠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学术计划

郭翠婷

(湛江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一 当前教学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计划制定主体过于单一

制定教学计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什么和达到什么样目的的抉择过程,涉及社会、政府、教学和学习四个不同层次,囊括社会发展、学科知识和学生特征等诸多因素,单单依靠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是难以进行有效决策的。例如决策信息的采集就是一项组织工作量大,数据统计复杂的工作,从精心设计调查方案,到抽样调查,数字记录及数据处理,都不是个体所能完成的。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因为人才培养规格中关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描述往往是模糊的,无法用准确的数字语言来表述,而且在课程的改进能提高教育质量这个基本理论假设上,目前也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科学地加以证明。

(二)教学计划学术事务的管理方式过于行政化

学校的内部事务可以分为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高深知识对工作的支配程度。教学计划的设计无论从制定前对专业人才需要信息的获取、识别和整合,还是设计中对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及设计后的评价和修订活动,都需要设计者依据教育的规律与专业知识做出价值判断和决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按照行政组织结构来设计教学计划的管理机构,按行政组织的方式进行计划管理权力的分配,致使行政权力介入过多,学术权力的地位反被弱化。主要表现在教学计划的编制工作都是靠行政机构来组织和推动的,学校学术组织对教学计划只有审议权和咨询权,无决策权。

(三)教学计划缺少审议环节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评价过程要包括核实、调查、反馈与修改、确认四个环节。先是根据有关规定,对教学计划的“量”进行核实,如学时数、学分总数、课程门数、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开出数等,然后是评价者进行调查访问,听取制定者的陈述理由,接下来是反馈意见并要求制定者修改,最后对修改后的教学计划做出确定性的评价。但是当前教学计划审议的模式,一般是评价主体阅读教学计划后,做出个人判断,缺少调查、陈述、修改后评价的环节,使评价活动流于形式。何况评估者和被评估者间往往缺乏互动,只局限于专家们的理性判断,这种单一层面的评估形式其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 教学计划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学计划管理的实践探索时间不长

由于受“苏联”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计划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建国以来,教学计划经历了大大小小的5次修订。如20世纪50-60年代学习苏联进行了旧课程体系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处于无政府管理状态;70年代后期国家拨乱反正,收回对教学计划的管理权,制定了全国统一要求的教学计划;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教学计划处于深刻改革时期,调整课程结构,增大选修课程和应用课程比例,推行学分制等;90年代中后期,国家对原有的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修订,并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掀起了新一轮的教学计划改革。在这几次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始终充当着发动、策划、领导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计划管理的理论薄弱

从目前国内对教学计划管理的理论研究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人们研究的侧重点是“计划内容应该如何”,如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课程来培养、培养方式又是怎样的等等,而从管理角度对“如何编制计划”的研究并不多见,其中关于教学计划制定的主体选择、认证程序、评价标准等问题,又是最为人们所忽视的。二是,介绍了国外的一些课程管理和课程编制理论,但把这些理论转化成符合我国国情特色的成果不多,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不强。三是,缺乏将有些实践中的新方法和新思想上升为理论研究,只作经验总结,推广不够。因此,当国家把教学计划的自主权下放给学校,而大部分学校对如何科学地管理教学计划几乎没有多少理论上的准备。

(三)观念认识的不到位

观念对人行为的产生起着最根本的推动作用,缺乏对教师、学生、课程及学校正确的认识是产生教学计划管理问题的思想根源。

(1)教师观。可能长期以来受自上而下管理方式的影响,大家在观念上认为计划管理是领导的事,与教师的关系不大。把教师只看作既定计划的忠实实施者,觉得教师没有必要参与教学计划的决策,教师专业水平如何对于计划发展是无关紧要的。对教师而言,历来都是执行者,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计划管理与已无关的想法,加上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也就无暇顾及课程体系改革;更有甚者把按计划要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当成是额外的负担和压力,从而产生抵制计划的行为,漠视培养方案,一意孤行,成了教学计划实施的最大阻力。

(2)学生观。教学计划是重要的育人载体,毫无疑问,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关于学生要不要参与教学计划管理的问题一直为人们所争论。反对者认为学生的要求往往是不成熟的,他们可能会过分重视眼前的需要而忽视长远的利益,急功近利,何况涉足学术领域不深,很难做出有效的决策。支持者则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出发,认为学生应该参与计划管理,但对学生如何参与计划管理尚未达成共识,以致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3)教学计划观。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教学计划是国家、学校预先计划好的方案,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严格遵照执行的课程文件。它是静态的、稳定的和封闭的。根据现代课程理论,课程是教育情境与师生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影响教学计划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如教师专业水平、学生的个性特征、社会期望、学校物质设备及国家政策等条件都制约着教学计划的实施效果,这种复杂性就决定了教学计划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开放性。因为教学计划不可能适合一切师生和一切教学情境,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不断修正,才能取得最为理想的效果。

三 完善教学计划管理的措施对策建议

(一)完善教学计划制定主体的结构

要想保证教学计划质量,制定计划团体成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全面反映影响教学计划制定的五个要素: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国家政策和教学资源,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通常,对学科知识较熟悉的莫过于教师,对社会需要较了解的常常是社会人士,而对学生情况较清楚的则是学生自己,也包括教师,对国家政策和教学资源掌握较多的是行政管理人员,而课程理论专家则能从课程专业的角度对各方利益进行协调。基于上述思考,制定教学计划的团体应该包括教师(含学科专家)、学生、课程专家、学校行政人员、社会人士等成员。

(1)教师。教师作为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应该参与到计划制定的每一个环节,从教育目标的确定到课程选择和评价形成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把计划的精神实质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此外,从保证计划的科学性角度上看,教师,尤其是教师中的那些学科专家对于本学科领域的课程选择最有发言权。因此,教师成为教学计划制定主体是不容置疑的。

(2)学生。自从学生是“教育消费者”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后,学生在教学计划制定中的权力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课程理解范式”理论的推广,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被确立起来,认为学生主要不是接受别人提供现成的课程,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一道开发自己的课程。

(3)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是各相关利益者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的过程。从领导效能的角度看,学校领导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教学计划高效完成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强调的是,参与计划制定的学校行政管理人员除了教务处和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外,还要包括设备处、人事处、图书馆等相关人员,这样可以为教学计划的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4)课程专家。课程专家在课程设计方面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没有特定的专业限制,易于从整体方案的视角,整合课程资源,促进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提高教学计划的专业性。

(5)社会人士。他们可以为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信息咨询,在政府、市场和学校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减少三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人士与其他成员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其行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其对计划的评估信度也会较高。

(二)完善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结构

(1)评议组织:学术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全面评议教学计划,对教学计划具有决策权,未通过校学术委员会审核的计划为无效计划,不得实施。校学术委员会下一般设置若干个咨询和参谋性质的委员会,为学术委员会出谋划策。

(2)执行组织:教务委员会。学校教务委员会,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最高执行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公共课程、跨学院课程以及协调组织全校教学计划管理工作等。

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权力和执行有分有合,审议和被审议互为独立又互相配合;学术和行政各司其职,互相融合。教学计划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学术性事务,所以我们设置了一个学术方面的最高权力机构——学术委员会进行统筹和决策,又设置了一个代表最高行政管理的执行机构,在全校范围内指挥贯彻执行。并在两个机构中,都有学术专家和行政代表的参与,保证教学计划符合国家政策的同时,更强调它的学术性;全体民主参与。

(三)规范教学计划决策程序,创设信息沟通平台

团体共管的主体是异质的群体,各个利益相关者因课程价值观、思维路径、判断原则、经验背景和所处利益立场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会轻易融合的观点,因此,有效的教学计划管理,必须要在制定过程中,在不同层次之间、不同利益者之间、以及计划制定的每一个因素之间建立真正的对话。所以加强和规范教学计划决策程序,创设信息沟通平台势在必行。

教学计划是将教育者的思想、愿望或理论变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过程的转换器,也是教育理论与教育手段之间的桥梁。显然我们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对于教学计划管理理论上的研究还需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而新的理论的发现也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发展中,去创新和完善。

[1]张朝珍.教学计划的决策转向[J].新课程(综合版),2008,(10).

[2]韦瑞菊.计划与生成——关于制订教学计划的思考[J].学前课程研究,2008,(9).

[3]李振涛.项目课程教学计划的探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7).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学术计划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美国史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