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的国乐思想及启示

2013-04-07 07:59李明明
关键词:刘天华国乐二胡

李明明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刘天华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革新家、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的一生积极为“国乐”的前途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创立“国乐改进社”,创办“音乐杂志”,收集民间音乐,甚至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献出了生命。

一 刘天华国乐思想产生的背景

刘天华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国困民穷的动荡时代。面对政治黑暗、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积极为国家的兴亡奔走呼号。刘天华的父亲是一个主张办新学的先生,他从小就受到民主、进步思想的影响。音乐方面,先生从小受到家乡民间音乐的熏陶,向当地的和尚学奏佛曲,在常州中学时又学习了西洋的小号。在开明剧社期间又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萌发了改进国乐的想法。他曾说,“中国人还是最喜欢自己的音乐……可惜现在国乐地位那样低,更没有人去重视和提倡,所以我要下番苦功夫在改进国乐上做点工作”。他在为国乐改进社撰写的《我对于本社的计划》一文中写道,“改进国乐这件事,在我脑海中蕴藏恐怕不止十年了。我既然是中国人,又是以研究音乐为职志的人,若对于垂绝的国乐不能有所补救,当然是很惭愧的事。”中国的民族音乐正是有了刘天华先生这样的英雄人物,才不至于在政治动荡、新旧交替、东西碰撞的时局中迷失自己。刘天华先生以改进国乐为己任,被人称为改进国乐的“旗手”。

在当时东西碰撞夹缝中的音乐思想,出现了“崇洋派”“国粹派”“中西结合”等思潮。崇洋派推崇西洋音乐的至高无上,认为礼乐体系早已解体,国乐也已“寿终正寝”,没有挽救的希望。而国粹派则坚持复兴雅乐之路,认为只有复兴雅乐才是中国音乐的真正出路。中西结合派则是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争论归争论,一个时代的潮流却不可逆转。东西融合,时势所趋。

二 刘天华的改进国乐思想

刘天华一生都在为改进国乐使“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而奋斗。他反对国粹主义,也反对全盘西化。他的改进国乐思想绝不是简单地抄袭别人的皮毛。他说,“一国文化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两个字。”这便是他对于国乐改进的想法。

1.乐器的改革。

在乐器的改革上他独具慧眼地选择了二胡这件当时中国一般民众能负担得起的乐器,这十分符合当时的情况。他说,“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淫荡,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要知道音乐之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器上,七情具能表现,胡琴又何能例外”。他认为胡琴虽然不是一件完美的乐器,但在音乐奇荒的中国无论什么乐器、音乐,“只要能给人精神上些许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二胡在经过了刘天华的改革后,音域明显的增大,他把传统的三把位改为“新把位”,丰富二胡的表现力。他还在琵琶上装置可拆卸的品位,把中国传统的琵琶改为十二平均律乐器。在先生辞世前还准备着手改进中国的民族乐器管子。

2.乐谱的改革。

刘天华先生在当时科学思想的影响下,极为看重乐谱在音乐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在《<梅兰芳歌曲谱>序》中写道,“乐之有谱,犹如语言之有文字。道义学术得以流传救援者,文字之功也。……然牺农之乐,固不得而闻,即唐宋之乐,亦渺无稽考,何者,记谱法之不完备也”。在他看来,乐谱对于音乐犹如文字对于语言一样同等重要,他把音乐不传的原因归结为乐谱的不完备。刘天华先生在认可西洋的五线谱“科学性”的同时,还灵活地对传统工尺谱进行了适当的改造,在使用工尺谱时仿照简谱的写法在工尺谱的左面加进了简谱的减时线,来表示音的长短,这弥补了工尺谱在表示节奏方面的不足。

3.乐曲创作。

在乐曲创作上,无论从旋律还是曲式等方面来看,都体现出东西恰到好处的融合。他一生创作了“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十大二胡名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三首琵琶曲,一首丝竹乐合奏《变体新水令》,还有47首二胡练习曲,15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十二首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单从他的十首二胡曲看,每一首作品都是有感而发,每一首作品都反映着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每一首作品也都是那个时代的声音。正如杨荫浏先生在《在困难中奋斗的刘天华先生》一文所说的,“刘天华先生作品前后出现的过程,绝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却大多数乃是时代的苦痛,经由他的内心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他的每一作品,都是反应写作时一定环境在他心中所唤起的一定情绪:贫病失业,前途黑暗乃有《病中吟》;学校停办,差不多失业乃有《闲居吟》……”

除以上所举,先生还利用暑期在家乡组织国乐研究会,成立国乐改进社,办刊物等方式,积极为改进国乐奋斗。

三 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的思想

“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这便是刘天华先生的平民音乐观。他说,“一国的音乐教育,并非造就几个专门人才去当教员,去做高等吹鼓手的,乃是人人必备的养生之具”。这种思想的渊源与先生在北京工作期间受到“平民文学”等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他高瞻远瞩,在那个音乐“奇荒”的年代,选用了一件连自己的父亲都呵斥的但又可以普及的“叫花子”乐器作为自己改进国乐的乐器,在大多数人对于国乐嗤之以鼻的时代,他勇敢地撑起改进国乐的大旗,以过人的智慧改变了国乐的历史。

在改进国乐的乐器的选用上,刘天华选择了二胡这件平民化的乐器,在创作上,他创作了反映时代呼声的富有思想性的优秀作品,他还要求打破门户之见,只要是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吸收,还倡导学生学习中外优秀音乐。刘天华平民音乐观在于用音乐唤起普通民众的觉醒,同时也是他对当时政局一种有力的回击。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只有拿起自己的音乐武器做一有力的反击。在《我对于本社的计划》一文中,他认为整理国乐的工作应该是政府的事,“我本想写一篇意见书来讨论这件事,后来一想,现在国内政府如许之多,可是哪一个能注意到这件事的,还是少说废话吧”。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当时政府的失望,他毅然决然地将改进国乐进行到底。

四 刘天华的国乐思想引起的思考

刘天华先生将其一生都贡献给了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他的东西融合、将音乐教育普及到一般民众、将音乐作为人人必备的养生之具及乐器、乐谱改革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当今社会,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强盛,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音乐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迅猛,特别是在先生的倡导下使其走上专业道路的民族乐器二胡的发展更是令人惊叹。但纵观民族音乐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人不是把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而是带着功利的目的去学习,流行音乐的冲击,各种赛事的泛滥,更加助长了这一群体的虚荣心,追星、出名成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动力。再看看我们的艺术高考,许多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喜欢音乐而去学习音乐,而是把它当作上大学,甚至上名牌大学的一种手段,音乐成了成就功利的一种方式。另外,崇洋思想在一些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依然存在。近些年,虽然民族音乐在学科教学、教材建设、乐器制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自近代以来我们建立的音乐教育体系还是西方模式的,采用的仍然是西方音乐的知识体系。我们的音乐教育甚至包括一些音乐学院的教师,对民族音乐依然存在偏见。这些都需要我们继承刘天华先生的国乐思想并发扬光大,如先生所言,使音乐成为“人人必备的养生之具”。

[1]刘育和.刘天华创作曲集(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刘天华.我对于本社的计划[J].新乐潮第一卷第一号.

[3]刘天华.国乐改进社缘起[J].新乐潮第一卷第一号.

[4]袁静芳.“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刘天华先生[J].http://www.cnki.com.

[5]沈洽.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J].http://www.cnki.com.

[6]薛良.《梅兰芳歌曲谱》序言辑刊[J].中国音乐,1991(2).

[7]林雪梅.从《音乐杂志》看国乐改进社——兼谈刘天华国乐思想[J].音乐研究(季刊),1995(4).

[8]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季刊),1989(4).

[9]李西安.文化的转型与国乐的张力场结构[J].中国音乐(季刊),1994(4).

[10]杨荫浏.在困难中奋斗的刘天华先生[J].音乐研究,1980(2).

猜你喜欢
刘天华国乐二胡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思乡(二胡短曲)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国乐改进
On Musical Forms —— One of Presentation of the Social Ideology〔*〕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