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形成的困境与对策

2013-04-07 05:53符成彦
关键词:情境政治生态

符成彦

(海南大学学生处,海南海口57022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从战略布局高度来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架构“五位一体”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对社会总布局认识的提升。高校,作为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将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战略要求下,运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维,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构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生态系统,形成生态合力,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持续、科学化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内涵

“生态”,最早作为生物学中的概念,因其概念内涵拓宽和价值属性延展,逐渐被移植和嫁接到其他学科属性中,与其他学科交汇、演变,形成了新的领域和范围,实现了从人与自然概念向整个人类文明的渗透与提升。如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就有“心理生态”、“社会生态”、“历史生态”和“教育生态”等概念。

关于“教育生态学”,美国教育家阿什比认为:“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而教育生态从本体上看,是教育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2]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者也逐渐涉猎“教育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台湾地区学者方炳林在《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试图通过考察社会、文化、家庭等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来构建教育生态体系。李聪明则运用生态的原理反思台湾教育现象,出版了《教育生态学导论——教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一书,正式确立了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框架。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陆相继出版了吴鼎福、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任凯、白燕的《教育生态》,范国睿的《教育生态》等学术著作。

新世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者,吸收和运用教育生态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式,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复旦大学邱柏生教授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概念,并指出:“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环境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总结。”此外,他还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依社会活动形态来分,可分为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和文化—心理生态环境;依政治文化的结构来分,可分为主流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和亚文化生态环境;依意识形态的运作状况可分为导向生态环境和取向生态环境;依教育过程的生态环境来分,又可分为社会方面的生态环境、心理方面的生态环境和控制方面的生态环境。”[3]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由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及对其实践过程产生影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构成。在这个系统当中,有内核和外延之分。内核为教育主体之间、教育客体之间和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教育介体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能量流动;外延则主要是指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系统,即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

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转并不是一帆风顺,更不是毫无阻力,而是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内在规律的违背、体制机制的滞后、主客体信息交流的不对称、教育环境的恶化,等等,从而导致各因素功能不对称、关系错位和思想政治教育效力下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邱柏生认为:“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生态的一个重要环节,受高等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和改革等对其影响;从社会生态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和责任;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本身看,则可将其当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就包含着形势与政策教育、‘三观’教育、日常教育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等诸多子系统。”[4]

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适功能。一方面,教育者具有理性思维,能够基于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大学生接收情况及环境信息,反馈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它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意识和能力的群体,它能够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结合自身的需求,作出选择和判断。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即使其系统内部之间和子系统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它也具备发挥生态“调适”的条件,协调整合关系,形成生态合力,保持动态稳定,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形成的困境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产生了价值冲突、信仰模糊、行为选择失范、阶层分化严重等系列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诸多不良现象和系列问题的影响冲击下,导致内、外系统失衡,致使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理想目标在现实实践中面临种种困境。具体表现为:

(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失衡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因素,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关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只有建立起互动和谐、动态平衡的互为主体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然而,在高校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表现出渐行渐远的疏离关系。一方面,相互交流机会稀少。受招生规模、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和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师生之间交流仅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交流,课下沟通很少。即使被称之为“大学生保姆”的辅导员,也由于管理学生过多,只能在突发事件、重要事情或者上传下达学校决定和通知之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其他时间很少与学生坐在一起谈生活和学习。在笔者开展的海南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实践中,当问及“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辅导员是否能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时,有48.6%的学生认为没有得到过有效的帮助,88.2%的学生提出每月与辅导员见面谈心次数不超过2次[5]44。淡漠的单向关系,直接导致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影响力的下降;另一方面,教学相长关系缺失。由于部分教师受传统教书观念的影响,主要侧重“教”,单向地讲授,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至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异化为“以书本为主”,难以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相长关系。

(二)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对滞后近年来,教育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内容是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方法则是教育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媒介。内容与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形成。在笔者开展的调查当中,海南高校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在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和学业指导方面提供资源和帮助的比例分别占到66.4%、57.6%、44.1%和46.8%。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自身学习生活的满意度较低,仅有30.5%的大学生表示“满意”。从大学生的需求来看,“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和技能”是首选,占40.5%。“兼职赚钱”和“学习足够的专业知识”被大学生看成是同等重要,各占36.8%。调查提示,海南省高校在思想理论课课堂方面不能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课程的设置也不能迎合大学生的发展性需求,因而造成了40.5%的大学生最大的困惑是“想学的东西学不到,不想学的东西必须学”[5]46。教育内容不能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基础、社会经历、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因材施教,一味地群体灌输,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使大学生厌烦,不能吸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作为教育生态系统重要要素的教育方法,本应根据社会实际及学生需要创新,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虽然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发掘新的教育方法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情感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团体辅导教育法、网络教育法等,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新的教育方法的效果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失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关联性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环境要素之间务必保持互动和谐。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中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三个重要因素的整体关联性缺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校为中心与主体的教育方式,学校用有形和无形的围墙在人的完整世界和整体活动中圈出特殊的场所,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与生活、社会、家庭从话语方式、内容要求都不同的教育,是围墙内的理想教育。”[6]这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时刻侵蚀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在大学环境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问题;在社会环境中,社会领域出现的系列问题,诸如功利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意识形态等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等产生异向消解作用;在家庭环境中,受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和社会单一人才标准的影响,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分数,淡化对孩子人格和能力的培养,往往将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忽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随着90后成为大学生主体,教育环境也有了新的发展,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团队意识不强,亲情、友情淡漠,奉献精神缺乏,道德诚信意识淡化,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心理脆弱,意志颓废等。在笔者开展的调查当中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周围同学有利己倾向,选择“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功利主义”、“利己主义”、“金钱崇拜”的人数各占 29.5%、21.22%、19.8%和 16.25%。

(四)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欠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和人际互动。在情境创设中,教育者可以把教育内容有效地传递给教育对象,教育对象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共同内化教育内容。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要么“过政治化”,要么“过形式化”。受教育者权威化的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过程中,教育对象无论是否有兴趣,都必须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难以真正发挥,情境创设徒成形式。以情境创设的重要内容校园网建设为例,在笔者开展的调查当中,26.64%的被调查者通过“宣传栏”了解校园文化;对“广播站”、“课堂”、“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校园局域网系统”、“黑板报”等的选择比例基本持平,分别占15.35%、13.87%、12.41%、11.95%、11.42%;选择“讲座”的比例仅为8.33%。这说明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受众主体,获取资讯的传播途径较多。但面对身边经常需要关注的校园信息,大部分学生借助于学校官方网站来掌握。其中,选择“经常关注”和选择“从不关注”的人数基本持平,但更多的是倾向于选择“偶尔关注”。这说明,学校官方网站虽然逐步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但大学生对其关注的频率和力度,还通常取决于课余时间的调配和校园上网环境的改善。对于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的发布,多数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学校网站”、“老师同学转告”、“公告栏”、“校园广播”、“校道横幅”、“校报校刊”、“电子屏”等途径,这表明学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创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手段和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对于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冲撞与摩擦,导致生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种种错位与失衡,折射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形成面临的时代困境,运用生态学的理念和方法,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结合现实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加强教育主体建设、重视教育客体培养、完善教育载体功能、有效营造教育情境等四个方面。

首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是前提。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教育对象具有引导作用,加强教育主体的生态建设:一是要让教育主体树立生态教育观,内化和外化生态教育理念。只有教育者树立了生态理念,才能正确对待自己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对象的个体需要。二是要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不断丰富,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三是要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当前高校从事学生工作不仅有学生处、团委等专门机构,更有学生党、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各学校都还设有专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因此,只有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与资源共享,才能真正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开创全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其次,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培养是根本。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群体关系不断淡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者忽视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及其主观能动性,教育客体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质量,教育客体的培养更是教育的目的。注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培养:一是要教育者的生态观念必须同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理念;二是为大学生创造条件,提升自我判断能力、自我推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三是要注重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层次性,对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依据不同的目标标准,筛选传递不同的教育信息,依据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再次,构建多元协同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中间环节,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如前所述,不仅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载体,而且每类载体还有各自的具体形式,有各自的特征。可以说,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构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基本态势。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既要强调多元性,也要强调协同性。宏观上,要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发挥教育作用时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微观上,要强调载体运用上的选择性,不同载体在构成方式、运作机制、信息传递以及受众组成等方面皆有不同。在拓展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同时,要把握各教育载体的特点和优势,摆正各个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坚持多元协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亲和力。

最后,有效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保障。教育情境是教育生态内系统要素,同教育环境相比,更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强主体建设、注重教育客体培养和完善教育载体功能之后,还必须创设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方能使整个教育生态链完整,生态圈完备,生态系统浑然一体。这就好比编导一场舞台剧,剧本、导演和演员齐全之后,还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将舞台剧的效果达到最优化。积极有效地营造教育情境,一是要将教育目标进一步明晰化。创设情境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样的目标创设情境,只有目标明确了,方法才能实施,效果才能彰显;二是要融合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将多元价值观念中的合理成分导入到教育情境中,实现价值观念的整合;三是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财、物的投入,没有人、财、物的投入,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都只能是“镜花水月”。

总而言之,在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指引下,在“将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战略要求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把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方面冲突调适起来,加强教育主体建设,重视教育客体培养,构建多元协同型教育载体,有效营造教育情境,最终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态合力,才能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

[2]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45.

[3]邱柏生.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5):7-8.

[4]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8):29.

[5]符成彦,林琛,吴昊.大学生成长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6]李卫华,苏国红.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变与挑战[J].江淮论坛,2009(2):92.

猜你喜欢
情境政治生态
不同情境中的水
“生态养生”娱晚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