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的现实意义研究
——基于安徽高职院校的调查

2013-04-07 05:36聂汉琳
关键词:流行语文明校园

聂汉琳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7)

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的现实意义研究
——基于安徽高职院校的调查

聂汉琳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7)

试以安徽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发展趋势、规范化问题和现实意义三个视角探讨当代大学生流行语。通过分析,发现其具有媒体化、语模化、口语化、周期短等趋势。规范当代大学生流行语,可从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兼容并蓄、分层规范、编纂词典等方面入手。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突显了校园文明建设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关系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促进了时尚文化、和谐校园的培育与拓展,对校园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流行语;趋势;规范;意义

一 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的发展趋势

1.媒体作用日益增强。

当代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报纸、图书、杂志、广播、电影、电视、手机、网络等各类传播媒体对他们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特别是互联网的作用日趋加强。一方面,大学生偶发偶用的语言只有通过各类传播媒体才能在大学生中进而在全社会中流行开来。另一方面,社会中的流行语也只有通过各种媒体才能在大学生中传播开来。我们来看“萌”这个例子。

(1)“萌”在《汉语大词典》里主要有以下几个义项:[1]

①植物的芽。元赵孟頫《题耕织图》诗之十四:“是时可种桑,插地易抽萌。”

②草木发芽。汉王逸《九思·伤时》:“风习习兮龢煖,百草萌兮華榮。”

③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明方孝孺《慎思堂铭》:“凡民所安,必谋必行。其所不欲,必绝其萌。”

④开始;产生。《史记·酷吏列传序》:“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僞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

⑤锄去。《周礼·秋官·薙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

⑥通“氓”、“甿”。百姓;黎民。《汉书·刘向传》:“不如是,则王公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勸勉。”

其中,例①③⑥为名词,②④⑤为动词。

(2)在日本动漫中,“萌”是指读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时,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由此衍生出来的“萌”和“卖萌”成为了2010年网络流行语。“萌”引申为“可爱”的意思,“卖萌”也就引申为“装可爱”的意思,在网络和娱乐界较为常用,进而漫延到大学校园。例如:

①名校微博卖萌难阻生源掐架 今夏招生再现“恶战”

②“汤姆猫”代言计生,太萌了!

③真人版“一休”引热议 小叶子萌翻观众

“萌”在例①中为名词,在例②中为形容词,在例③中为动词。作形容词用是一种新的用法,且当下更为常见,如:天使萌妹韩雨嘉;萌女孩的一周微生活;超萌小女孩;小女孩萌照;生活中我也很萌;勇敢地秀出你最萌的一面吧。

2.大量的流行语模逐渐产生。

形式多样的流行语模逐渐形成,为语言的丰富多彩增加了砝码。

2012年5月8日晚,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女教师张丽莉生死关头舍身救学生,无私大爱谱写了生命赞歌,感动了社会各界,被誉为“最美女教师”。一时间,“最美”一词风靡全社会,成为了流行语模,“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高考女孩肖丽”“最美警察”“最美新娘李成环”“最美夫妇龚大锬和李成环”等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人们仿照“最美女教师”又创造了“最帅小伙子”,如:衡阳“最帅小伙子”跳楼勇救三岁坠楼儿童。流行语模“最美”和“最帅”中的“美”和“帅”更侧重于指心灵。漫延到大学校园里,就有了流行语模“最牛”,如:“最牛教授”“最牛辅导员”“最牛校长”“最牛铃声”等等。

3.语体上更加口语化。

流行语的口语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趋势。没有口语化,就不会流行,也谈不上流行语;反之,没有流行语,我们的口语也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1)吸纳方言和俚语。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2]俚语,方言俗语,民间浅近的话语。[3]当下,港台话、东北话、四川话、上海话等催生了大量的流行语,如:

①作秀;搞笑。来源于港台话。

②咋整;多了去了;老(很的意思)。来源于东北话,主要因赵本山老师的小品而流行。

③要得;要不得;要得不;耍(玩的意思)。来源于四川话。

④小瘪三。来源于上海话。

(2)高频使用新词新语。

1.2.3 检测启动子各缺失片段的GUS活性[6]将构建好的载体P0、P1、P2和P3转入农杆菌侵染洋葱表皮细胞,暗培养48 h后放入GUS染液中,37℃过夜。

像“给力”“借腕”“闺蜜”“吃货”“房叔”“鸭梨山大”“担当”“拉风”“这个真没有”“这是必须的”“有点二”“巨二”“忒二”“话痨”“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江南style”这些新词新语,在高职学生中高频使用,成为了流行语。

(3)书面语的通俗化。

例如:“纠结”一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是:动词,互相缠绕的意思。而如今学生们的口头禅“很纠结”中的“纠结”已经变成了形容词,“很纠结”是一种崭新的用法,正是由于学生们的创新,书面语“纠结”在“很纠结”这种用法中得到了普及和流行。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张召忠:是否制裁伊朗 中国立场很“纠结”

②银行理财:跟风发售 银行也很纠结

③马云:过去一个月,我很痛苦、很纠结、很愤怒

④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4.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速度快得惊人,作为反映社会变化的流行语,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统计流行语的周期也发生了变化:几十年→十年→一年→一月,真是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二 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的规范化问题

1.树立正确的语言观。

语言的发展变化遵循约定俗成、适者生存的发展规律,因此,语言的规范性、稳固性是相对的,不规范性、动态性是绝对的,当下看来不规范的语言,将来有可能变成规范的。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动态性、创新性、包容性更为突出,“存在的便是合理的”,体现了语言的活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对流行语的使用不是盲目排斥,而是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在教学和管理中,提倡健康向上的流行语,反对庸俗低下的流行语。

2.正确处理兼容并蓄与规范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流行语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包容性,方言俚语、新词新语、外来词语、字母词语等等都被吸收进来,因此,正确处理兼容并蓄与规范的关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果符合使用的普遍性、表意的新颖性、存在的稳定性这三个条件,我们就要大胆吸收。字母词语的吸收和使用,有利于引进科技和交流文化,有利于国际交往,要根据汉语自身具有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制定一个明确的一致的标准,防止滥用误用。

3.统一用语,分层规范。

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的来源十分广泛,具体使用的时候,还会由于时间、地域、事情、主体等方面的差异发生变异,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用统一规范的普通话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当代大学生流行语所具有的层级性特点,做到有层次地规范。例如,带有术语性质的那部分流行语,规范标准要从严;用于一般交际的流行语,规范标准就应该相对从宽;用于校园宣传的条幅、标语、海报、黑板报、广告的流行语,规范标准也应该严一些。另外,针对大学生流行语的广泛使用,广大教育工作者理所应当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要与时俱进,关注和了解大学生流行语,引导大学生根据交际环境、场合、对象等因素正确地使用流行语,避免随意性。

4.加强大学生流行语词典编纂工作。

定期编纂大学生流行语词典,对于校园语言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编纂这类词典应本着“宁滥勿缺”的原则,广泛收录大学生流行语,标明流行语的来源、含义、用法,定期进行修订,增加新的流行语,删去不再流行或已消失的流行语,这样,才有可能将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的演变和发展纳入规范化的控制轨道,能够在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大环境中真正沿着健康、纯洁的方向发展,让我们的母语能够更加丰富多彩。

三 当代大学生流行语对校园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当下,大学生流行语已经成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审美倾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建构评价的重要参数,大学生流行语正逐步成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流行语以诙谐幽默、新颖时尚、简洁生动、形象逼真等特征为大学生所喜爱,虽然时常也夹杂着一些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粗俗消沉的成分,但总体上来说,大学生流行语的确给校园文明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新时期的校园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内容,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1.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突显了校园文明建设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文明”是指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4]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这里的“俚词”是指粗俗不雅的文辞。校园文明建设在高等教育培育人、发展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明的不断发展就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新陈代谢。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明建设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语言文明成为其内容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当代大学生流行语覆盖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2.当代大学生流行语关系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

当代大学生流行语蕴含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流行元素、传统习惯、道德风尚、价值观念、自我认知、社会评价等,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弥漫在大学校园里,校园人似乎习以为常、没有感觉,但却又随处可见,对校园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内驱力。当代大学生流行语可以内化为校园人的人格追求、行为准则,它对校园人的约束是一种软约束,是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纪律的控制作用所无法取代的,因为当代大学生流行语总是在校园内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熏陶着、规范着校园人,从而使受到约束的校园人心甘情愿地、自觉地去遵守,并且能够逐渐地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化在校园人的自觉行动中,形成群体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当代大学生流行语彰显了大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自身价值的特征和张扬的个性特点,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起到了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充分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当代大学生的部分流行语破坏了汉语的规范性和纯洁性,盲目追求感官的刺激、新鲜和张扬的个性,明显充斥着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甚至存在肮脏粗俗和阴暗消极的一面,从而诱使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低俗化”“世俗化”和“庸俗化”,例如:高富帅、白富美、高政富、矮穷丑、屌丝、悲催、吃拿卡要、坑爹等等,显然流露出了炫富、炫美、自卑、腐败、势利等情结,这一部分流行语是教育者极力反对的。

3.当代大学生流行语促进了时尚文化、和谐校园的培育与拓展。

校园文明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以下简称校园人)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5]校园文明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当代大学生流行语是校园文明中隐性的软件文明的部分,是校园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校园,而是时刻与外部世界、外部社会进行着物质、信息、思想的交流,封闭性趋于弱化,开放性不断加强,这样,就为校园带来了流行元素、时尚文化,当代大学生流行语很多都是时尚文化的代表。例如:中国的女性向来以 “美白”引以为豪,最近,社会上前卫的女士开始“美黑”,她们没事的时候就去晒晒阳光,把皮肤弄得黑一些,认为这样更美,所以校园里也有了“美黑”这一流行语和时尚活动。当代大学生流行语和创建和谐校园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校园里发挥着主导舆论的功能、引导的功能、桥梁纽带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功能、校园文化的传扬功能、监督反馈功能等等,许多流行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有助于在校园内形成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关于爱国的,像“保钓”“做人别太CNN”“红心CHINA”“很红很爱国”“你为圣火签名了吗”等等。关于敬业的,像“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等。关于诚信的,如“不差钱”“缺钱不缺德”“非诚勿扰”等等。关于友善的,如“给力”“援手”“团购”等等。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流行语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9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440.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3]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第1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384.

[4]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第6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1522.

[5]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9.

[6]丛丽,刘剑锋. 大学生言语社区流行语述评[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韩李.当代汉语流行语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曹起.流行语语义变异分析[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9]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1]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2]孙云梅,林巍.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使用状况调查与研究[J].语言研究,2006(4).

[13]魏明祥.大学生流行语透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2).

[1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5]Culler, Johnathan. The Pursuit of Signs: Semiotics, Literature, and Deconstruction.[M].lthaca:Com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16]Nida,E.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17]Nida,E.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8]Bauman, Richard. A World of Others' Words: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Intertextuality.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19]Buzzword From http://www.shanghaidaily.com/buzzword/ [OL].(from 8/1/2011 to 6/11/2012).

ClassNo.:H03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theSignificanceoftheCatchPhrasesUsedby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BasedonInvestigation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nAnhuiProvince

Nie Hanlin

(Anhui Industry amp;Trade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uai’nan, Anhui 232007,China)

The author tries to discuss about the catchwords and phrases used by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Anhui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trend, norm, and significance. By th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catchwords and phrases embodies the trend of medialization, language model, colloquial style, and popularized during a short perio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tandardize the uses of catchwords and phrases.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roles of the catchwords and phrases to the campus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atchwords; trend; norm; significance

聂汉琳,硕士,副教授,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安徽高职学生流行语与校园文明建设的研究”(课题批号:2011sk581,主持人:聂汉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672-6758(2013)06-0105-3

H030

A

猜你喜欢
流行语文明校园
请文明演绎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漫说文明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对不文明说“不”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