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婷婷
日前,在北京市卫生局召开的新闻通报会上,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雷海潮向媒体介绍了北京市卫生局的新《三定方案》。近半个多月来,人们对这个《三定方案》众说纷纭,其实,这个《三定方案》不仅是北京市政府在卫生领域进一步推行大部制管理和大卫生理念的重要举措,而且其必将使北京市卫生局在职能转变上完成一次华丽转身,美中不足的是职能转变上还有不彻底之处。
通读北京市卫生局的《三定方案》,可以明显看出市政府是要求北京市卫生局从直接管理医疗机构人、钱、物的繁杂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以主要精力切实加强对医药卫生工作的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工作。
北京市卫生局显然对市政府的意图心领神会。雷海潮公开表示,“三定方案”使北京市卫生局的职责得到进一步拓展与加强,包括新增了食品安全标准管理的有关职责,同时还强化了三项职责:一是按照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要求,强化对北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加强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二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促进、老年卫生、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等专业卫生公共服务;三是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责,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康复、护理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
雷海潮说《三定方案》使北京市卫生局的职责得到进一步拓展与加强,其实拓展与加强的都是行业管理与公共卫生方面的职责,该局对医疗机构的直接管理职责不但没加强,而且明显弱化了。这不仅是因为北京市已经有了医院管理局,而且因为卫生行政部门本来就不该直接管理医院。
看看北京市卫生局《三定方案》对内设机构设置的调整,就可看出北京市政府强化卫生部门社会职能的力度有多大。
北京市卫生局原有的20个处室,其中13个处室有所调整。包括:新设“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处”并加挂“研究室”牌子,主要负责组织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承担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新设“食品安全标准处”;新设“社会办医服务处”,并加挂“规划发展处”牌子,主要负责拟订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新设“健康促进处”,并加挂“爱卫会办公室”牌子,等等。
显然,内设机构设置的大幅度调整,意在从组织上保障北京市卫生局职能的重要转变,保证有足够的力量和专门部门加强医药卫生行业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北京市卫生局《三定方案》的一个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内设机构中依然保留了药械管理处,并规定其主要负责北京市医疗机构药事与医疗器械管理工作,以及对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制剂、药品、医用耗材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械集中采购工作,等等。
众所周知,药械处成立之初,是卫生局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自己所属的公立医院的用药用械安全而设立的,也就是属于传统的系统内部的自律部门。现在,市属三甲医院的举办管理职能已经转移到了北京市医管局,随着新《三定方案》的出台,北京市卫生局已经不再拥有直接举办管理医院的职能,那么药械处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法律已经将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的监督职能赋予了药品监管部门,对本市公立医院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工作应该由药监部门负责。继续在北京市卫生局设立药械处,与药监局职能又是什么关系呢?
有人形象地比喻,卫生局就像是一位家长,从前拥有很多个孩子(三甲医院),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长得更好,家长给孩子请了一位老师(药械处)来监督管理他们。但现在的情况是孩子已经过继给别人(医管局)了,与从前的家长已经没有直接关系了,换句话说,过去是“打”自己的孩子,别人管不着,还要叫好,现在要“打”别人的孩子,但法律并没有赋予这种权利。那么,从前的家长还有没有权利继续请老师监督已经过继给别人的孩子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此外,被社会广为诟病的药品招标也不应该由卫生行政部门来管理。“谁买单谁点菜”,这是所有行业的通行规则。就像政府招标采购,定点单位由财政局定,钱由财政局出,才是正理。药品采购由社保出钱,他们却不能做主,而由不出钱的卫生局做主,这显然不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