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的培育探讨

2013-04-07 03:35:29豆艳荣
关键词:农林奖学金心态

豆艳荣

(安徽科技学院 思政部,安徽 蚌埠23310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开放包容心态。由于高校在课程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现实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态。因此,需要高校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通过各方面合力,让大学生形成开放包容心态。本文尝试以农林院校为例,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简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奖学金评定、宿舍用电制度、学生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培养大学生形成开放包容心态。

一、农林院校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培育的必要性

“十二五”规划第十篇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中指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旨在 “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十八大报告中对 “开放”与 “包容”的运用又做了具体阐述。“坚持开放的发展”以 “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还有 “开放型经济”、“开放战略”等。对于包容主要提到两种运用,一个是包容互鉴,以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性,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另一个是包容共济 “促进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具备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才能正确面对与处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一)农林院校大学生具有开放包容心态的重要性

由于学科、专业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林院校的办学定位是服务 “三农”,目的是培养农林业科技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农林高校立足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围绕 ‘三农’问题形成了明显的传统优势与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培养农林业科技人才,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林院校应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立足点,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优秀人才为切入点,以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扩大农民增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为落脚点,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

当今时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与热点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农民分化、农民工阶层活跃、留守家庭增加等复杂现象,对未来从事 “三农”工作的大学生提出了高要求。教育开放也从 “过渡舟楫发展为重要方略”,[2]农林院校作为立足地方、服务 “三农”、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基地,校内大学生是否具有开放包容心态,直接关系 “三农”的未来发展。

(二)农林院校部分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的缺失

对农林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多,从目前研究结果来看,基本认为:“男女生之间、理工类和文史类学生之间、来自城镇和来自农村的学生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各有侧重,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敌对、攻击和性心理问题,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体验到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文史类学生比理工类学生更容易冲动和偏执;农村的学生比城市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抑郁、自卑、社交退缩、强迫等问题;大一、大四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显,大二、大三情况比较稳定。”[3]这些心理问题正是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缺失的表现。

开放包容心态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不能正视差异、多样性与多元化。分析农林院校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如家庭环境、成长背景、个人性格、校园氛围等,归根结底是因为大学生不能正视差异,不愿开放自身、包容他人。只有意识到差异存在的客观性,了解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多样与多元,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实现个体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

二、农林院校大学生形成开放包容心态的现实障碍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每个人的心态多是社会现实作用的结果。培育农林院校大学生形成开放包容心态,需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但是现实中高校存在各种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开放包容心态。

(一)教学理念的桎梏

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农林院校在课程教学与考核领域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的迫切问题,通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推进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改革、构建多元互补实践教学新体系五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达到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的目标。”[4]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覆盖面也不断拓展,为培养创新人才农林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实践教学等各领域着手,不过基本还是以统一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学理念上抹杀了大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满足不同层面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教学的效果主要通过考核来体现的。“长期以来,传统的考试方式是在课程内容结束后,进行单一的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法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机械记忆模仿轻开拓创新等弊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中,考试方法的改革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世纪新的教育浪潮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中,积极探索新的考试考核方法。”[5]例如提高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的比重,加强过程考核等。考核具有区别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在统一授课制下考核方式的创新也许能清晰区别学生的学习结果,但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的不同,使得高分和低分的学生群体较固定,这样的学习结果对学生来说会有挫伤学习积极性的嫌疑,与十八大报告中反复提到的 “公平正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也是不符的。

(二)学生管理的导向性问题

200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学籍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奖励与处分等方面做了规定,与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7号)、《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教学C1995]4号)相比,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都加入了自己的解释。对农林院校来说,在人才定位引导下,对大学生的培养中,表现出单一的导向性,不利于多元、多样化大学生的出现。

例如,在奖励方面,国家规定: “对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或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锻炼身体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学生的表彰和奖励可以采取授予 ‘三好学生’称号或者其他荣誉称号、颁发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奖学金对大学生很有吸引力,大部分大学生表示愿意为获取奖学金付出努力,尽量满足校方要求的获取奖学金的标准、做一个 “优秀”大学生,这也符合设置奖学金的意图,“我国高校的奖学金评定工作基本上能较好地发挥其 ‘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6]

但是,从农林院校奖学金评选的标准来看,以课程成绩为主,而统一授课与考核忽视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追求。从奖学金获得者来看,学习认真、踏实、顺从教师教学方式的大学生取得奖学金的比例多于性格张扬、在学习上表现较多自我特色的大学生。这折射出农林院校眼中优秀大学生的类型单一,没能为不同层面的大学生提供获取奖学金的平等机会。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的多元与多样为不同的人都提供了发展空间。那些思维更活跃、不符合教师教学方式的大学生在考试中通常表现不突出,似乎不属于主流 “好学生”,也无缘奖学金,但是他们在社会上的活动能力与发展空间不比那些奖学金获取者逊色,而且在某些领域的发展前景似乎更好,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屡见不鲜,值得反思。

奖学金具有激励导向的作用,也引领社会与大学生群体对于优秀大学生的看法。由于评选标准的单一,不能让不同层面表现出色的大学生都有领取奖学金、得到认可的机会。很多大学生因此而认为,只有那类领取奖学金的大学生才是社会与学校眼中的精英,不能认识到优秀的多元以及差异存在的必然与必要;还有的大学生为领取奖学金,选择放弃保持特色,趋向于抹煞差异、往同一模式上发展。这样的观点可能会维持整个本科阶段,显然是不利于开放包容心态形成的。

另外,从当前农林院校学生会存在的问题中也能略见学校在导向性方面引起的争议。学生会在校方与大学生中间的影响力较大,常被认为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纽带。但是,大学生对学生会的评价分歧较大,直接指向学校的管理。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各高校学生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学生会干部及广大普通同学不能准确定位学生会;依赖性凸显,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制度流于形式化,执行力薄弱;学生会活动点单一,参与面狭窄;梯队建设随意性大,缺乏健全的选拔模式”。[7]

农林院校学生会的问题更为突出,较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急切希望改变命运的愿望下,对于学生会寄予过高期望,在得意与失望中逐渐忽略了大学生的既有任务与使命。由于校方未能在导向上注入多样化、多元的元素,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宿舍管理的困窘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社会与高校非常重视宿舍安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宿舍的管理。但是对学生来说,不但不体谅学校的苦心,反而对校方的相关制度、措施颇有微词,认为宿舍管理缺乏人性化,如针对校方限制用电的规定。

全国对高校宿舍用电制度并不统一。目前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高校的每个宿舍设置独立电表,各宿舍自行根据需要决定买电与用电,没有统一的宿舍关灯时间。另一种是高校执行统一的宿舍用电标准,如在8:00~23:00时间段宿舍可以自由用电,其他时间全部限制用电。农林院校在用电制度上也是参照了以上两种形式。

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在学生中间有很大争议。第一种形式将问题留在宿舍中,让同宿舍的学生自主决定用电事宜,出现的问题多体现在宿舍的人际关系处理上,如作息时间不一致、电表费用的分担等,当学生无法自己解决时,将矛头对准了宿舍管理。第二种形式使学生将矛头转向学校,如对熄灯时间的不满等,相对来说在学生中较易引起共鸣。

宿舍管理常使学校费力不讨好,既难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也不易让所有学生都满意。所谓众口难调,农林院校的宿舍管理现状短时期内也难有改观,这对学生的心态来说是个考验,在涉及自身利益时,该如何协调自身的心态?

三、农林院校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的培育方案

高校理应为所有大学生在不同层面都有所发展创造条件,让大学生从现实中产生开放包容心态。从此目的出发,为培育农林院校大学生形成开放包容心态,本文设计如下方案。

(一)农林院校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培养立足点

1.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心态的影响。虽然社会发展与进步,使很多家长认识到上大学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但是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独生子女的高期望值,使基础教育阶段中,高考成为学生的主要目标,学习成绩是学生之间比较的主要标准。

因此,学业竞争就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之间关系的主要体现。虽然没有数据表明学业竞争妨碍了同学发展友谊,但是家长与教师常常以为学生树立竞争榜样的方式提醒学生要好好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意识而不是合作意识在学生中间潜移默化。

2.农林院校大学生心态的特点。农林院校在高考录取分数线上略有倾斜,侧面显示了时人对农林院校的印象。农林院校就读的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比重比其他类型高校的比重相比更高,也体现出农林院校的特点。

鉴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以及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定位,不少农林院校大学生缺乏健康心态,不热爱也不愿从事本专业,盲目希望大城市的高薪职位,在与其他高校大学生交往时存在自卑心理,这是不利于其发展的。

3.国家与社会对农林院校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的要求。和平、发展与合作成为当今时代主题。合作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强调通过合作实现共赢,这与我们一直强调的 “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一致的。显然,要求大学生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理念调整为合作、竞争、共赢理念,培养开放、包容心态。

国家与社会非常重视 “三农”问题及相关人才,希望这些具有开放、包容心态的大学生为当今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加强新农村建设。以此作为培养农林院校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的立足点。

(二)确定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衡量指标

1.正确认知差异与多元、开放自我。

A.意识、评价自我个性、动机、情感的能力;

B.对不符合自我期望、信念的信息的关注度;

C.社会交往中对于获取别人认可的期望值;

D.对社会角色行为标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2.正确认知竞争与合作、包容他人。

A.资源分享意识与能力;

B.自我与他人交互关系的认知;

C.歧异与矛盾的综合处理能力;

D.信任—危机—再信任的周期。

(三)探索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培育路径

培养大学生具有开放包容心态,从管理者到教师都需各司其职,倾注全力,合力完成,这是一个大课题,在此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平台,尝试探索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的培育路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渠道作用。教师在理论、观念上引领大学生,同时为了让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教学模式,如文、理科专业的教学分开,满足考研、考公务员与就业的不同需求的分开教学等,通过改变统一授课与考核,让农林院校大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学有所成,并在所属层次去竞争奖学金,从而认识到个体差异与多样性,让不同类型的大学生都能健康发展。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尝试让大学生自主选择个别课程的上课时间与任课教师,如体育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三自主’选课的中心思想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主动的学习氛围”,[8]可见统一授课制的弊端已被认知并在逐步调整。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主阵地作用。由辅导员、班主任等通过助困、心理咨询、职业规划、人际关系协调、社团活动等培育学生养成开放包容心态。“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尤其是加入WTO后,国际科技和贸易交流更加频繁,农业科技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创新思维不够、实践能力不强,技术不精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4]提高 “三农”人才的素质,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在日常交往中进行养成教育。农林院校的定位、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就业期望等决定了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在日积月累中发挥作用,培养大学生形成开放包容心态。

3.教学管理人员发挥画龙点睛作用。在校园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形成开放包容心态。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离不开各项具体规章制度与校园文化的熏陶。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态度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直观的,对于大学生认识社会乃至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都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更加务实,其学习的目的除获取知识外,更看重知识能够为其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能否为他带来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能够 “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和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实行动态调节,使行为结果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9]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与水平。进而培养大学生形成开放包容心态,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小结

当今时代世界发展 “日益追求包容性”、[10]强调多元化,农林院校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的培育需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特色原则,在探求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的生成规律和特点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开拓大学生开放包容心态的培育路径,构建具体机制:责任机制 (如领导责任制、目标考核制)、激励机制 (包括政策激励、荣誉激励)、保障机制 (包括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约束机制。

[1]李云飞,闫雯.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探究 [J].农业经济,2011(1):89-91.

[2]陈荣.“扩大教育开放”方略的核心问题探析 [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5):87.

[3]化小峰.农林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心理系,2011.

[4]廖允成,韩娟,海江波.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和举措 [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8-29.

[5]刘淑娜,童岩,王建玲,等.21世纪高等农林院校化学教育教学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研究——多元化考试体系和能力考察与评价模式的研究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z1):187-188

[6]欧旭理,罗方禄.高校奖学金评定中的马太效应分析及其规避对策 [J].思想教育研究,2011(8):107-109.

[7]姜海涛.基于高校学生会现状的几点建设性思考 [J].现代交际,2011(6):200.

[8]尹维增,张德利.“三自主”选课在农业院校实施状况分析 [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1):23-25.

[9]陈娟.运用动态性原则优化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 [J].成人教育,2008(1):75.

[10]高传胜.论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核 [J].南京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32.

猜你喜欢
农林奖学金心态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15期)2022-11-08 10:58:04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华人时刊(2022年1期)2022-04-26 13:39:36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30
做谦逊的人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中国军转民(2017年8期)2017-01-25 14:21:26
还是“看掐架”心态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大学生(2016年7期)2016-04-29 2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