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萍,王文棣
(甘肃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陇西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转变农民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稳步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组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陇西县12个乡镇三十几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调查,探究陇西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中药材产业是陇西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主要栽培的品种有党参、红黄芪、防风、板蓝根、柴胡、大黄、生地、当归等。全县已普查到的中药材品种313种,大宗种植品种36种,年种植中药材2万公顷,年产量5万吨,产值达7.2亿元;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48家,19家通过GMP认证,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3.5万吨,实现产值4.5亿元;有千吨以上仓储企业23家,其中20家通过GSP认证,静态仓储能力15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仓储周转量50万吨;有中药材销售经营企业230家,6家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证,本地营销人员3万多人,常驻外地客商2000多人,年市场交易量20万吨,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国家、地区,中药材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达到20%以上。从2008年开始连续承办四届中国·定西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有力地扩大和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自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陇西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截止2012年9月,全县共注册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37个,成员3877人(户),带动非成员农户40 875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9.42%。其中,药材种植业14个,药材运销业23个。①陇西县农业局
1.陇西县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
(1)专业大户或农村能人带动型
这类合作社是以专业大户或农村能人为核心,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联结周边农户,共同从事中药材的种植、粗加工、销售、运营等方面的活动而形成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1]截止2012年,以专业大户或农村能人带动的合作社有朝阳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首阳镇樵氏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首阳中药材种子种苗贩运协会、菜子镇雪山旧庄中药材协会等。他们依靠自己在资金、人脉、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特长,带动当地的农户进行特色农产品的专业化种植、加工和运销。
图1 陇西县专业合作社类型表
如:兰祥祥是陇西县首阳镇首阳村塔堡社的社员,其常年经营中药材的简易加工和贩卖,随着生意的扩大,他首先想到通过办中药材合作社来带动地方百姓共同致富,于是2010年由兰祥祥带头与100多户农户共同参与组建朝阳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主要以经营甘肃地产白条党参、黄芪、黄芩、柴胡、甘草等原料药及加工品,提供种植技术和引进高产量的品种,向各大市场推入无硫的原产地地道真药材。合作社现有管理人员5人,总资产200万元,2011年销售额400万元,实现利润50万元,合作社通过社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800余户,产品直接销往北京、天津、安徽等地药厂,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2)龙头企业带动型
这种模式是以实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主动引导农户组建或直接参与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 “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1]陇西君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陇西县中药材行业协会、效德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恒盛药业专业合作社、陇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依靠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如:陇西君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陇西君达中药材加工营销有限责任公司牵头,于2007年8月在陇西县中药材主产区的文峰镇仙家门村联合100名农户组建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于2007年11月14日在陇西县工商局正式进行了注册登记。合作社现有生产经营场地2500平方米,库房2间540平方米,吸收社员101人,其中入股社员101人,通过民主选举并产生了由5人组成的理事会,按照章程开展合作社的各项事务管理工作。合作社主要服务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社员提供中药材购销服务;二是为社员提供良种、农资服务;三是为社员提供技术信息及培训服务。合作社充分发挥首阳中药材市场优势,采用 “客商+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积极与外地客商和农户签订购销订单合同,与合作社签订合同的有广东、四川、河南、河北、湖北、湖南等8家外地客商,订单金额达320万元,与社员农户签订订单达260万元,共计销售中药材65吨。目前,合作社盈余返还额已达4.2万元。
(3)乡村干部牵头型
在一些传统种养殖业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联合本地的专业种养殖农民而组建的合作社。这类合作社是在农户盲目生产经营的时候,乡村基层的干部根据地方生产经营的实际而联合农户,采取自愿的原则,鼓励大家规模化生产,调查市场,统一销售,使得分散生产变成连片生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1]菜子雪山旧庄药材协会、双泉药材协会、权家湾维新农产品产销协会、渭阳中药材GAP种植协会等多家合作社,都是在乡村干部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如:2003年双泉乡人民政府依据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要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组建中药材协会,按照 “提升药材品质、发展道地药材、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中药材协会,建立了 “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大力发展和扶持民间运销大户、经营能人和经纪人,使之成为开拓市场的主力军。为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实行产销合同制,用合同形式明确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构建 “市场+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建立信用协议,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户纳入市场化、法制化的轨道。通过积极协调衔接,组织陇原中天公司等药材收购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在药材收获后,全部按高于市场价10%的保护价进行收购,有效解决了农户销售的后顾之忧,保证了药农的效益。
2.陇西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陇西县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有相对的区位优势,加上各级政府的各类帮扶,中药材产业不断扩大,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自2003年,首阳镇出现第一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以来,陇西县中药材的发展逐步走向了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并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区位优势明显
陇西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中心。陇西有 “千年药乡”、“天下药仓”和 “西部药都”之美称,是全国 “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 “中国黄芪之乡”,陇西黄芪和白条党参通过了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识认定。以陇西为中心的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其中白条党参的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初步形成了以首阳为中心的渭河沿川黄 (红)芪基地,以菜子为中心的南部二阴区的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以福星为中心的北山、西山党参、板蓝根生产基地,以及以马河、通安为中心的柴胡基地,推动了产业集约化、基地化进程。
(2)发展速度快
陇西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从2003年成立首阳中药材运销协会开始起步,至2012年9月,已经在全县形成了三十多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组织,涉及种植、运销等方面,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中药材合作社主要集中在文峰镇 (3家)、首阳镇 (7家)、菜子镇 (3家)、福星镇(3家)、通安驿 (3家)等,全县的12个乡镇相继创立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相应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实现了中药材合作社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
(3)发展效益好
世界经济的合作化发展,区位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是我国发展壮大农业的必然选择。[2]陇西县作为西北内陆的一个相对落后的县域,其长期以来都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小农经营方式,由于散户经营,销售中间环节过多,药农们没有获得相对应的劳动所得。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使原来分散的药农进行联合,扩大规模,获得更大的利润。如:朝阳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近两年先后联系北京、天津、安徽等地药厂客商26户,为合作社社员及周边农户销售中药材700吨,实现销售收入近1400万元,成员户均收入4000元。
(4)农经部门重视高
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认可与支持。由于陇西县是中药材大县,为了进一步的提升地道药材品质,全力打造 “中国药都”,着力提升 “陇药”品质,县农业局与农经站在中药材育苗、种植、加工、运销等一系列的生产加工活动中,派专业人员定点不定时的进行专业指导,在保障了药材品质的同时,也促进了中药材合作社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提升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保障了农民的收益。
(5)资源优势明显
陇西县野生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全县大宗种植品种达到30多种,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87万公顷左右,产量达5万吨,分别占定西市的23.6%和31.3%,甘肃省的13%和25%,是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县。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陇西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虽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由于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陇西县起步晚,农民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认识合作社的好处。从法律意识层面讲,许多农户和基层同志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认识,不能清楚掌握各项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义务;从合作意识方面讲,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差,发展目光不够长远,存在着对政府和带头人依赖性过大等问题。部分农民对以劳务和资金合作为主的创新性富民合作社的组建工作,更多的是抱一种观望和等待的态度,缺乏参与组建的积极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合作组织能够享受的生产、流通、服务以及各项税收优惠措施做出了明文规定,[3]但这些优惠措施往往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有效贯彻。政府在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没有对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进行倾斜。以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例,一旦进行工商登记,合作社就按企业运行收税,不仅不能享受到规定的各项优惠措施,反而加重了运行成本,造成很多合作社缺乏工商登记意愿。而政府各项政策要求合作社首先要获得工商登记才能获得扶持项目。这样合作社就处于登记和不登记的两难局面。
虽然现有的法律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筹资困难成为当前制约陇西县中药材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瓶颈,合作社在资金来源上除了合作社领导人多方筹措外,大多数来源于社员的集资,银行贷款门槛很高。农民合作组织一是缺乏合作组织创建的启动资金,二是缺乏扩大经营规模的流动资金。因此,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由于受成员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市场营销知识不足的限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难以很好地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营销模式,在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等方面缺乏后劲。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各类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是加大法律法规宣传,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体送法下乡,把相关法律条文普及到基层,增强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合作理念;二是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开展各类合作组织示范创建活动,培育一批带动农民增收显著的合作社作为宣传典型,使更多的农民看到参加合作社的好处,减少他们的观望态度,提高他们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
一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解决贷款难问题,加快出台各项明确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民合作组织增加贷款规模,简化贷款手续;二是加强与工商税务部门的协调,解决税收登记问题,促进主管部门与工商税务部门的协调,做好各类合作组织的工商登记工作,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各类扶持项目能够落实到位,在产前、产中、产后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提供方便。
一是组建地区联合社,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建立合作联社,统一制度规范,更好地开展行业自律,沟通会员、政府和社会的联系,维护和促进行业与会员利益;二是开展生产合作,加强优势互补,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和运销等同类或者利益相关的合作组织在采购服务、加工运输与储存销售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规模发展。
人才是合作社健康长久发展的必然要素。一是要加强对合作社领导人员的培训,加强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二是要定时定点的对社员进行培训,提升社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直接引进生产技术、聘请专家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社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积极引进大学生,给合作社注入新的血液。
促进陇西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提高农民合作化认识的同时,加大政府帮扶力度,不仅是目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也是促进陇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良性、合理、健康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是陇西县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王蒲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08,109.
[2]回良玉.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J].中国农村合作社·发刊词,2009(6):1-3.
[3]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M].北京:法律出版社.
[4]吕新亚,卢向虎.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世界银行.中国农民专业协会回顾与政策建议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侯保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轨迹及其特点 [J].农村经济 (农村经营管理),2007(3):122-126.
[7]夏永清,刘金土.打造特色产业精品 带动花农增收致富——浙江省建德市三都西红花专业合作社经营之道 [J].新农村 (工作研究),2008 (11):4-5.
[8]任大鹏,张颖.农民专业合作社责任制度的完善——合作社成员承诺责任的引入 [J].河北法学,2009(7):2-5.
[9]张晓山.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J].农村工作通讯,2007(12).
[10]傅朝荣,张传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安徽农业科学,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