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栏目主持人:李大华教授
(深圳大学哲学系,广东 深圳 518060)
主持人语:科学与宗教,一个主张信仰,一个主张实证,它们之间的对立在西方以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与罗马天主教所主张的“地球中心说”的对立最为典型,在中国则以“五四”运动所主张的“赛先生”与“封建迷信”的对立为典型。它们真的是“天敌”吗?事实上,我们不能把曾经有过的对立看成终究是对立的。
在西方,随着罗马教廷对自己主张的修订,宗教与科学之间不那么对立了,宗教在引进科学的主张,科学也在不断增进对宗教的理解。当然,这不意味着两者成为了好朋友,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公开对立变成了潜在的对立,以至于任何一方在涉及对方的时候,都要谨慎从事。看起来是各自态度上发生了转变,其实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从宗教方面来说,任何一个宗教都不能够“一统天下”,要为科学做出让步,因为信仰不能解决知识问题。从科学方面来说,宗教所承载的人文价值,不是科学能够担当的,科学既不能解决价值选项,也不能解决信仰问题,况且,大千世界,科学“业已证明”的是很有限的。更有甚者,两者间还有些纠结的事情。科学给人类带来“好处”的诱惑,神学家也抵挡不住,当今社会,即便最保守的神学家,也都采用了科学的成果,既然生活离不开科学,那么还能贬低它么?而科学家在研究与探索中,走到“极致处”,却也产生出莫名的紧张,这种紧张不是实证的科学能够解决的,真正的科学家们对此难免产生敬畏之情,这使得他们为上帝保留、也不能不保留了地盘。
在中国,科学与宗教的对立,严格地讲,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中古时代,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往往是一些宗教人士,诸如葛洪、孙思邈、僧一行等,只是科学并没有从宗教中走出来而已。“五四”运动所表现的科学与迷信之间的对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宗教的对立。迷信不等于宗教信仰。如果我们把信仰都归结为迷信,那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与此相关,在现代中国,科学不曾昌明,却有了科学主义的盛行。殊不知,科学的态度与科学主义不可相提并论。科学主义并非必然带来科学的昌明,科学主义的危害还在于:它藐视宗教信仰,轻视人文价值。或许是把宗教信仰误认为封建迷信的缘故,在中国的科学主义,从来没有把宗教作为对手,故而可以轻松而不屑地处理掉了。
无论从科学与宗教的自身计,还是从对社会的作用计,两者之间的对话都是必要的。在西方,这样的对话一直在进行着,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不断地突破了彼此的界限。在中国,虽然没有进行过类似的对话,却很需要。近三年来深圳大学与深圳弘法寺举办了两次多元宗教的对话会,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3月,参加会议的既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学者,也有从事科学与宗教研究的学者。这里选取的三篇文章,都和科学与宗教问题有关。复旦大学张志林教授的论文,从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不可通约性、理论的合理性危机,引申到普兰丁格对知识的“保证”概念,确立了一种新的知识样式与合理性观念,论证了科学与宗教共同享有合理性的问题。北京大学邢滔滔教授的论文,通过普兰丁格对本体论的解读,回应了Kaufman-Hick“任何上帝—谓词即使有内涵,其外延也是空的”的论题,认定上帝-谓词既有内涵,那么其外延非空。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教授的论文,则从宗教与人文的角度,分析了中西宗教形态的殊异性,相信“宗教教养与科学教育是不相悖的”,他提出“宗教教养”的观念,意在唤醒我们内在的终极关怀。以上讨论,角度不同,却引人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科学与宗教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