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西省
(新乡学院 教育科学系, 河南 新乡 453000)
德育既担负着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任务,也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德育的目标,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把提高德育效果作为永恒的主题进行探讨,但德育始终面临着这样的一种现象,“一方面是社会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并不如意”注李辉:《现代德育环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因此,我们除了对已有研究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推进外,有必要尝试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谋求以创新的方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所面临的难题可以在内稳态理论中获得解决的启示,因而本文尝试构建德育内稳态理论,谋求在新的理论指导中解决当前我国德育存在的问题。
最早提出内稳态概念的是法国生理学家贝纳德,他发现所有生命的内环境(如淋巴、血浆等)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能够维持稳定不变。对此,纳德作出了哲学上的概括,认为“内环境的稳定性乃是自由和独立生命的条件”。20世纪3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Cannon)发展了内稳态理论,认为维持机体所必须的条件虽然总是都处于被干扰当中,但是却具有纠正这些条件偏离的能力,它是身体的智慧,无需人的意识参与注Cannon W B.The wisdom of the body.New York:WW Norton,1932.。后来坎农用哲学语言归纳内稳态,认为它“不仅是生命组织的共性,还适应于社会和一切组织系统”注Cannon W B.The wisdom of the body.New York:WW Norton,1932.。
内稳态在实践中已经成为很多学科的指导理论。虽然内稳态最初只应用于生物学领域,但由于其存在着哲学上的广泛适用性与概括性,因而被迅速的应用到了几乎是所有的学科,自从其诞生以来“已经被推广到一切组织系统”注蔡建文:《内稳态:科学的嬗变与哲学的回归》,《医学与哲学》1989年第10期,第24页。,并且“嬗变出神经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社会控制论、教育控制论等”注蔡建文:《内稳态:科学的嬗变与哲学的回归》,《医学与哲学》1989年第10期,第25页。,成为认识和研究社会的重要工具。“内稳态表现为内环境的稳定和功能稳定”注刘承宜、袁建琴、付德荣、王海霞、李江华:《以赛带练的内稳态研究》,《体育学刊》第15卷第5期,第81页。,基于内环境稳定的难以把握性,华南师范大学刘承宜教授把内稳态发展为功能内稳态理论注C. Y. Liu, P. Zhu (Ed.). Intranasal Low Intensity Laser Therapy. Beijing: 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ress, 2009.50~413注功能内稳态(function-specific homeostasis, FSH)是利用负反馈机制稳定生物系统功能的状态。负反馈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个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的趋势,使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定。如社会的道德状况出现下滑的状态,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重视并加强了道德建设的措施,反过来抑制社会道德破坏的状况。,以功能是否稳定发挥来把握事物的内稳态状况,并在这一基础上用内稳态理论分析医学、政治、法律等问题,把内稳态的研究进一步推向前进。
内稳态理论的发展与嬗变已经确证,内稳态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论,对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都具有普遍适用性,是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的有效工具。内稳态理论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为解决德育所面临的时代挑战提供新的启迪。
德育内稳态理论有利于从传统的思维惯性中跳出来,置身于开阔的视野中去观察德育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新的角度实现对德育的宏观把握和细微观察。构建德育内稳态理论,应当全面把握德育与内稳态理论所蕴含的内涵,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实现理论的创新。德育内稳态的内涵丰富,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内稳态理论是社会学与生理学的交叉而形成的理论,能帮助我们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认识德育的核心任务。内稳态是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基础,也是人适应社会的关键。国际病理生理学会前主席Kryzhanovsky GN认为,生物系统(包括心理系统)内外存在致病与康复两种过程[注]这里所说的致病过程和康复过程,与医学上的意义有所不同。这里致病过程是指原有稳态被打破,康复过程是恢复原有稳态或者建立新的稳态。,前者让生物系统离开内稳态,后者促使生物系统回到原内稳态或建立新内稳态。致病与康复过程的强弱对比不同,决定生物系统处于健康或疾病状态。当致病过程强度大于康复过程,则系统处于致病状态;当致病过程弱于康复过程,则系统处于或者很快达到健康状态[注]Kryzhanovsky GN. Some categories of general pathology and biology: health, disease, homeostasis, sanogenesis, adaptation, immunity New approaches and notions. Pathophysiology. 2004 Dec,11(3):135-138.。内在道德世界处于稳态中的人们,其内在的道德信念、政治理念等较好的与现实环境相适应,可以在社会中获得较好认同。而一旦人的内在道德世界远离稳态,则出现人无法实现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协调而处于病态当中,会导致情绪困扰,人格扭曲,行为异常等情况。
(二)打破人们低品质道德稳态,实现高品质道德稳态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内稳态的稳定程度就是内稳态的品质,它由“内稳态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内稳态所维持的功能的水平等因素所确定”[注]Dritschilo W. Earth Days:Ecology comes of age as a science.New York:Universe Inc,2004:65-77.。稳定程度好的的内稳态,则为高品质的内稳态,抵抗外界干扰和诱惑的能力就越强,保持自身德行的能力就越强;稳定程度差的内稳态,就为低品质的内稳态,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低,就越容易在外界的袭扰面前丧失自己的道德判断。当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处于稳态,我们认为这个人的思想处于平台期[注]平台期是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出现发展减缓、甚至停滞不前的状况。这是生理学、社会学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要突破平台期,必须进行强度更大的或者是方式不同的超常规德育,打破原来较低品质的内稳态,促进人们建立新的思想政治内稳态。另外,促进康复过程可以提高内稳态的品质,缩短新旧内稳态更替所需要的时间,延长内稳态稳定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人格健全和排除外界干扰的目的。
(三)对各种应激源迅速反应是德育成功的关键,建立新的、高品质的思想政治内稳态应利用好现实的应激因素。应激是指主体面对心理或者生理上威胁的时候,产生的一系列与威胁相关的特异性反应及一系列与威胁性质无关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注]特异性反应与非特异性反应:两者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非特异性反应是指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抗体、行为与心理模式,无需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特异性反应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需要经历刺激的过程(如学习)才能产生。在心理学上,特异反应是指外界刺激引起主体产生的心理与行为应答,非特异性反应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与心理模式。,它首次由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Hans Selye在1936年提出,现在已经被应用到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应激作为一种改变人们原有心理与行为的重要方式,是突破德育平台的重要契机。引发应激的因素称为应激源,包括外部物质环境、个体的内环境、心理社会环境。德育过程中,应激源无所不在,能给人们思想带来巨大冲击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德育应激源,如社会突发事件、人们生活重大遭遇等。应激源会造成人们心理的一些列反应,打破人们原有的内心稳态,这时往往是德育的最佳时机。
(四)高品质的思想政治内稳态,需要不断的训练与重复来维持。德育可分为常规德育和超常规德育。常规德育针对处于平台期而言,目的在于维持原有思想政治水平的相对稳定。超常规的德育目的在于打破原有的稳态,建立新的、品质更高的内稳态。当超常规德育进入了新的内稳态后,人们思想政治水平进入新的平台期,原有的超常规德育就会转化为常规德育,用来维持新建立起来的内稳态,如果降低德育强度,则内稳态的品质会下降,对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会减弱。所需德育的强度与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内稳态的品质、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有重要的关系。思想政治水平越高,维持平台期所需的学习强度要求越大,两者成正相关;内稳态的品质越高,维持平台期所需的德育学习强度越小,两者成负相关。因此,学生在学校接受了德育理论教育建立起思想政治稳态后,在社会中接受了截然不同的实践教育模式,只要维持一定的强度,依然可以维持原有稳态。
(五)动机不同的人,其思想政治内稳态品质也不同,因此德育不仅应当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应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行为动机。不同人对同一现实状况可以有同样的行为选择,皆表现出内稳态,但人与人之间内稳态的品质并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人们的行为动机。例如:同样是向有困难的捐助,人们会有不一样的动机。有的人为了名,有的人为了利,有的人是出于同情怜悯之心,但无论如何,他们内在世界处于稳态当中。为了名或者利而捐献的人,当捐献不会带来名利的时候,捐献行为则变得不稳定,内稳态的品质呈现下降趋势;出于怜悯之心而捐献的,捐献更多出于内在的需求而不是外界的回馈,外界变化对行为影响较小,因而其行为更加稳定,内稳态的品质也就更高。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同样是道德内稳态,品质是可以不同的,它与人的行为动机息息相关。“当前,人们价值观和信仰层面的社会心态不够稳定和成熟,涉及具体领域的社会心态,信心和理性有所欠缺,特殊事件、特殊时期的社会心态比较脆弱和敏感。”[注]赵静:《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社会心态培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这会影响到个人的内稳态品质。
(六)从德育学习计划的制定到人们思想政治水平稳态平台的建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德育前后内稳态的品质相差越大,建立思想政治稳态平台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两者正相关;德育的强度越大,由旧的稳态平台到达新的稳态平台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两者为负相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是潜移默化、渐进而缓慢的。德育作为外在因素对人思想所起的作用,是外在影响到内在变化的过程,新稳态的建立只能在人内在世界完成。因此在维持德育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新旧内稳态品质相差越大,所需时间也就越长。这告诉我们德育应当持之以恒,注意连贯性,避免操之过急。
(七)从德育学习计划的制定到人们思想政治水平稳态平台的建立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德育前后内稳态的品质相差越大,建立思想政治稳态平台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两者正相关;德育的强度越大,由旧的稳态平台到达新的稳态平台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两者为负相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是潜移默化、渐进而缓慢的。德育作为外在因素对人思想所起的作用,是外在影响到内在变化的过程,新稳态的建立只能在人内在世界完成。因此在维持德育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新旧内稳态品质相差越大,所需时间也就越长。这告诉我们德育应当持之以恒,注意连贯性,避免操之过急。
(八)内稳态的理论表明,德育与智育是密切联系的。现实中,我们发现如果把智育与德育截然分开,对思想政治内稳态的建立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降低思想政治内稳态的品质,阻碍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德育与智育是相互影响的。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人的身心健康、社会评价状况(包括思想政治表现)会影响人们学业与职业表现(智商表现),人的学业与职业表现也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评价状况,“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都是健康品质较高的人群”[注]Kujala U M,Marti P,Kaprio J,et al. Occurrence of chronic disease in former top-level athletes Predominance of benefits,risks or selection effects?. Sports Med,2003,33(8):553-561.。当德育与智育被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出现一种相得益彰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在教育实践中会经常出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心态更健康,思想政治表现更佳,而成绩表现差的学生思想政治表现也较差。
德育内稳态是对内稳态理论与德育理论的发展,它既糅合了内稳态理论中对问题观察与思考方法,也糅合了德育理论中已有的知识积累,是增强德育效果的有益尝试,是现代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必然。除了在理论层面的价值,德育内稳态理论还为德育从内容到方法层面提供指导,其价值意义可以详而述之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德育内稳态理论指导德育方法的选择
不断更新德育内容,不同阶段采取合适的德育强度,注重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条件。根据德育内稳态理论,当前学校德育不同课程之间、大学课程与中学课程之间内容重复,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德育内容和强度并没有多大改变,属于常规德育,顶多只是维持学生原有的思想政治内稳态,并无助于人们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要实现人们思想政治内稳态品质和水平的提高,必须进行超常规德育,以更大的德育强度或者新颖的德育内容迫使人的思想系统远离内稳态,也即使人思想产生不平衡,然后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人思想的康复,建立新的内稳态。超常规德育实际上是肯定了问题教学在德育中的地位。问题教学中,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超常德育契合了这样的过程。超常规德育中,思想不平衡的过程是提出问题,产生困惑,思想痛苦的过程,进而引发人们去思考问题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找到问题答案实现新的思想稳态。
(二)德育内稳态理论为如何维持稳定的思想政治水平提供了路径选择
根据德育内稳态理论,要维持人们的道德平台,德育就要具有连贯性,需要不断学习巩固,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德育。内稳态平台建立后,只要保持原有的德育强度,就可以维持原有的思想政治水平,降低德育强度则会出现人们思想政治水平下降的现象,而德育的强度需求与学习者的内稳态品质有关,与德育的方式无关。当前我国德育领域重视理论教育方式,对相同或者类似的德育内容不断重复灌输,这既没有必要,也是违背了心理学上的规律,导致人们出现厌烦倦怠现象。因而,当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达到稳定的平台期后,以不同的德育方式维持稳态,能有效克服德育过程中的心理倦怠现象,灵活地实现思想政治水平的稳态。
(三)德育内稳态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德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通常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是通常忽略了学生专业学习这种最主要的德育方式。实际上,智育与德育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虽然现实中会出现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现象,但通常专业成绩好的学生,其思想政治表现也更好。究其原因,成绩好的学生其内稳态品质更佳,表现在思政政治方面,则是拥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抵抗外界消极干扰的能力会更强。因此,应当倡导德育和智育两者的紧密结合,反对两者对立或者截然分开的做法,在专业学习中要贯彻德育的内容,在德育的过程中要贯彻智育的内容,这样才能缩短人们建立思想政治稳态平台所需要的时间,提高内稳态的品质。
(四)内稳态理论为提高与评估德育的效果提供指导
根据德育内稳态理论,要养成高品质道德内稳态,行为教育比理论教育重要,而动机教育比行为教育重要。内稳态的品质是由内稳态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或适应性和内稳态所维持的功能的水平等因素所确定,人的行为动机也会影响内稳态的品质,因此,判断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及德育效果,不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是看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行为动机正确与否,以及是否具有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道德操守的能力。考试成绩再高分,但是面临外界的诱惑时,丧失对自己行为的掌控能力,知行分离,动机不良,很显然难以说具有高的道德内稳态品质。这就告诉我们在德育中除了注重人们的行为教育以外,还要注重受教育者的行为动机教育。在德育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好“遭遇教育”[注]二战后产生于德国教育学界的概念,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突然碰到的一件事情,它是无法预料的,迫使我们在两种可能之间做出选择,使我们的生活一下子发生变化。教育学家博尔诺夫认为只有少数重大的特定的经验可以称作为遭遇,它们闯入人的生活,突然地、往往令人痛苦地中断人们的活动,使之转向一个新的方向。的作用,“遭遇”实际是一种应激源,把突发的、无法预料的事情作为教育的手段,引导学生处理好生活中的这些事情,这是强化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对抗外界干扰的有效训练,也是提高学生思想内稳态的有效手段。
(五) 德育也要因材施教。根据道德内稳态理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道德内稳态,同为道德内稳态其品质也不一样;因而同样的德育方案,对于不同道德水平的人具有不同的效果。对于部分人来说这是超常德育,具有打破已有道德稳态,建立新的高品质内稳态的结果;而对于部分道德内稳态品质本身就很高的人而言,这则是一种常规的道德学习而已。因此,制定道德教育方案的时候,必须针对个体的差异,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教育基础的人采取相应的德育方案,不能千篇一律。当前我们的德育就存在千篇一律的情况,不分学生的水平和专业,不分学生的基础状况,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所学习的科目和难度都是一样的,这无助于学生道德内稳态的建立。
总之,内稳态理论有着哲学上的广泛适用性,在德育中的应用将会逐步被证明,它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对于德育的贡献,不仅仅是指导德育的开展,形成学科的交叉,它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人内在德性的形成、发展与维护,对保持人们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发展并完善德育内稳态理论,引入生理学、心理学的知识指导德育的开展,以理论的创新来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