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2013-12-17 11:08:06邱伟茜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资本密集型出口商品贸易

邱伟茜

(河南安阳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出口贸易取得显著成绩,这主要得益于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扩大出口以及能源消耗型产品,这种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但出口效益低下,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强。伴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国内外经济形势也变得错综复杂,全球经济相当不乐观。我国出口贸易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日渐突出。受国内外种种因素的影响,现在我国正面临着出口增速放缓、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贸易摩擦加大,服务贸易出口滞后于货物贸易出口等问题,我国外贸出口正面临着近10年来最为严峻的考验。针对这样一种情形,《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审查报告》中提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推动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扩大进口,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把促进资本双向流动和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和国际化经营水平。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加快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紧迫性以及保持出口贸易稳定增长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一、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历程

(一)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建国初期~1986年)

1986年以前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以农副土特、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食品及活动物、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其特点是谈不上什么附加值、技术含量和加工制造,在1986年我国纺织服装取代石油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以后,这标志着我国摆脱了以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了一个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时代。

(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1987~1991年)

自1986年起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变化,由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转向纺织服装,自此出口产品以纺织和服装等轻纺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标志着1987年之后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这期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改变。1991年,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达到最高点,占所有出口总额的62.2%,之后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迅速增长,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低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

(三)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逐步上升(1992~2004年)

我国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比重由1985年的49.4%上升到1990年的74.5%,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这期间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提高。到199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超过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我国最大类出口产品。2000年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47.4%。此后,劳动密集型、低收入弹性产品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不断降低。2003年资本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所占比重为51.41%,首次超越了劳动密集型产品48.59%的比重,真正实现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成为出口持续稳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顺利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向资本密集型结构的转变,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

(四)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发展调整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

在机电产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也在不断迈进。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到2006年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加,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快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是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没有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2011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0855.9亿美元,增长16.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88亿美元,增长11.5%。虽然国家采取一些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等项措施,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出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逐步提高,但是机电产品出口仍是出口的主要商品。不管是数量还是增速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都不及机电产品出口。为了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减少贸易摩擦,我国出口贸易正在加大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国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转化。

二、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现状

(一)出口贸易规模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1978年,我国出口贸易仅有97.5亿美元,占世界出口额不足1%,占GDP的比重为4.6%。2004年增至5934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6.5%,占GDP比重36%。到2005年,我国出口贸易额已经增长到762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77倍。2010年出口15779亿美元,2011年出口总额为18986亿美元,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增速却在下降,2010年出口增长31.3%,2011年出口增长只有20.3%,比上年回落11.1个百分点。

图1 2003~2012年9月出口总额和增速情况

2012年前三季度出口14953.9亿美元,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5.3个百分点(见图1),[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从国际环境看,当前欧债危机尚未根本好转,国际市场持续疲软,我国对外贸易增速下滑,出口增速放缓,沿海主要省市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出口企业压力很大,前景不容乐观。

(二)一般贸易出口上升,出口贸易方式有所改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一般贸易高于加工贸易比例。2001年以来,在加大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思想指导下,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近几年,我国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升级,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下降,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有所上升。2011年,一般贸易出口91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加工贸易出口83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9%。2012年前三季度,一般贸易出口7297.8亿美元,增长8.3%,加工贸易出口6309.4亿美元,增长3%,占总体出口比重42.2%,比去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从总体来看,一般贸易出口总量上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优化,一般贸易优势明显优于加工贸易,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大提高,出口能力不断提升。

(三)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增长

在货物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也在稳步增长。1984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仅为44亿美元,到2011年的4191亿美元,增长近百倍。2000~2011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3%,全球占比从2.2%增长到5.2%。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已初步显现。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1464.5亿美元,世界排名由2007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286亿美元,同比下降12.2%;进口额为1582亿美元,同比增长0.1%,出口和进口分别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四位。经历2010年较为强劲的恢复性增长之后,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服务出口总额达到1820.9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居世界第四位,位于美国、英国、德国之后。[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

我国加工贸易国内配套、增值率2000年为32.7%,2011年提高到43.8%,加工贸易总量从2002年的3022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3052亿美元,增加了3.3倍,年均增幅达17.7%。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优化生产模式,向上游和下游企业延伸,由简单的加工向深加工配套深化,并逐渐转向代设计、代加工一体化,加工贸易国内配套增值率2012年前三季度提高到44.2%。高污染、高耗能及消耗国内资源产业的加工贸易业务已经停止,加工贸易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发生变化,民营企业迅速发展。东中西部加工贸易均衡化发展,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迅速。

三、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以高污染、高能耗以及资源浪费型产品出口为主

虽然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快,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与传统出口优势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品未成为出口主导产品。这和我国多年只注重外贸发展速度、轻视效益、重视数量、轻视商品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严重制约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发展。从2009年起,我国钢材、焦炭等生产能耗高、高污染的产品出口比重快速下降,但是我国传统出口优势产业仍占有相当比重。同时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及产品附加值仍然不高,竞争优势不强(见表1)。

(二)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滞后于货物贸易出口额增长

多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力度不够,明显滞后于货物贸易发展速度。总的来看,规模与同期的货物出口相比水平仍很低(见表2)。我国服务贸易一段时期以来处于逆差状态,2011年,中国服务出口和进口呈现出不同发展态势,进口增长明显快于出口。2011年进出口差额为549.2亿美元,同比增长1.5倍。旅游和保险服务、运输服务以及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等领域是逆差的主要集中地,充分说明我国货运保险、国际航运、先进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力很弱。附加值高的服务贸易如信息、金融和咨询业在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建筑、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仍是我国服务贸易的主体。

表1 2011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于中国商务部网站。

表2 1982-2011年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比较(亿万元,%)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中国商务部。

(三)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不高

近些年我国加工贸易总量不断增长,顺差比例也在逐年扩大。我国加工贸易总量仍在大幅上升,加工贸易顺差比重加大,仍是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比例最大的贸易方式。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总的来看,我国加工贸易处在产业链的下端。出口的产品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外方控制研发、设计、品牌,我方只收取廉价的加工费用,核心技术缺乏,难以买到国外的先进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生了“量多价低”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通胀压力的加大,加工贸易的成本也上升,一些跨国公司开始把加工厂转移到生产成本更加低廉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甚至在后危机时代,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经济的困扰,加快经济复兴,开始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又重新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进行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四)贸易摩擦加大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在融入世界大熔炉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好处,但同时也面临着外部国家的挑战,发达国家频频向我国发起贸易摩擦,挑起贸易争端。入世十几年来,针对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690余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全球经济继续低迷,世界经济更是步履蹒跚,失业率也比较高。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86起,同比增长37%,涉案金额20.5亿美元。2007年美国首次对我国产品启动反补贴调查。截至2007年,我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12年以来,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摩擦也不断增多。美欧的贸易保护主义除了体现在利用WTO框架下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出口外,还体现在在国际市场上一再给人民币升值施压。

四、转变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我国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不仅要实现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加,而且要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正确调整,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路线,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循环经济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循环经济不仅可以节能减排,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且可以扩大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促进出口增长与保护环境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针对我国出口商品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盈利水平低、品牌影响力偏弱的问题,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实施技术更新换代,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向中高端产业层级迈进,向研发、设计拓展,向品牌建设、渠道创新发展。着力发展本土品牌商,让代工工厂为我们所用,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尤其是新兴产业在技术上的开拓和创新,不断增加出口商品的文化含量。

(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4%,这充分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要大力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出口,我国是货物贸易大国,已经拥有货物贸易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与货物贸易出口相匹配的服务贸易出口所拥有的独特优势,着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以促进货物出口增加,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其次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服务企业,不仅要引进国外大型服务企业来华投资,更要带动龙头服务企业组建国际品牌战略,打造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促进服务贸易促进机制的加快建立;再次要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软实力,通过人才培训,大力提升服务贸易人才的质量水平,从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积累人才和经验,按照不同服务的类型,积极探索和打造服务出口基地,形成服务出口产业集聚群。

(三)继续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在进行转型升级的探索中,取得显著效果,富有一定成效,但这种转型升级还属于完善阶段,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善代工生产,还要继续加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第一,政府在市场中起宏观调控作用,从实际出发,指引一些加工贸易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根据自身情况创建国际品牌,同时还要避免一些加工环节流失海外;第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与人力资源相结合,改善劳动者的待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教育;第三,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提升整体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大力发展仓储、物流、配送,进一步控制国外销售渠道。

(四)采取应对摩擦的措施

我国过去以数量求发展的出口模式正遭受着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抵制。同时,我国国内特殊的结构模式,在不同程度上也制约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出口企业要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增加高新技术含量,树立国际品牌新形象,这是我国出口产业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减少贸易摩擦的最佳选择。首先,提高自身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规则制定等方面的软实力,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其次,为了更好地参与竞争,我国必须学习和运用WTO规则,积极参与制定世界贸易规则制定,发挥建设性作用,坚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合理公正发展,通过双边和多边协调机制寻求互利共赢;最后,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基础之上扩大进口,扩大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缓和贸易摩擦的积极作用,客观上也为广大出口企业更好地拓展国际市场,只有进口、出口“比翼齐飞”,才能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资本密集型出口商品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2019年1—8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
2019年1~5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2019年1~4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
2018年1?8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
贸易统计
大国雁阵模型可分析我国产业转移吗?
消费导刊(2016年7期)2017-08-12 06:57:03
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区域差异分析
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因素的分析
商(2015年15期)2015-10-21 08:47:32